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敏感期.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3757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的敏感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手的敏感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手的敏感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手的敏感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手的敏感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手的敏感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的敏感期.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手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 知道吗,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而与口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就是手的敏感期。在这段时期,孩子会经历从刚一出生时紧握的小拳头,到逐渐能抓握床栏、用手指抠,甚至打人,再到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小饼干等一系列变化,而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预示着大脑发育的进程,都意味着孩子正在构建自己内在的世界。 没错,手是聪明的人类的工具。耳熟能详的“心灵手巧”一词就已说明手与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脑的发育可以使手的动作得到发展;反之,灵巧的双手也能刺激大脑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在成长早期就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势必会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和一个聪慧的头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

2、,而手的自由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然而,人为地阻止儿童手的活动,很可能就会阻止了儿童的思考。 这些皆由孩子的天性使然由儿童的年龄和不同阶段的敏感性而决定。简单地说,此时的孩子正在验证手的能力。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唯一能使用的“工具”就是口。后来,又是伟大的“口”唤醒了“沉睡”的手,当孩子第一次把手伸进嘴里的时候,感觉的中心也从口转移到了手,相信那时那刻的他们一定有一种开天辟地的感觉。之后,当手的敏感期一步步朝孩子走来时,他们又经历着一个抓的过程从一把抓、三指抓到二指抓,并体验着“哦,原来手是可以抓、拿东西的”。这时的孩子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见方的就捏,见到圆的就按,见

3、到线就拽,见到扁的就扔,这使他们所感受的事物范围扩大了许多。再后来,对于稍大点儿的孩子来说,用手抓拿物品俨然已成为一件再普通再容易不过的行为,而对这个充满好奇心的探险者来说,整个屋子就是一个没有被探索的新大陆,把手是转动的,门是可以被打开的,抽屉是往外拉的,垃圾箱是可以倒空的,在他们看来,走得到的一切地方、够得着一切东西都是不错的游戏。 所以说,在孩子手的敏感期,我们实在没有意义去做让几个月大的孩子远离玩弄手指、让两岁多的孩子不去感受泥和水的特质这样的蠢事,因为那样只会破坏孩子的建构程序,给孩子的认知造成混乱。 事实上,每一个健康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用自己的双手反复探索并体验外界世界的本能,

4、抓水也好,抓沙也罢,拍打也罢,这都是孩子与环境的真实连接。他们正在试图通过自己双手的探索来协调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发现外在的世界并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而这正是每一个孩子的发育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认知过程。 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还是会看到一些不会用手,或者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缝纽扣,不会拴绳索的人,这往往是因为在他们成长发育的阶段,手被束缚了,手的能力没有被释放出来。所以说,每一位家长在养育孩子之初就该认识到:手是儿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动绝非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幼儿有目标探索世界的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5、,这样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才会真正地鲜活起来。 宝宝手部发育历程 新生儿小手呈握拳状,许多动作出自本能的反射行为,会反射性地抓住放入手中的物品,此时的抓握反射是最强的。 13个月 手掌大部分时间半开着,小手慢慢从被动抓握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抓握。3月龄左右,开始玩自己的小手。 46个月 随着视力的发育,抓握时比前一阶段更具方向感,能在眼睛的指引下主动张开小手抓住物体。不过,多数宝宝仍无法灵活运用手指。 79个月 能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捏住物体,拿到后,还会换手取另一样东西。9月龄左右时,能手脑并用地将积木放入盒子,再从盒子中取出。 1012个月 拇指和食指配合捏取物品已相当熟练;12月龄时,有些宝宝

6、能五指并用地握笔涂鸦,或是翻书本。 1318个月 可以模仿划横道和竖道,能用积木搭一些矮矮的塔。 1924个月 小手更为灵活,喜欢玩橡皮泥;手眼协调能力更强,能熟练玩串珠等游戏。 2530个月 能搭一些具有空间感的物体,能模仿画画。 3136个月 会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和填色;能将纸折成三角形、正方形等。 成长日记:喜欢打人的虎子 虎子1岁零5个月,从上个月起,我发现他竟然时不时地有“打人”的行为。刚开始只是以为孩子嘴上说说罢了,可是后来几次,虎子已经不再是嘴上说说,好多时候都会边说“打你”,小手边真的“啪”地一下朝你打过来,不是打在脸上,就是打在身上。有几次,还真是疼。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对虎

7、子说:“宝宝,妈妈爱你,你可以打别的东西,比如枕头、沙发,但是不要打人。”几次下来,虎子还真是改了许多,有时忍不住打我一下,然后马上改过来,转而去打旁边的东西几下。 不过,最近我又发现了虎子的这个迹象。当他和家人或邻居小朋友玩得高兴时,会突然扬起小手打人家的脸,严重时还会发出“叭叭”的响声,被打者甚至躲都躲不过。 从孩子的举止,我猜想可能是有人用语言逗过他,他试图用打人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也可能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试图用打人的方式来自卫;也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用打人的方式向对方做出挑衅。总之,现在的虎子似乎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里“名气很大”。 但是,作为家长,我又没有办法天天一刻

8、不停地盯着孩子,而我又想真正读懂孩子的真实想法。面对这么一个喜欢伸手打人的宝宝,我是应该坚决制止他的打人行为呢?还是像虎子爸爸那样,抓着他的小手打几下,让他知道被人打的感觉呢?现在,这件事几乎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了。 教育心得 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打人”也是其成长阶段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通常,宝宝9个月左右时,手部的功能分化会有一个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时的“打人”行为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这种行为会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这就好比我们学会了某种技能,很愿意去使用它一样。 关于孩子为什么会有“打人”这种行为,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可能是为了吸引

9、家长或老师的注意力,让家长或老师给予更多的关爱;也可能是想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我不想让他玩我的玩具”“我想和小朋友交朋友”;也有可能是宝宝的情绪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当宝宝过了1岁,他在语言发育方面的发展,会出现能够发出“哒哒哒”的,类似“打”的发音这么一个阶段,而且手部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拍打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一个必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给予了错误的引导,甚至是强化了这个动作,反而会变相地鼓励宝宝这种打人的行为。 所以,作为家长或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宝宝的“打人”行为视为一种“暴力”倾向,更不能因此而给宝宝贴上“打人”的标签。其实,很多孩

10、子所谓的“打”只是拍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打”,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一种反应。想想看,在你面前,只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的孩子,当他根本无法用语言正确传递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只能本能地通过“打”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明就里的家长或老师往往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带有攻击意味的“打”。殊不知,家长或老师在没有读懂孩子内心的情况下,又没能给予真诚的理解与关怀,这只能让孩子更加感觉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关怀。 这么看来,作为家长或老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引导他们把真实的想法表述出来,有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宝宝,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或是“你有自己的想法,对吗?”往往就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当然,家长或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毕竟好榜样才能养育出真正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