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5171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常用名词解释.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政治常用名词解释大家且不可小看这些东西,它们经常作为选择题出现。 “元”、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 “元”在哲学中的含义是世界的本原的意思。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的一元论,唯物主义都是一元论,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由此可见,一元论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承认世界的本初有两个,较为典型的笛卡尔二元论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精神。承认世界的本初有多个,称为多元论。 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坚

2、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庸俗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庸俗化,它把意识看物质,等同于物质,它不是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同义语;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实物,没有科学根据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近代科学发现的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基本粒子,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特殊概念混同于哲学的具有普遍性的物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可为我们意识所能够认识。 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天然自然)、人类世界(

3、属人世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客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以外一切存在,它与主观世界相对的。自在世界与天然自然是同义语,是指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人类世界(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统一和同一 同一性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统一性指两者之间的联系。 “左”和“右” 这是毛概中经常出现的两个字眼,“国民党左派和国民党右派”是否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为则为左派,否则为右派。国民党右派具有反动性。“左倾”和“右倾”,王明左倾,陈独秀右倾。 决定论、非决定论、唯意志论、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可知论、不可知论 决定论主张事物和现象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因果

4、联系的一种学说;否认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关系的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理论。 机械决定论是把经典力学的思维方式当作哲学上的普遍思维方式,认为任何结果都是按先决条件决定的和不可避免的。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否则就是不可知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但不是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只承认规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宿命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否认规律的作用是唯意志论。 绝对、相对 绝对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相对是有条件的。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诡变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诡变论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里”。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

5、承认矛盾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不承认矛盾的观点方法来看问题。 联系、系统、变化、运动、发展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作用。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包含系统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是联系的观点的深化和丰富。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化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的变化即运动。事物的运动表现了事物的联系,变化说明事物不仅有量上的增减,而且有质上的飞跃;变化包括发展。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

6、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的变化。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主观、客观、主体、客体、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主观和客观两者相对立的,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客观就是主观。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如: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的组合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 客观辩证法是物质世界变化运动的规律。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它决定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

7、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因素,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 主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它包括主观但不能归结为主观。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肯定方面、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维持其存在的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当肯定方面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取得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达到自我否定,实现矛盾的转化的解决。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质变、量变

8、、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认识事物的质,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和“右”的错误。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都是事物在变化和发展的两状态和形式,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转化和互相渗透。 循环论、直线论、激变论、庸俗进化论 循环论在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前进的道路上否定前进性;直线论在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前进的道路上否定曲折性。激变论只承认质变不承认量变;庸俗进化论

9、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区别: (1)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点:感性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而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 (3)形式: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而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4)地位: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有感性认识。 稿源: 考研人论坛 编辑: 韩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