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2821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 学习讲座讲稿 肖海源 一九七六年九月再重印 前言 中医诊脉理论,以内经、难经为主,伤寒论平脉很详,金匮要略言脉,散见于各章节中字字精切,它的发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研究,取得重大的成就。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科学来充实它的内容、说明它的本质。直到毛主席领导,才指出要提高水平。而中医工作者,过去不免受着自己的世界观和技术经验的影响,认识上是各有出入的。现在要整理脉学文献,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有一定困难的,领导要我谈谈中医脉真的体会,只就前贤要旨和时贤资料,举其大要。在诊断中是结合望、闻、问等诊法来掌握客观症状,以诊脉来测知体内的活

2、动情况,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致病因素、病理机转及安危吉凶等,深知要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就必须从理论上去不断钻研,从临床上去细心体认。我把脉诊的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一、 概论 1、 含义:中医重视脉诊,前贤著述,理论很多,历代积累的经验尤富。所谓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指出脉是储藏血液的。灵枢决气论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指出脉是行气血的,肯定了脉的意义。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如果能正确掌握这个脉法,对于视生死、别吉凶,临床上的切诊,必起到很大的作用。切诊是很精巧的技术,素问说:“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说:“切脉而

3、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说明病状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脉象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与素问说:“心之合脉也”的理论结合,而知脉象的变异,就是五脏六腑的反映。从而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依凭它来诊断错综复杂的疾病,就必须从经验证实的理论去钻研,再到临床上去体会理论,自有可靠的成就。 2、 源流:内经取气口作脉,以侯人迎的动气,难经推明十变,脉经演成十卷,脉学灿然明世。南齐褚登论脉,倒置五脏,已经谬妄,赵继宗以脾胃剧中,为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气

4、口,未见其奥,未考亭锥内经求遍身,未达其专,濒湖、世材就前人流传演成诗句,叔和而后,幸有传人,发明了内、难、脉经的意义,而有议其未得平脉诀,失内经平人顶脉之旨的,清代迄今,逐渐深入,比较系统,值得研究。 3、 部位:今世通行的寸、关、尺三个部位的诊脉方法,最为切要,其理源于内经,其说具于难经的,郭长杨取丁国用密排三指的切法加以解释,但医师的指有肥瘦,患者的臂有长短,未落定论。经分尺寸,必有一定的处所,千金说:“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得。与经藏相合,王叔和亦已说过。鱼际至高骨才后尺前为关,朱子识脉决浅漏,而能直指高骨为关,分其前后。不知叔和已就关分为尺寸阴阳的部位,先得难经奉旨,所谓高

5、骨为关,从关至鱼际的一寸,而寸以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而尺以名。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淆,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说直捷。 4、 诊法:古有遍诊法和寸口法。遍诊法,即颈动脉的“人迎”,和桡动脉的“寸口”,以及胫前动脉的“趺阳”。难经以“寸”专重“寸口”。张仲景说:“观今之医按尺不及寸,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亦息,不及五十”。是遍诊法在后汉尚未全废。吕广注难经说:“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把遍诊法的的人迎,配入寸口脉的左关前一分的地位。王叔和作脉经,更只专详寸口脉象而不涉及其他,使寸口在脉学上独立,遍诊法几乎全废了。虽由封建社会束缚,而脉学仍进一步发展,是演变的自然现象

6、,由于桡骨动脉比较浅,易于触知,波动低昂,交易分别,人迎、趺阳,脉管较粗,区别困难,诊断上市容易理解的。现在中医师日常诊脉,使用寸口,但有时还结合遍诊法,利用人迎看期门的波动情况。如患者病危,寸口脉微韧欲绝,或韧弦而劲,生机索然,也有并诊趺阳是否存在以断吉凶。所以遍诊法还有存在的价值。 寸口脉的种类详略,前人已有差别。据内经素问所载:“大、小、滑、涩、浮、沉、迟、数、紧、急、缓、坚、散、弦、长、弱、韧、虚、实、代、短二十一种,仑公传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的各和数目,与素问相近,王叔和的脉经较多,即:“浮、沉、迟 、数、微、韧、散、紧、弱、滑、涩、动、缓、软、结、促、代、洪、伏、虚、实、芤、革、

