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7443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

2、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 BL1 足太阳膀胱经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

3、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剌深度 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

4、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 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图 2承泣ST1 足阳明胃经 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3032号毫针,快速点刺破皮,针尖略朝上

5、,缓缓进针,至0.51.2寸深,以有针感为宜。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剌深度 若深度超过1.5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1.9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 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0.4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图 3攒竹BL2 足太阳膀胱经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血管分布:额动、静脉。神经分布:额神

6、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 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对1320例头颅调查:二侧出现切迹的为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36.1,一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4.7。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1/3者为61.0,居内、中1/3间者占33.71。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1、直剌:一般0.30.5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11.2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0.30.5寸,以疗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鱼腰0.81.2寸,

7、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0.30.5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 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熟练,以减轻疼痛;斜刺透睛明时,应避开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 EX-HN7 经外奇穴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血管分布:浅层为面动、静脉,深部为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8、。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0.51.2寸。 针剌深度 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1.5寸,若超过2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更不宜提插、捻转。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5下关 (Xiaguan) ST7 足阳明胃经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血管分布: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下颌

9、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直刺0.51寸或向耳侧斜刺1.5寸。 针刺深度 本穴下有三叉神经第三支,直刺过深可刺中该神经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损伤。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区疼痛、发热或触电感,即应将针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 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现意外,故应避免使用浓度 过高或过低、酸碱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行穴位注射。 6四白 ST2 足阳明胃经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血管分布: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直刺0.

1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刺深度 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 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30号或32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 DU26 督脉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口轮匝肌。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

11、构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取仰卧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 DU15 督脉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3 颈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12、。 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第2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0.51寸。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1.5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较重者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针剌方向 应向下颌方向针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针剌。因其深部正对延髓,可造成延髓损伤,有生命危险。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其次为针向口或下颌(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若向后正中线直剌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剌

13、入椎管。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误伤椎动脉。 9风府 DU16 督脉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韧带、项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网膜、软膜的延髓,上方为枕骨大孔,下为寰椎后结节。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为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向下颌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缓慢进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不灸。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5.3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延髓,故针刺过深有生命危险,一般应控制在1.5寸内较为安全,

14、其极限则不得超过2同身寸。若刺入延髓,针下有松软感,患者全身有触电感,恐慌惊叫,轻者可有头痛,眩晕、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难,继而昏迷。 针刺方向 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 *图 10风池 GB20 足少阳胆经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深部为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三角、寰枕关节,上为枕骨髁,下为寰椎侧块。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枕小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15、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和头上斜肌。 有三法: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0.81.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1.52寸;向对侧风池穴透刺1.52寸。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该穴深部重要结构为延髓和椎动脉,若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过深,超过1.5寸时,可造成延髓下端或脊髓上端损伤,甚可危及生命,故针刺深度以小于1.5寸为宜。 针刺方向 针尖朝向对侧眼外眦,则其深面正对延髓,若针尖偏向同侧眼内眦,其深面正对同侧的椎动脉,故不可针刺过深,不能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经测定,风池穴,针向对侧眼球,进针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以向鼻尖针刺及向对侧风池透刺最为安全。

16、11安眠 (Anmian) EX 经外穴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血管分布:枕动、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取俯卧位或侧坐位,直刺11.5寸。 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针深0.51.2寸,以不超过1.5寸为宜,否则易伤及深处的枕动、静脉。另外该穴深处分布有迷走神经,针刺过深或电针刺激过强,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注意针尖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深部的椎动脉,及脊髓、蛛网膜等重要组织。 12翳风 SJ17 手少阳三焦经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

17、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血管分布: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向口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针刺深度 本穴针刺深度一般不可超过1.5寸,过深可刺中迷走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针尖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颈动脉窦,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 刺激方法 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须作时,进针不可过深,药物要选择对神经刺激较小的药液。 13天突 BN22 任脉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本穴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

18、甲状肌,深部为气管,再向下胸骨柄后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毗邻左颈总脉、头臂干,胸骨角水平为肺前缘。血管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 先与皮肤成90角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以押手扶持针体缓慢用弯刺法向下刺入0.51寸。刺时针下空松感,病人有咽喉紧张感。留针时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 针刺深度 不可过深,因本穴区下为气管,且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易刺中气管软骨,若刺入气管环间的韧带,易穿透气管壁,伤及气管壁,伤及气管粘膜。病人可自觉喉中作痒,引起剧烈咳嗽、血痰

19、,针体随之强烈颤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2.5cm左右。 针刺方向 应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或深刺。若深刺方向偏后,可刺中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造成出血。施术者针下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针感搏动明显。病人有胸闷、疼痛感觉,涌吐血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甚至窒息死亡。若朝胸骨柄后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偏离,易刺伤肺前界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尤易发生,故不可深刺。一旦刺伤胸膜,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图 14人迎 ST9 足阳明胃经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血管分布:本穴位于颈动脉三角内,深面为颈动脉鞘,鞘

