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3660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手太阳小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

2、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小肠经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个。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骨小头部,直上沿尺骨下边,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上向面颊,到外眼角,弯向后,进入耳中。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19

3、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髎 听宫 (1) 少泽 SI1 Sho z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配伍 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痈。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

4、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2) 前谷 SI2 Qin g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配伍 配耳门、翳风治耳鸣。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溜为“荥”。 (3) 后溪 SI3 Hu x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

5、,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配伍 配列缺、悬钟治项强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4) 腕骨 SI4 Wn g 定位 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解剖 在手背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 ,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 配伍 配阳陵泉、肝俞、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过为“原”。 (5) 阳谷 SI5 Yng g 定位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当尺

6、侧腕伸肌腱的尺侧缘;有腕背侧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 配伍 配阳池治腕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行为“经”。 (6) 养老 SI6 Yng lo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解剖 左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静脉网;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 主治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配伍 配太冲、足三里治目视不明。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阳经郄穴。 (7) 支正 SI7 Zh zhng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

7、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解剖 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布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阳经络穴。 (8) 小海 SI8 Xio hi 定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 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 配伍 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入为“合”。 (9) 肩贞 SI9 Jin

8、 zhn 定位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解剖 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配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0) 臑俞 SI10 No sh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解剖 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5寸。 附注 手、足太

9、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11) 天宗 SI11 Tin zng 定位 在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胸椎相平。 解剖 在岗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主治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配伍 配肩外俞治肩胛痛;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痈。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寸。 (12) 秉风 SI12 Bng fng 定位 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解剖 在肩胛岗上缘中央,表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有肩胛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主治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配伍 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寸。 附注 手

10、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13) 曲垣 SI13 Q yun 定位 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主治 肩胛疼痛。 配伍 配天宗、秉风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寸。 (14) 肩外俞 SI14 Jin wi sh 定位 在背部,当第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主治 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配

11、伍 配肩中俞、大椎、列缺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5) 肩中俞 SI15 Jin zhng sh 定位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解剖 在第一胸椎横突端,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神经和副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配伍 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6) 天窗 SI16 Tin chung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解剖 在斜方肌前缘,肩胛提肌后缘,深层为头夹肌;有耳后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分支;布

12、有颈皮神经,正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及枕小神经。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 配伍 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7) 天容 SI17 Tin rng 定位 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解剖 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停止部前缘,二腹肌后腹的下缘;前方有颈外浅静脉、颈内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的前支,面神经的颈支、副神经,其深层为交感神经于的颈上神经节。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配伍 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8) 颧髎 SI18 Qun lio 定位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解剖

13、 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齿痛,颊肿。 配伍 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 附注 (l)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2)图翼:禁灸。 (19) 听宫SI19 Tng gng 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解剖 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 配伍 配翳风、中渚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张口,直刺 l1.5寸。 附注 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