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1600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折叠 一、否定作用 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 儿童闯祸后用双手蒙住眼睛、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象鸵鸟一样“眼不见为净”的行为,即为“否定作用”的具体表现。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的愿望、行动、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有意否定许多事实。例如即将结婚的姑娘由于羞涩而回避婚恋话题。这种连自己也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现象,并非潜意识中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卫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 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例如父

2、母很可能对自己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不予承认,即使孩子的缺陷早已人人尽知。这时个体不但否定了事实,而且真的相信没有发生,有时会达到妄想状态,便成为“精神病”症状了。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感受,或给人多一点时间做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二、歪曲作用 这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

3、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 三、外射作用 这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心理防卫术,又称投射作用。 某些外射行为可认为是人们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误,是一种人人极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术,借此对于错误的行为予以饶恕或解脱。但是责怪他人成为一种习惯,总是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就会妨碍我们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干扰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容易对他人形成敌对的、难以容忍

4、的,以及怀疑心重的态度,从而把过错外射到外界及怀疑他人而引起诸多麻烦。 四、内射作用 它是将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如人们受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事物影响,婴幼儿时期父母行为与言行,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内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在心理上称为“仿同作用”。“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 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

5、有时却是由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的。例如: 某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懊悔。经深入查询,发现她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父母之间一旦存在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吼一声,父亲立刻俯首称是。做女儿的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即遇事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她觉得这才是致胜之道。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仿同作用。 与此相类似的现象是与恐吓者仿同,称之为“向强暴者仿同”。它

6、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吓而害怕的心理。例如某些孩子经常被父亲殴打,结果,他们转而去打弟弟或动物,以减轻或消除自己被欺负的心理。 有时一个人失去他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稍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称之为“向失落者仿同”。例如某位年轻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不时地按脉搏、摸头部。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东奔西跑找医师,要求量血压、做心电图,惟恐心脏病突发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来其母生前一向关心

7、他的身体状况,只要他身体稍微不舒服,马上就替他按脉搏、摸头部,找医生检查。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模仿母亲关心身体不适的“习惯”。他这样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潜意识中保留了他已逝母亲的一些气质与习惯,借以使他产生仿佛母亲尚在身旁的感觉,略慰失母之痛。 仿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仿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仿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 上述这些仿同现象,基本源自“内射作用”。因内射作用主要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故内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五、退行作用 它是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退行现象

8、,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有一五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为此,其母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而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乃该为退行。 成人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某些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之后,虽然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想方设法留在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是

9、因为病人经此变故,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赖了。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来进行心理调节。如父亲与孩子捉迷藏,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玩。这种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 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就成了心理问题了。因为退行作用毕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况且不成熟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地把困难加重得愈发不可收拾。假

10、如一个人在小时侯,遇到困难时,常发生头痛、肚子痛、手脚麻木等现象,且一头痛就可不去上学,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试,手脚一麻父母就会特别照顾。到长大以后,遇到不能应付的困难时,就易退行,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而“产生”头痛、肚子痛等现象,以此逃避现实的困难。 六、幻想作用 这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它可以说是一种部分的、且为思维上的退行现象。例如,一个在现实中备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会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脱离苦境带来幸福,这是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幻想

11、。对能力弱小的孩子来说,以幻想方式处理其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成人仍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应付实际问题,就是毛病了。特别当他将现实与幻想混为一谈时,就沦为病态了。 理想化作用是幻想作用的表现之一。它是指对另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或能力估计过高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对父母理想化时,便树立了一种典范且确信自己同样伟大。他自傲而安全的感受到,他的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他的母亲是最美丽动人的。理想化作用对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帮助,但会酿成虚幻的自尊,因为理想化作用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幻想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斗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绪陷阱,因为幻

12、想作用往往通过夸大他人的优良表现,从而宽容自己对失望和挫折的反应,形成以他人的成就来代替自己的努力实践的倾向。由于这种满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过分使用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导致一些实际上和情绪上的困扰。 七、潜抑作用 它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地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各种心理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一般而言,人们都具有将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尚未为人察觉之前,便抑制、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倾向,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定。这些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感情和冲动,虽不为人所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

13、,往往作出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来。换句话说,潜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快。它与通常所谓的“自然遗忘”,即因记忆痕迹的消灭而自然忘却的情形性质不同。与压制作用也不一样,压制作用是指有意识地抑制自己认为不该有的冲动与欲望的现象。 这种潜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只是不被人注意罢了。比如说,接到一封信,如果信的内容使我们觉得不愉快而不愿意回信时,往往会把回信这件事“忘掉”。 同其他心理防卫术一样,潜抑作用也具有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能帮助人们控制足以引发罪恶感受的冲动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念头,以及它能通过一种暂时的“遗忘”来保护受创伤的心灵。但潜抑作用也

14、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八、隔离作用 这是指,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处所讲的部分事实,乃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例如,不说人死了,而说过去、仙逝或长眠等,因为后面这些字眼同样能表达“死”讯,从感觉上来讲,也不会感到太悲哀或不祥。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施治者要注意观察求治者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因为病人用隔离作用来处理的问题,多富有许多不适的感觉,而难为求治者所接受,这正是心理治疗的出发点。这种情况的发现,可以帮助施治者发现其问题所在,然后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九、转