7、弦”等二十四脉,为后世各家所祖述。唐孙思邈仍叔和之旧,但改“革”脉为“牢”脉,经曰“浑浊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脉决则去数,散二脉,加长、短二脉,仍为二十四脉。通常所谓二十八脉,出李士材“诊家正眼”。历代医家根据临床依据,不断增加,由简而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迟、微、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韧”为九道,不无可议处,如:“浮、沉、迟、数”为诊脉四大刚,脉诀竟去掉“数”字,前人认为其谬实甚。应就李频湖、李士材27字外,增入“大”脉,足为28脉,然病无定情,脉不单见,学无头绪,指

8、下茫然。滑伯仁以“浮、沉、迟、数、虚、实”为六纲,陈修园以“大、缓”加入成八纲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并有谚语,以便掌握,足资参改。 5、 定侯:六部的脉侯于“寸、关、尺”。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左寸以侯心,左关以侯肝,左迟以侯肾,右寸以侯肺,右关以侯脾,右迟以侯命门”。说明六部各有所属,又以脏腑、表里分内外侯,左:寸、关、尺,右:寸、关、尺。前人认为这难经是比较正确的。脉经以命门为三焦,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又以右寸后肺、胸,左寸侯心、腹中,右关侯脾、胃,左关侯肝、鬲、胆,两尺侯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右以三部侯三焦。 又有九种定位法,叫

9、九侯。“寸、关、尺”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侯。滑伯仁说:“诊脉之要有三:一曰举,二曰按,三曰寻。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屈求之曰寻。” “举”侯浮脉,浮以侯表,诊头面皮毛外感之病,脉见皮毛之见,属阳,属腑,亦心肺之应。手法是用指眼或螺前。 “按”侯沉脉,沉以侯里,诊脏腑,骨髓内伤之病,脉伏于肉下,属阴,属脏,以肝肾之应。手法有单按、总按之分。 “寻”侯中脉,中以侯中,诊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至数从容,则属无病,脉见于血分之间,阴阳相适,中和之应,亦即脾胃之侯,胃气居中,生机之应,有脉晕,振幅之象。 若浮、中、沉都不见,必委屈再求,若隐若现,是阴阳伏匿之脉,亦即守其常必通

10、其变的说法。手法是指力或轻或重,或挪或移去探索,诊家直诀的指法有八“举、按、寻、推、初持、久按、单持、总按”。 6、 至数:切脉必须看脉来应指的至数,定患者脉的至数,要平自己的气息,即先平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名曰一息是为平脉。惟病脉不得其正常,有不及四至或四至以上。亦有平人脉来五至而无病的,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呼吸定息脉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是说在几次呼吸后,有一息较长者,则成为一息五至,叫闰以太息,就是说三息之后有一长呼吸,故五动叫平脉。 二、 脉法 1、 无病经脉:经是常的意思。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四至,为和平现象。滑伯仁说:“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

11、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又说:“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则脉急,性缓人在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则逆”。这是脉的大旨,也即无病脉的说明。 2、 五脏平脉:心脉,脉大而散,宜洪;肺脉。浮涩而短,宜涩;肝脉,弦长而和,宜弦;脾脉,缓大而敦,宜缓;肾脉,沉软而滑,宜沉。而一般温和之气为胃气,脏无胃气,叫真脏脉,则死。滑伯仁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心肺具浮,浮大而散者心,浮短而涩者肺。肝肾俱沉,牢而长者在肝,濡而来实者在肾。脾为中州,其脉在中”。这是以呼吸沉浮而定五脏的。 3、 四时平

12、脉:经曰: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冬宜沉。四季之末宜和缓。晋卿脉法解释为:“春初发生,有枝无叶,故脉弦以象之。夏令繁盛,枝叶繁茂,故脉洪以象之。秋令肃清,草木黄落,故脉毛以象之。长夏属土,则脉宜于和缓。”人体随时令气候的转变,是科学的。 4、 男女异脉: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子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是其常脉,反之则病。如女子尺脉而旺,或心脉大而旺,为有孕,神门穴脉动甚,为有子。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之也”。又阴阳别论说:“阴博阳别,谓之有子。”一说:“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如尺内虚大弦数为血崩,如诊得革脉为半产,如脉离乎经常为产期,如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恶寒,为无

13、子。个人对孕脉验症的研究:寸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身尚未觉;左疾为男又为女,流利相通速来去,两手关脉大相应,已形各在前通语;左纵右横两男女,左逆右顺各三生,三部大小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症;左寸大男右细女,诸阳为月胎男诸阴女,三部浮沉正相等,尺内不住真胎妇;滑疾不散三月胎,但疾不散五月母,弦紧牢强滑利安,沉细而微归泉路。 脉法,在四诊中是值得重视的。因为人体构造和生理,是有其整体性的,脉既是整体的一部分,从脉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变动的全貌,这是中医脉学的整体观点最高原则。 三、 临症 1、 辨因:临床上对六气、七气及有形之邪等不同的病因,可能反映出不同的脉象。如风脉多

