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6356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的教案 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四、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学具:小棒。 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开学的时候老师要给你们发什么啊?今天有一个班的老师就正在为小朋友发新书,

2、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课本第61页的主题图。 互动新授: 1.整十数加整十数。 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同学汇报:桌上放着书,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师:看着这些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计算? 学生个别发言,师板书:10+20 师:那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 数的方法:10、20、30; 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师: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

3、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10根,右边摆20根。 请个别学生上来演示。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师:如果老师从这30本书中拿走20本,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怎样求还剩下多少本书呢?可以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师板书:30-20 师:它的结果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 请个别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师进行板书。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

4、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个别汇报。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 教学重点: 三、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 教学难点: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五、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学具:小棒。 六、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5、 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们能读一读吗? 学生回答,分角色读读图中小林和小红的对话。 2.探究算法。 师:书上给我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让个别学生来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师:“25+2”和“25+20”它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学习“25+2”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探讨几种方法。 生:接着数:26、

6、27. 生:用摆小棒方法:先算5根加2根等于7根,再算2捆加7根等于27根。 教师展示小棒图示意。 师:为什么要算5根加2根呢?5表示5个一,2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7根。 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算出了25+2=27.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为什么5和2可以加在一起呢?大家能说一下理由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现在我们来做做练习。 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说说

7、计算过程。 学习“25+20”的计算方法。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计算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摆小棒的方法: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就是45根。 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

8、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25 + 2 = 27 25 + 20 = 45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

9、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四、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们能读一读吗? 学生回答,分角色读读图中小林和小红的对话。 2.探究算法。 师:书上给我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让个别学生来回答。 师:

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师:“25+2”和“25+20”它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学习“25+2”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探讨几种方法。 生:接着数:26、27. 生:用摆小棒方法:先算5根加2根等于7根,再算2捆加7根等于27根。 教师展示小棒图示意。 师:为什么要算5根加2根呢?5表示5个一,2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7根。 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算出了25+2=27.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

11、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为什么5和2可以加在一起呢?大家能说一下理由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现在我们来做做练习。 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说说计算过程。 学习“25+20”的计算方法。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计算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摆小棒的方法: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

12、就是45根。 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25 + 2 = 2

13、7 25 + 20 = 45 练习十五 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四、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互动新

14、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们能读一读吗? 学生回答,分角色读读图中小林和小红的对话。 2.探究算法。 师:书上给我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让个别学生来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师:“25+2”和“25+20”它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学习“25+2”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探讨几种方法。 生:接着数:26、27.

15、生:用摆小棒方法:先算5根加2根等于7根,再算2捆加7根等于27根。 教师展示小棒图示意。 师:为什么要算5根加2根呢?5表示5个一,2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7根。 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算出了25+2=27.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为什么5和2可以加在一起呢?大家能说一下理由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现在我们来做做练习。 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说说计算过程

16、。 学习“25+20”的计算方法。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计算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摆小棒的方法: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就是45根。 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

17、个一加几个一。 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25 + 2 = 27 25 + 20 = 45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

18、方法。 三、教学难点: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个位不够减时,应该向十位借“1”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小棒。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 57-4= 75-3= 69-5= 57-40= 75-30= 69-50= 教师:这两组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减。 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学生说图中所看到的数学信息。 师: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问题:还剩多少个足球? 教师:你能列出一个算式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6-8= 2.探究算法。 1

19、、探究学习“36-8”的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 怎样计算36-8?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巡视。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 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第板书方法,如: 16-8=8,20+8=28 10-8=2,26+2=28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36-8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那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时,

20、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教师小结。 3、练习、小结。 先说出十位上的数,再计算: 第一组:76-4= 57-3= 64-3= 第二组:76-8= 57-9= 64-8= 师:说说76-4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先算6-4=2,再算70+2=72. 师:说说76-8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个位的6减8不够减,先算16-8=8,再算60+8=68。 师:观察这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第一组都是个位够减,十位上的数没变,是不退位减法。第二组都是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是退位减法。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教

21、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六、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 36 8 = 28 36 8 = 28 10 8 = 2 16 8 = 8 26 + 2 = 28 20 + 8 = 28 练习十六 第六课时 小括号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22、,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圆片。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动态呈现,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教材第74页例3的情境图;或采用直观操作的形式,先出示10个五角星,让学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 教师: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几个五角星? 通过动手操作或画图再现问题情境,确定解题思路 教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或者用笔画一画,并说一说你知道了

23、什么,问题是什么。 交流学生的作品,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具体如下图。 摆一摆: 画一画: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五角星”,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第二种思路: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 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 教师:请你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10-2-3=5 教师:按照“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的思路,应该怎样列算式?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

24、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先计算2+3吗? 教师小结: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样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 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先算加法吗?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3 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3 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3 画表示先算2+3 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与简洁性。 教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面对这么多的符号,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你们说得太好了!确实,一人用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如果我们

25、自己不说,别人也不明白我们的想法。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 36 8 = 28 36 8 = 28 10 8 = 2 16 8 = 8 26 + 2 = 28 20 + 8 = 28 连加77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运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 3.初步学习用连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数学问题,懂得运用连减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课本的情境图: 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互动新授: 1、教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或者用笔画一画,并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交流学生的作品,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具体如下图。 摆一摆: 画一

27、画: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五角星”,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第二种思路: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 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 教师:请你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10-2-3=5 教师:按照“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的思路,应该怎样列算式?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先计算2+3吗? 教师小结: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

28、+3这样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 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先算加法吗?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3 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3 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3 画表示先算2+3 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与简洁性。 教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面对这么多的符号,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你们说得太好了!确实,一人用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如果我们自己不说,别人也不明白我们的想法。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学生个别汇报。 八、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 36 8 = 28 36 8 = 28 10 8 = 2 16 8 = 8 26 + 2 = 28 20 + 8 = 28 练习十六 整理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