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志护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情志护理情志护理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气机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一.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精神情志活动是五脏之精化生,因此情志异常可以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多方面的异常。 1. 损伤脏腑 不同性质的情志异常均可直接损伤脏腑,并有一定规律,以伤本脏和所胜 之脏为主。黄帝内经云:“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则伤肺”“忧思则伤脾”“恐则伤肾”。七情直接上本脏,而且又伤
2、所胜之脏,如“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自病;思伤脾,脾属木,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自病”。 2. 气机失调 情志异常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大怒则肝气上逆,可见头昏胀痛、目眩晕甚至导致呕血等。过喜则心心气涣散而不收,不能摄持心神。过悲则肺气郁而不宜,气化敷布不足。恐惧过甚,则
3、精气突然下降,可导致暂时性上焦不得通利,下焦精气不得上奉的病理状态,出现小便失禁等症。猝然大惊,则心神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神动荡不安。思虑过度,久不得释,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气不适,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胀等。 3. 耗伤精血 灵柩本神指出说:“惊恐思虑,可使精气受损,导致五脏所藏的生命最根本的物质失去统摄;悲伤过度会使精血内耗而竭绝生命。也就是说,剧烈的情志变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精血亏损。 二. 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1. 诚挚体贴 由于角色、环境的改变,病人的情志状态和行为不同于常人,常常会产生寂寞、苦闷、忧愁、悲哀等不良情绪。素问汤液 醴论曰:“精坏神去,
4、荣卫不可复也。”故护理人员应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当病人忧愁或痛苦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分忧,病人悲观时,要热情予以鼓励。因此情志护理不仅要注意到工作人员的言词、态度,还要注意室内环境,温、湿度的调节及饮食的调理,睡眠的调节,社会支持系统的保障,以解除病人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情绪安定,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痊愈。 2.因人施护灵枢寿天刚柔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病人由于遗传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由于家庭、职业、性别、年龄、经济条件、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同,由于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的不同,疾病的性
5、质和患病时间长短不同,他们的情志状态也是大不相同的。例如:有的热情开朗,虽病而精神饱满,与医护人员配合良好。有的不能克制自己情感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耐心,又要细致,一方面要坚持正面引导,以情动人;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以减轻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生体康复。 3.怡情养性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夫养性,所以习以成性,性自原善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灾害,亦无曲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修身养性,保持心情舒畅,能使机体神安气顺、心清形静、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平衡协调,从而有益于健康恢复。 4.避免刺激 病室与环境,必须保持安静。素问.痹论指出;“静则神藏
6、,噪则消亡。”素问.生气通天论亦强调;“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安静的环境不但能使病人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还能使病人睡眠充足和饮食增加,有利于恢复健康。某些体质虚或患真心痛、癫狂等证的病人听到一点响声就会心惊肉跳,坐立不安,甚至四肢发抖,全身冷汗。有的病人熟睡中,半夜风起,门窗声响,也会使他突然从梦中惊醒或惊叫。因此,要尽量做到四轻: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对于前来探视的病人的亲朋好友,可根据病人病情,提醒探视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言语平和,以保持病室的安静,避免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刺激。 三情志护理的方法 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变化。素问。汤液 醴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
7、愈。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因此必须加强情志的护理。这不仅有助于临床治疗,而且富有“治病必求其本”之深意。情志护理方法多种多样,临床运用可适当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说理开导 通过正面说理开导,使病人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养生长寿的根本,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但说理开导,也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为病人分析病情,启发病人自我分析来戒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愈情志疾患的目的。进行说理开导,护理人员必须要得到病人
8、的信赖,态度要真诚,热情,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保密。这样,才能达到通过说理开导,动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的目的。 2. 劝说疏导 通过与病人交心谈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凡欲诊者,必问饮食居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与病人有切身关系,一旦病因解除,刺激消失,脏腑气机失调就会协调。故护理人员要与病人相处到:“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采可以详细了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情志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后,思想情绪
9、的急剧变化。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对疾病的认识,也可进一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否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并可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及其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病人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 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使思想焦点转移他处,在护理工作中,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也即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病人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常用的移情方
10、法有运动、音乐欣赏、书法绘画、读书赋诗、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 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伤怒;喜伤心、恐盛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可见“以情胜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就是有意义的采取另一种情志活动(在后),去战胜和控制某种
11、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治愈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张子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主张:“悲可以治怒,以伧侧苦楚之言感之;怒可以治思,以污绮芒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行之言夺之。”上诉五行模式的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有效的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 4.顺情从欲 ,是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的一种治疗方法。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健康。所以对于病人心理上的欲望,鼓励其毫无保留的进行倾诉,充分宣泄,若是合理的,条件有允许,应尽力满足。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尤其在对所患疾病
12、有思想顾虑时,可以为病人讲诉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帮助其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对新入院病人应热情接待,介绍环境及其有关制度。对重病人,更应耐心地向其解释,是病人排除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情志活动,达到解除心理负荷的目的。 5情志导引中医学认为:“心动则神摇,心静则神安。”情志导引是我国古代医疗与导引融为一提的独特制情方法,以自我训练为特点,具有调和气血之功。常用的有气功疗法、以意导引法、吐音导引法、行动导引法等。 四、情志护理在现代护理学中的意义 要以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 保持乐观 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观能促进人体生理功能,有益
13、于健康,所以要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乐观情绪来克服其他不利于人体健康消极情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过锻炼、陶治,而促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营造一个平和、乐观的心境,以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 避免七情过激 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既有躯体的生理活动,又有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疾病是两种活动的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情志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脏腑功能以及疾病的转归。有时情志造成的危害比脏腑本身的病变还要严重和持久。因此护理中应着重了解病人情志活动的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对病人进行情志调护,避免七情过激,改变不良情绪,就能预防和治疗七情致病。 人的情志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急性病、慢性病、情志上都有不同的改变。因此,不仅要重视病人生理与心理,同时重视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把人看做受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统一整体,加强情志护理,使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