14、寻,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寒脉多迟或紧、细、微,故表冷;湿脉多濡,主气虚,故伤暑,痰饮脉多弦、紧、滑;瘀血,脉亦多涩等。只就常例中略举各种病因的代表脉。但变例很多,如浮为风的代表脉,是指外来的风。假如肝风内动,则脉又当弦。若浮而兼微,更是阳气虚浮,不惟非外气,而是内风之较重的,临症必须明确。 2、 类型:买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脉的浮沉,表示病的表里;迟数,区别病的寒热;有力无力,表示虚实;阴阳,又统指表里、寒热、虚实,还可代表气血。因疾病的性质:不属于阴,就属于阳;病变的部位:不属于表,便属于里;症状的表现:不属于热,便属于寒;邪正的盛衰:不属于实,便属于虚。张景岳则强调虚

15、实为八纲中的纲领。所谓虚证,是指人体的抵抗力不足,实证,则指病邪的旺盛而言。八纲中脉症,还有真假之分,如治表寒,常用附子、干姜,治实热,常用石膏、大黄,万一误认,生死系之。如身发高热,面红气粗,从表面上看,似属热症,可用石膏、大黄,但但切脉沉细若绝,或虽浮大而按之豁然空虚,中医认为是假热,实是真寒,与热症相反,又必须附子、干姜,这就是脉学所起的作用。故张景岳说:“凡相脉症有不相何者,则必有一真一假隐伏其中,故有阴症见阳脉者,有实证见虚脉者,此阴彼实阳,此虚彼实,不有真见,最易杀人。”这说明脉症相应的重要性和脉症相逆的严重性,如没有脉象参考,则真假疑似之间,必难辨别,故28脉的主病必须体象与主病

16、相结合,现在对28种脉象可以通过脉位、次数、形状和脉的气势等来体认。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次数的不同,大小是形状的不同,虚实是气势的不同,也有些脉象是从这方面相结合的,如浮脉轻取即得,其主病为表实或表虚的表症。沉脉重按始得,其主病为里实里虚的里症。迟脉息不至四,其主病为虚寒或极冷的寒症。数脉息过五至,其主病为实热或虚热的热症。虚脉举按无力,其主病为虚症。实脉举按有力,其主病为实证。大脉大常,一倍,小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其主病为气血两虚的虚症。 3、 明理:临床上,必须明确病机的机转,包括病情的进退、顺逆与病邪的传经。脉学的反应是:如痢疾,脉大为脉进,脉小为脉退。伤寒论说:“下痢,脉沉弦者

17、,下重也,脉大为未止,脉微弱,数也,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因邪实,病毒旺盛,表现为脉大有力,故为病进。若微、弱、数者,则邪气已衰,故为病进为痢止。此例实为邪实,如果相反,属于正虚,如太阴病微浮者,为欲愈。因正气原较衰,脉沉而弱,现正气未复,脉沉弱较有起色,故为欲愈,在顺逆方面,以阳证得阳脉、阴证得阴脉为顺,反是则逆。这是从脉的变化上来判断病理机能的顺逆,说明脉说在诊断上的重要作用。 4、 配合:切脉必须配合望、闻、问为四诊。经训:“脉症合参”“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指出全面重要性。汪石山说:“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呕、为痞、为厥、为胀、为满、为热、为内结等病,假使诊得浮脉,苟不凭以望、闻、

18、问,而欲为何病?吾谓尤尤乎其难也”。脉经一书,开卷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生死,可见四脉不可缺一。 5、 七诊:脉诊,要平时休养得好,临症才能明确病症表现的脉象。脉经说:“七诊者,一、静其心,存其神化;二、忘外意,无思虑也;三、均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也;五、稍重指于肌肉之际,取其胃气也;六、在重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七、详察脉之往来。”这是诊法,指临床时说的。在平时锻炼中,应恬静虚元,存神忘虑,调息运指,探脏腑,取胃气,察往来,反复实验。到应用时才得心应手。若平居不肯思索揣摩,临症必难明确诊断。况仑卒之间,危急之际,那能了解错综复杂的病情,所以千变万化的表现,端凭指眼

