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1561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四篇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和生物因素 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

2、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 (1)认知差异。 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

3、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4、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如果不能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

5、异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那么就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在家庭教育中,对高中生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 家长的价值观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亲的教育方式 孩子性格 支配型 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溺爱型 任性、自私自利、怯懦、温和 干涉型 胆小、被动 拒绝型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忽视型/不关心型 嫉妒、情绪不稳定、冷酷、自主 专制型 反抗、消极、不自信 民主型 合作、独立、善于社交 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往往运用斥责、体罚、剥夺儿童权利的

6、方法强迫孩子服从,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并形成自卑、敏感、退缩等个性的缺陷; 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往往缺乏教育的信心和耐心,对孩子没有评价的标准,这将使孩子是非不清,对人无情,推卸责任,缺乏情绪控制,并有较强的攻击性;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父母把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过分迁就和袒护他们,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到挫折和委屈,还认为这是出于一片“好心”,家长这种不正确的态度易使孩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特点;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协作性,孩子常表现出直爽、快乐和善于交往的特点。 2家庭变异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

7、,如父母离婚、下岗、生病、去世等,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1、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下: 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已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并由此形成悲伤、无奈、紧张的情绪体验与恐惧、焦虑的心理。 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由于孩子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家庭结构的变故,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为怕被人了解而自觉离开同学、离开集体,变的孤独、敏感、沉默寡言,逐步自我封闭,对一切事物心灰意冷。 冷漠、攻击的心理。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形成冷酷、压抑的情绪,这些情绪又往往难以自我调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会发泄

8、,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2、父母下岗 下岗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家长的心理压力大,往往表现出心灰意冷、不求上进,容易形成烦恼、痛苦、自卑的心理,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极易导致夫妻争吵,或拿孩子出气,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在孩子看来,父母下岗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没面子,常常因担心同学瞧不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3、亲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 有的中学生最亲近的人不幸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极度的悲哀,对生活失去兴趣等。一般说来,这种心理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除,接受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3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

9、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有: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同学对高中生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高中生的基本人际关系。这种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他们已经从简单的一起度过时光,他们与同

10、龄人建立友谊的要求更强烈。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高中生对平等关系的向往。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很少对父母及老师表露。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我肯定,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 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异性同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异性友谊中,高中生主要体验到的是信任和安全感。同时发现,女生的同性朋友比男生少,所以作为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对这种友谊加以棒喝,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适得其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反感。 2班级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 1、团体对高中生个体行为的影响 顺从和

11、服从: 个体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符合他人意愿或团体规范的行为。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他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他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都会影响到服从。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都会影响到他对命令的服从。情境因素。例如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自己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怎样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服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第一,合法权力。比

12、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第二,责任转移。 (2) 从众: 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剌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成员较容易从众。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

13、方面来分析。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当个体的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乃至于制裁,他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2、班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 3教师期

14、望效应对高中生的影响 教师期望指的是教师对学校环境中学生行为的预期信念。 教师期望具有特点 教师期望是由直接的、间接的和推断的经验形成的。 教师期望会扩展到不同的教师以及其他学生。 可通过教师的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行为。 教师期望一旦形成就相当难改变。 期望效应是通过教师期望而影响学生的成就和/或行为的效应。期望能够维持学生现有的行为和成就。期望能导致新的行为和成就模式。正面的期望产生正面的影响,负面的期望产生负面的影响。 期望怎样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或成就? 教师透过自己的经验或从他人获得有关学生的期望 教师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 学生意识到期望并做出反应 持续效应和预示效应 4教师人格特征对高

15、中生的影响: 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态度 学生的性格 情绪紧张,不是冷淡就是带有攻击性。 专制的 教师在场时毕恭毕敬,不在时秩序混乱,不能自制。 民主的 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 放任的 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态度 5教师极端行为对高中生的影响 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 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区环境、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网络传媒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化背景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文化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文化背景使儿

16、童健康发展,落后的文化背景则阻碍儿童健康发展.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某一时期流行的思潮和生活方式,人们习惯把它比喻成“大气候”。它对儿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健康的社会风气可激励儿童奋发向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人格不断完善,心灵获得升华。 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学生,由于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 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影响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影响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网络、电视追求的多是通俗性、表面性的内容,若学生长时间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就易养成思维迟钝、不善于思考的坏习惯。第三、削弱中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面对网络、电视的强大影响,中小学生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和自我塑造能力,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总之,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2帮助学生识别与对待不同的社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