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异二者之为中或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或异二者之为中或字.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或异二者之为中或字安徽省语言学会 第十六届年会论文 “或异二者之为”中“或”字 淮南二十六中 严加胜 初中语文“人教版”收录了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其注释“或异二者之为”中“或”字注为“或许”,笔者认为该注释不妥。 “或”在古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就是作无定代词,可以译为“有的”。如: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今滩上有石,或如园箪,或方似屋。 “或”作副词“或许”“也许”“可能”,其特点是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对某些情况的推断,大部分是说话人对已发生或未发生的情况,心中无底,用不肯定的语气说出来,使语气较为
2、委婉、含蓄。如: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昔者辞以疾,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笔者认为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中“或”应译为“有的人”比较妥帖。理由如下: 一是,“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以及下文的回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非常肯定的,而非不肯定。正因为有的人的想法与前文中因天气阴晴不同或遭遇不同而心情随之不同的一般迁客骚人不一样,所以才进一步引出对古仁人心情不受环境及个人处境左右的原因的探究。使得文章一气呵成,很有内在的逻辑性;如果是不肯定的,有怎么能引出下文的探究呢? 二是,“或”在这里很明显是复指上半句的“古仁人之心”,即“古仁人之心”是先行词,“或”作“异二者之为”的主语。类似的句子有: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8、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参考资料 古汉语虚词 杨伯峻 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 鲍善淳 安徽人民出版社 语文 课程教材研究所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