15、移作用 这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例如,有一对姐妹,同时爱上同一位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追求,结果姐姐与这位男子结了婚,并生有一儿一女。后来姐姐不幸病故,这位男士便续弦其妹为妻。婚后妹妹虽对姐姐遗留下来的男孩子较好,可对那位女孩子却很凶,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她,她自己也莫名其妙。在心理咨询中才得知:因姐姐抢走男友,心里非常气愤,便不知不觉中把对姐姐的仇恨,都发泄到长得很像姐姐的女孩子身上去了。 转移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出

16、现。求治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小时候对其重要人物所表现的关系,转移到施治者身上,形成了病人与医生的普通医患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系,即为“移情关系”,这种关系也是转移作用的一种。 十、反向作用 这是指,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心理防卫术。它是人们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冲突所采用的防卫手段。人有许多原始冲动和欲望,由于是自己及社会所不容忍和不许可的,故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所谓的潜意识之中,不为自我所察觉。这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下去,但并未被改变或消除,仍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随时在伺机爆发。所以为防止这些冲动爆发出来,不得不加强防御。 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比如说,有的人内心

17、很凶,惟恐凶性发作不可收拾,于是在外表上表现得非常温和、慈善,即所谓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当然,反向作用指的是本人不知不觉中使用此种心理防卫法。自己一无所知,真的相信自己是所表现的那种人,如果有人暗示他可能是别的,他就会暴跳如雷,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伪君子”、“伪善者”。 反向作用如果使用得当,不仅无害,而且可能有助于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反向作用往往被人过分使用,不仅不能使他们做应做之事,而且耗费了许多精力,作出违反意愿的行为。举例来说,作继母的大多不会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子女,当孩子作错事、若麻烦时难免会产生一种厌恶之感。其实,即使亲生父母有时也会产生这种感觉,否则就

18、不会有父母打骂孩子的事情了。但是亲生父母打骂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以公开表现其心境;而继母则不然,怕打骂孩子或表示厌恶孩子会引起别人非议,所以即使孩子行为确实需要管教,也不敢,有时反而过分溺爱放纵,以表示自己并非“不爱”他。这样一来,作继母的不但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来抑制自己的怒气和不快,而且要费更多的精力去表现自己“喜爱”孩子。这种矫枉过正的结果,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孩子娇生惯养,有一天会变成问题儿童。更严重的是,小孩会体会到继母的内心是如何地恨他,而一点都不感谢她的“爱”。这种反向作用,在心理疾病患者中也常可见到。 十一、抵消作用 这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

19、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个丈夫在娱乐城玩得太晚而回家很迟,他也许会为妻子带回较贵重的礼物来抵消他的愧咎之情。 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比方说,妈妈照顾小孩,不小心让小孩碰到了门、撞到了桌角而哭起来,做妈妈的常常会用打门、打桌子的方式来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门或桌子真会撞人,或者是打门或打桌子就帮小孩子出了气,只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安,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故总得做出一些事情来象征“我也尽了力”,以抵消其内疚。 抵消现象在临床上也常可观

20、察到: 有一位病人,因为曾经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纰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倒抽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理就塌实多了。 十二、补偿作用 这是指,个体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不适感的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引起心理上产生不适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仅仅是想象而存在的。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欠佳,不能在运动场上骁勇称霸,于是在学习上拼命用功,在考场上夺冠摘桂。有的人功课不好,便在社交场所大出风头。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乃补偿作用也。 曾有一位17岁的男孩,近来突然拼命运动,外出必须戴上宽边太阳镜,叼

21、上一支大号的雪茄,一开口便说有多少女孩子在追求他,以各种方式想表现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男人。经了解,发现他生长在一个充满女性化的家庭,有六个姐姐,他是唯一的男孩,平时就很担心敌不过那些“娘子军”,最近在学校里又被女生嘲笑他扭扭捏捏,像个姑娘。经过此次刺激后,他突然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企图用行动来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富有阳刚之气的男人,于是出现了这种过分的补偿现象。可见,补偿作用可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成就动机和有效能的力量,以适应人们改正自己的缺陷。补偿作用还可以增进安全感、提高自尊心以及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过分的补偿则害多益少,不利于心理健康。 十三、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是指

22、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古时候有个笑话,说得是一个吝啬的主人带了仆人外出,途经一所小店,主仆二人进去各吃了一碗面当

23、作晚饭。作仆人的心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结帐。作主人的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心理却极不情愿。出得店来,天色已黑,仆人点上灯笼,跟随在主人身后,慢慢向前赶路。主人因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便借题发挥,转身对仆人说:“你打着灯笼,却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见路?”仆人一听,提起灯笼,脚底加油,快了几步赶到主人面前照路。哪知气喘未定,却听主人大吼一声说:“你好大胆子,居然走在我的前头,让我变成了你的跟班了。”仆人一听,便后退一步与主人同行,谁知主人气更大,停下来说道:“造反了,你这样子与我并肩而行,难道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吗?”仆人无可奈何,只好低声抗辩:“老爷,我走前也不是,走后也不是,平行