19、分明。晋卿脉法的七诊则说:“脉有七诊,浮中沉,左右判别,上阳下阴。”是说寸脉浮取,关脉中取,尺脉沉取,所谓“左”与“右”。即左右手分属的脏腑,“上”与“下”,即寸以侯上,尺以侯下的意思。与内经指脉象的七诊:“独大、独小、独寒、独热、独迟、独疾、独陷下”,是有区别的。又有沉细悬绝,盛躁喘数,寒热,热中热病,病风、病水,土绝于四季七项的说法,亦指脉象。 一、切法 1、 择时,切脉时宜平旦,还须灵活运用,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且有过之脉。”陈无择说:“经曰: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候定乃诊,师亦如之,释曰:停宁候定,即不拘于平

20、旦,况仑卒病生,岂待平旦,学者如之。”事实上,每患者俱等待平旦诊脉,必不可能,须候坐定心宁,才能切脉,对某些慢性病,在平旦时是容易诊断的。 2、 下指:凡诊脉,先以三指齐按,所以探其大纲,如“阴阳”、“表里”、“上下”、“来去”、“长短”、“溢脉”、“复脉”之类是。后以逐指单按,所以察其部分。每部下指,先定经脉,时脉,以审胃气,分表里、寒热、虚实,辨气分血分、阴阳盛衰、脏腑所属。浮侯、中侯、沉侯以消息之。断病,何部异于众脉,便属此部有病。候其盛衰之极者以决之。在上上病,在下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这是诊脉的大法。 3、 调息:根据至数的理论,做出调息的诊法。灵枢根结篇说:“持其脉口,数其至也

21、,五十动而不一代也,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掌握五十动为候脉常法,必五十为衡者因五十动之间,脉无断续不匀,则知正气尚充;若不及五十动而断续不调,即气血已不相连属,其凶可知”。所以有五十动知虚实的说法。张仲景伤寒论自序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也”。对当时医生诊脉,不数满五十动的,提出批评。柳贯亦说:“须候五十至乃知五脏缺失,令人指到腕骨,即出现了。夫五十动,岂弹指间事耶?”滑伯仁说:“凡诊脉之道,须先

22、调平自己的气息“。都说明调息的重要性。现在能以钟计标,调息似不甚重要,但脉法以动数脉,须五十动所以切脉时应先调息。即以医生的呼吸去调知病人脉搏的快慢,一呼一吸,约得四、五至。 四、 种类 1、 平脉:是平人的脉象。医宗金鉴说:“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和平之则“。是说医者调息,脉至以定息,四至为和平的准则。但因季节的不同,男女、老幼、年龄、劳逸的差异,脉象亦随之而变化。这个范围很广,大约可分八类: 形象上的平脉是:和平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涩,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低不昂,不纵不横,来去从容等。 息数上的平脉:一息五至,因为人的气息,时长时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长,鼓五息,又

23、有一息之长,名曰太息。主脉必以四至为平,五至便为太过。惟正当太息时,就叫无病。这是脉的急,非息的长,若非太息,正合四至,若性急之人,五至为平脉,不拘性急之例,因性急脉亦急。 季节上的平脉是:从十二月大寒到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春风到四月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之令,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小满到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阳相火主令,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大暑到八月的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秋分到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曰:“阳明之至短而涩。”小雪到十二月大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曰:“太阳直至其脉洪大而长。”遵春弦

24、、夏洪、秋毛、冬石之末和缓不忒之诀,而气之至有迟速,不必趋于捷径。这说明四时六气的平脉。 性别上的平脉是:男子较慢,女子较快。 地域上的平脉是:北方人脉弦而实,南方人的脉弱而濡。 年龄上的平脉是:年老的人脉较快而硬,成年人的脉较慢而柔软,小二的脉快而且疾,呼吸至数常在七至。 生理上的平脉是:妇女孕三月脉较滑疾,经常体力劳动的脉较大而有力,经常脑力劳动的脉较细而无力,若运动后、酒后、浴后脉较快,安静或睡眠时脉较慢,亦有因七情而引起的情志之变,亦暂时有差异。这都是属于生理现象。 其他:体质的强弱,生活的好坏,情绪的消极与积极等都有关系。所以平脉的范围大,必须熟练,才能侯测。滑伯仁说:“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等,男女、老幼、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属,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相背,皆病脉也”。又说:诊脉,需先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春三月六部中带弦,冬三月带沉。胃脉,调中按得之脉和缓。脏腑平脉,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沉而弦长,脾脉患而大,肾脉沉实而滑,凡人脏腑皆平,胃脉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这又说明平脉用病脉的名称,其实是借此形容稍有偏兼,并不过分出入,必须灵活掌握。 2、病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