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672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中国古代建筑 教学课时:1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2、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重点: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1、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了解;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准备: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了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准备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入:展示图片

2、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 引入: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3、。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板书) 木结构: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从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

4、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 2、中国古代建筑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故宫的总体规划 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 。) 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

5、,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 :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 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幻灯片,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 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

6、”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 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争后举行“献俘”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 :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 、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

7、”,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建筑彩画的分类: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贴金,最为富丽。 B、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

8、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欣赏:北京天安门和玺彩画 故宫宁寿宫西庑的旋子彩画 故宫遂初堂厢房的苏式彩画 3、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

9、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欣赏: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

10、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三、课后回顾 问?):刚才同学们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故宫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苏州园林,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四、小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

11、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 板书设计 教案2、中国古代建筑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 2、通过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实例的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的局限,多寻找一些例子来充实内容。 教学过

12、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二、讲授新课: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故宫、天坛少林寺、佛塔、江南民居和苏州拙政园等,尤其以宫殿和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1、带问题观看录象故宫记录片:

13、故宫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故宫在布局上采用什么形式?故宫外部色彩主要是哪两种?故宫是我国古代明清的皇宫,是保存的最完整,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宫殿建筑,现存的大部分为清朝所建,但在总体布局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纵深961米,宽753米,拥有9900多间房子,分中、东、西三路和几十个院落,旨在表现封建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其中中路也是旧北京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这条中轴线上,如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即被称为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还有皇帝和皇后,太子等生活的地方称为后朝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御花园等。从而形成了以南北纵向排

14、列的中路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体量雄伟,外形壮丽,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统一而又有变化。如前朝三大殿,体量不同,且分别采用不同的屋顶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这不仅是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如重檐庑殿顶只能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上,而且是为了使这三座紧密相联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有明显的区别,使它们在相互对比中显得更鲜明。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丰富多姿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极显著的特征之一。游完了故宫以后,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三个问题。 2、欣赏故宫图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先在石头的基

15、础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上梁,再在梁上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立脊瓜柱,构成了一组木构架。这种木结构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使建筑物上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墙壁只起围护和分割的作用。由此门窗的配置不授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结构还有其他优点,如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材料提供方便。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主要表现两种方式:一种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一种是廊院,。让学生来回答故宫是属于哪种形式,并讲出原因。 色彩的运用是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

16、主要装饰手段。这是木结构体系所决定的。本来是为了木头防止腐烂,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了俗话所讲的雕梁画柱。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屋檐下处于阴影部分的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分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贵堂皇。在建筑上使用如此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这种以龙凤为主题,以青绿色为主要底色,并使用大量的沥粉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条,上覆大量明亮的色彩和贴金,立体感非常强,达到富丽堂皇的效果,称为和玺彩画。不过,在封建社会当中,色彩的使用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问什么颜色最尊贵,皇帝用什么色,次之是什么色?回忆一下,故宫的两种颜色。正是

17、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制度,在山明水秀的江南,因为非帝王所在地,另外,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色的梁架、柱、装修,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江南民居欣赏 3、观看故宫记录片-片段观看的同时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三个特点,巩固知识。 4、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中国古代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国古代园林他不仅具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

18、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其中是前两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欣赏图片并分析特点: 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

19、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所以,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这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颐和园同学们比较熟悉,原名清漪圆。建造于乾隆十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是,该园几乎被付之一炬。XX年修复后改名为颐和园。XX年又遭八国联军毁坏。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图中的万寿山和耸立在万寿山前山的佛香阁,以及山前的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该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所谓借景 则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见图,他借用了万寿

20、山右面的玉泉山,和后面远处层层叠叠的西山,似乎他们都是颐和园的一部分。与圆内的景物结合的浑然一体,使游人的观赏范围大大扩大,颐和园的规模和气魄显得更加宏大壮丽。例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附近锡山的景。其实我们拍照也是借景。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将全园划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如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和西湖区四大景区。这四个景区性格各异,组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其中前山前湖区是它的重点景区和精华所在。正是这种重点景区构成了每个园林的主要特色。-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是苏州的一个有名的园林。因为当时园林所在底巷名为王思巷 取名网师园是其谐音,并托渔隐之意。其中,亭中横匾月

21、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 游人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横匾题词,便可以引发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正是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

22、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小结:所以中国园林艺术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学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这些建筑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最伟大,最优秀的建筑,都永远令我们骄傲,可以看得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辉煌。以音乐中国魂结束本课。 四、板书: 一、 宫殿建筑 独特木结构体系; 庭院式组群布局; 完美的色彩运用。 二、 园林建筑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曾

23、说:“凿户牖以为宝,当其无,有室之用。”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

24、想。园林也有建筑,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 正如明代人一小诗所云: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左思三都赋:“

25、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这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

26、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廓,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隔成两个,游人可以两边眺望,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

27、“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