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488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 教育学 一、课 程 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3、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合作学习;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

2、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4、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内容、实施与评价: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在课程结构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者构成,其中学习领域规定为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八个大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下设具体的科目,在科目下设置模块,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划分三个层面内容,从学习领域到科目再到模块不断细化。 在课程内容上每个科目都规定必修系列与选修系列的内容。 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

3、制度。 5、进入新课程后,教师角色发生深刻变化是: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 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6、同以往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的优越性体现在: 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

4、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二、教学 教学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2、对掌握知识与发

5、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的理解: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

6、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4、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

7、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8、,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三、德育 德育的意义 1、德育的实质: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

9、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3、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四、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级

10、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

11、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12、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教育法律法规 一、总体要求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要求。依法治教、依法办校是保障教育稳定、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证

13、。 校长、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教育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认识学法、懂法的重要性及其与执法、守法的辩证关系,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及早预防违法犯罪现象及各种学校事故的发生,又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以维护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的能力,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主要学习的法律法规 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湖南省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 三、学习要点 1、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和基本原则; 2、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

14、权利和义务; 3、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4、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及相关规定; 6、教师资格的丧失与撤销; 7、教师的培养、培训及考核; 8、义务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9、义务教育法对学生、学校、教师及教育教学的相应规定; 10、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法律责任; 11、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障、司法保护及其关系; 12、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法律责任; 13、依法治教的含义,学校、校长、教师应当怎样实施依法治教; 14、在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中,学校、教师的相关责任; 15、对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的认识与打算

15、; 16、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 心理学 一、认知过程 感觉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规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知觉 1、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3、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4、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和报告。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记忆 1、记忆是人

16、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过程。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是否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与任务对识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识记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因而效果好,反之,则差。 活动的内容与性质。如果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那么识记的效果就好。另外,识记效果也随着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要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记效果好。 识记方法。识记时采用一定的方法,会增加识记效果。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识记效果好。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有很大影响。增加识记材料

17、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量的比例大的多。另外,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识记课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要好;识记诗篇比散文要好。这些都说明材料性质不同其识记效果也不一样。 4、遗忘的规律: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5、如何组织复习: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要强调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只那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去进行尝试复习。要把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相结合。不太长的学习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

18、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果。 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类型: 按不同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划分: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 按思维的创造性划分: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充分利用学生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 充分利用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充分利用词语描述与概括,提纲感情境,帮助掌握概念。 通过下定义,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4、问题解决通过以下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想象、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种类: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 二、情绪与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