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1144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所谓形势美,是人们单从形式条件来品评某一事物、造型设计的美与丑。虽然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各不相同,但通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发现大多数人中存在某种想通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存在价值,合乎逻辑的内容,美的形式规律与法则,并根据它来判断事物、造型设计的优劣,以达到美的精神享受。 建筑是造型艺术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是集建筑设计、绘画、雕塑于一体的艺术。几千年来,我们的前人在建筑设计、规划、营造之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发展,创造建筑的形式之美。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传统、技术,优美的形式

2、而立于世界建筑艺苑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之一,首先是中国建筑追求对称、追求均齐。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宫殿、宗教、民居、园林、陵墓等建筑的平面、立面,这种对称之美无所不在。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成书的考工记就记载周王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所叙述的周王城规划是方形对称。中国历代的都城规划基本上是按这思路建造的。典型的有汉、唐长安城,元大都以及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天安门等五门五殿到钟楼、鼓楼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这条中轴线的东西方,排列着

3、整齐的坛社宫殿、府第、寺庙、居民、胡同等建筑。 宫殿建筑以南北中轴线布置,纵深对称布局,增加了宫殿的威严、的环境气氛。这种对称之美,不但体思想,也强调了帝王权威的至高至尚,庄严、博大与华丽。 下图是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下图是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名刹”之誉前殿后寝,整齐、肃穆现儒家建筑首都的雄伟、我们可看到对称与均衡法则在这些建筑中都有着很好的运用,并得到了美的效果。 宗教建筑以佛教寺院为例,大多从山门到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为轴线,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整体建筑都是以中轴为对称。 民居中的北方四合院,堂屋与厢房布局在对称之中,围绕着

4、中轴线,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在幽雅、舒适、安谧和尊卑有序的环境之中。 中国古建筑之美还在于它的比例之美。古建分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屋顶是发展历史最早、样式最多、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三部分经过发展、调整、成熟,形成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与形制,并用“营造法式”、“营造则例”记录和固定下来。中国建筑立面比例之美体现建筑的结构之美与装饰之美上。在建筑平面的进深与面阔之比,接近或达到黄金分割。 在中国古建中特别注意了建筑重心位置与视觉上的安定。高层建筑中的塔、阁楼都应用了“收分”,这不但使整体建筑的重心偏下,而且使雄伟高大的建筑有稳定之感。在梁柱架构上,从唐代以后广泛使用“侧脚”、“生起”技术,使得庞大的建

5、筑直而不僵,屋身平缓升起。太原晋祠圣母殿造型空灵轻扬,柔和绚丽是绝好的例证。 中国古建筑形式之美之四在于建筑优美的节奏与韵律。像屋檐上的瓦当与滴水,檐下的椽子梁架上的斗拱排列组合的使用,它们各有其形,排列有序,形成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与装饰构成的节奏韵律之美。 园林中的花墙与形态各异的透窗所构成的韵律与节奏,给人以隔而不透、露而不通的神秘之感。 著名的万里长城,蜿蜒万里,起伏于高山峻岭之上,城墙的墙体与高耸的烽火台形成优美起伏的韵律与节奏。人们用凝固的音乐来比喻建筑之美真是美妙绝伦。 最后,在中国古建中大量使用了对比与和谐形式美,达到中国古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建筑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

6、谐与统一,以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在建筑中使用了点与线、直线与曲线,曲面与平面,实与虚,色彩的深浅与冷暖,色彩面积的形状大小的对比与调和来增加形式美的效果。 在建筑的屋顶上,正脊与鸱吻,垂脊与走兽,形成点与线,大与小和数量的对比。正脊和垂脊,形成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屋顶的曲面又将这些对比和谐的统一起来。屋顶的曲面、翘起的翼角与屋身平面的对比。建筑的梁柱与开间之间是与虚的对比。宫殿建筑的黄瓦、红墙、白石基与蓝天、白云绿树的原色对比。屋檐下梁坊斗拱冷色的彩画与红柱形成色彩冷暖的对比,居民中粉墙黛瓦黑白之间的对比。这些对比通过建筑的面积、形体的调和,建筑与环境的调和,人与自然环境的调和,

7、一切走向协调平和,一形式美达到自然美与环境美。 下面,我们来着重介绍一下刚才所提及的故宫。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 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

8、、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

9、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尤其故宫的四座解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

10、丽,造型玲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征。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同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

11、曾经专门研究过故宫的廊柱,并从中发现了十分明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些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 “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故宫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甚至故宫内各种门上九九排列的门钉,作为装饰也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故宫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建筑运用结构美、色彩美以及形式美,形成自己优美的样式、独特的传统与技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待于我们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