24、也不是,请问老爷,您到底要我走到哪里呢?”老爷两眼一翻说:“把刚才那顿饭钱还给我,你爱走哪里就走哪里。”这虽然是个笑话,但说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种看法虽然不同,但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于说出来的“理由”,而在于其本来的动机。 同样的道理,人的行为常常由不同的动机而产生。一般说来,越是发于情感的,越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在各种动机当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人类往往企图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解释其行为,以冲淡其潜意识中因自私冲动而引起的不安。这种在一系列的动机当中,选择一部分最动听、最崇高,而且最适合“理性”的动机加以强调,企图掩盖其内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只有这一种原因而无其他,以

25、使自己感觉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合理化作用。一般而言,小孩到了四、五岁,随着言语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已经会使用合理化作用,而且很喜欢用,所以听起来常常觉得他们在强词夺理。比如说,四岁的哥哥从两岁的妹妹手中抢走一粒糖果,还没等放在口中,妹妹就哭了起来,妈妈赶来追问究竟,妹妹一边哭一边伸手指着哥哥手中的糖果,妈妈责骂哥哥:“为什么抢妹妹的糖果?”哥哥便将此合理化,说:“我不是抢妹妹的糖,我是替妹妹把糖果拿开,怕妹妹吃坏了牙齿。” 合理化作用与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感觉、动机及行为归于别人,以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合理化作用则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或前提之下,

26、往往委过于人。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未及格,即归咎于教师教师教得不好。其实,考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资不够、没有用心听讲、准备不充分等等,并不一定是教学问题。然而,承认前面任何一种理由,都会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谓“天亡我也,非我之过”。 合理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得为自己找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于是采取“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做法,常常将对方贬低,认为并非我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不值得”太卖力,借以安慰自己。例如,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说:“哼!那种女孩子,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这种认

27、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即称为“酸葡萄”心理。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别相信“红颜薄命”,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与此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称之为“甜柠檬”心理。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说,有人被偷了,就说“失财免灾”。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卫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所以说,合理化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若运用过度,就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例如有些存在心理障

28、碍的病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来处理问题。有位病人,怀疑邻居故意与他为难,制造声响来骚扰他。于是强调邻居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但却时常批评他的邻居不讲道理、没良心、罪大恶极当他“觉得”邻居在吵闹他时,马上凶狠狠地跑到别人家里,高声责骂,有时甚至动手打人,他不但不承认自己脾气暴躁,反而认为他是在教育大家和平共处,完全合理。 十四、压抑作用 这种作用是指,当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去压抑、控制、想办法延期以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换句话说,压抑作用是“自我”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执行的心理机能。例如一位男子在马路上闲逛

29、,遇到一位陌生的漂亮姑娘,一刹那间产生了想入非非的念头,可是马上想到这样的念头是不好的,也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应赶快压抑、打消不应有的邪念,这就是压抑作用的表现。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越是成熟,有修养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压抑作用。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过分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本来无可非议、正常的欲望或本能都本能地去压抑,以致无法自由行动,形成一种病态反应。一般说来,过分谨慎、严肃、呆板的强迫性性格异常者,就属于这种例子。所以,如何适当应用压抑作用来调节原始的欲望,使自己能恰如其分地应付现实环境,并符

30、合社会价值规范,是人格完善与成熟的基本内容。 十五、升华作用 这是指,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某些行动或欲望,是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如果直接表达出来,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而受到责罚。因而必须改头换面,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将杀人、打人的冲动,改为以骂人或仅仅是讽刺人的方式来表现。因为杀人、打人是社会所不容许的,会受到严重的处罚;但骂人或讽刺人,则显得无所谓。这样采取社会较能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发泄自己的本来的情感,而不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与紧张。如果将这些冲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使其以有利

31、于社会和本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无意识欲望即得到满足,这个过程就叫做升华。例如,当某人遭受爱情挫折时,他可以转向写诗、写小说、绘画、弹琴或雕塑等,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这也是升华作用。 有位保险公司的火灾调查员,每次听到哪里有火灾,就马上跑过去看,以便调查起火的原因,帮助公司鉴定,是否需要负责给予赔偿。这位职员每到火灾现场时,总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从小就有这种玩火的欲望,却不会随便去放火,变成纵火犯。反而善于利用,当了一名火灾调查员,为公司服务,可以说是升华作用典型之例。 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定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作与成就的需要。 十六、利

32、他作用 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种行动不仅能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同时所表现的行为又可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一种与升华作用类似的心理防卫机制。 比如,某人看到小孩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与之接近。假如她想办法去从事与一种工作,如去幼儿园做保育员,就可天天与小孩子在一起,照顾小孩,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又对孩子们有好处,可以说是利他作用的表现了。 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利他作用的机制既满足自己,又满足他人的。 十七、幽默作用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度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见,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心理防卫术称之为幽默作用。 幽默也是一种高尚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可以合适的幽默,可以将一些原来较为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度过难关,免除尴尬。它是一种成功的适应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