20、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深层有椎动脉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和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咽缩肌 深部触压颈总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剌0.20.5寸。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1.5cm左右。故本穴针刺深度以不超过0.5寸为宜,其极限深度为1寸,否则易伤及迷走神经。另外,在进针时如有针尖粘滞感、明显的搏动感,表明已触及颈动脉,即应退针或变换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 人迎正确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若过于偏外,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中包含支

21、配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纤维。患者可自觉心悸、胸闷,出现面色苍白,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乃到生命危险。因此,进针不可偏向外侧,不可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图 15扶突 LII8 手阳明大肠经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深层为提肩胛肌起点。血管分布:内侧有颈升动脉,深面是颈血管鞘的后壁,鞘内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为颈血管鞘的后壁。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直刺0.51寸。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进针针深度以0.51寸以内为宜,最深不可超过1.5寸,而且也不能行较大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以免刺伤

22、深部颈总动脉和血管鞘内的重要结构。 刺激方法 谨慎使用电针,脉冲频率不宜过高,因电针可诱使迷走神经反应性增强,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16廉泉 RN23 任脉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组织结构 本穴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肌肉分布:有甲状舌骨肌、舌肌;血管分布: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颈皮神经、舌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斜刺0.81.2寸,不留针。 针刺深度 本穴不宜深剌,不可超过1.5寸。应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不可太粗,以防伤及咽喉。 针刺方向 向

23、舌根部斜剌0.81.2寸或向二侧斜刺,或再分别向二侧斜刺。多不直刺并切忌大幅度捻转、捻转,以防出血。 17缺盆 ST12 足阳明胃经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肩胛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肩胛下肌神经;深部为臂丛锁骨上部。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锁骨下肌。 正坐或仰卧位,直刺0.20.4寸。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正常体格者不超过0.5寸。深刺可穿过前锯肌、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刺伤肺脏引发气胸。但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8cm左右,可作参考。 针刺方向 由于斜刺不易掌握深度,本穴应直刺,且在完成

24、手法后即出针,不宜留针。 18颈臂 EX 经外穴 仰卧,头转向对侧,于锁骨内1/3与2/3交点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毗邻胸膜顶及肺尖。血管分布:颈外侧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深部为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 水平向后直刺0.30.8寸。 针刺深度 以1寸以内为限度,不可深刺。对肺气肿患者,尤须谨慎。另外,膈神经属颈丛,为一混合神经,从颈丛发出后下行正好经过本穴。因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和本体感觉及膈上、下胸、腹膜之感觉,其感觉纤维还在途中分布到纵隔胸膜和肋胸膜及心包。针刺过深可刺伤膈神经,而出现肩背刺痛,胸腔憋胀,呃逆等症状。 针

25、刺方向 不可朝向斜下,更不可偏向内下方,否则易损伤胸膜顶及肺尖,造成气胸。 19云门 LU2 手太阴肺经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的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三角肌。血管分布: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神经分布:胸前神经、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喙锁韧带。 向外斜刺0.50.8寸。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

26、入0.20.3寸为宜。 *图 20中府 LU1 手太阴肺经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面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第1肋间神经、胸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前缘胸大肌胸小肌第1肋间内外肌。 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向外斜刺0.50.8寸。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

27、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1气户 ST13 足阳明胃经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锁骨下肌。 直剌0.20.4寸。 同云门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cm左右,可供参考。 22俞府 K127 足少阴肾经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血管分布:胸内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斜剌或平剌0.50.8寸。 同云门穴。经尸

28、体解剖测量,本穴从体表至胸膜腔壁的厚度为2.6cm左右,可供参考。 23库房 ST14 足阳明胃经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向外斜刺0.50.8寸。 针刺深度 经尸体测定,本穴危险深度为2cm左右,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而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向外斜刺,注意避开血管,因针尖方向不当可刺伤腋静脉而引起出血。 24域中 (Yuzhong) KI26 足少阴肾经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中,前

29、正中线旁开2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1 肋间脉、静脉。神经分布: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 cm (0.5寸)左右。 25周荣SP20 足太阴脾经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平刺或斜刺0.81寸。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4cm(

30、0.8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26神藏KI25 足少阴肾经 在胸部,当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血管分布:第2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 斜刺或平剌0.50.8寸。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发生气胸。 27胸乡SP19 足太阴脾经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下层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

31、及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内肌。 斜刺0.50.8寸。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肺脏。 28膺窗ST16 足阳明胃经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深面为第3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向内斜刺或平刺0.50.8寸。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左右。所以不可深刺和直刺,特别是左侧膺窗,上深面为心脏,深刺易导致心、肺损伤,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29灵墟 K124 足少阴肾

32、经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3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0渊液 GB22 足少阳胆经 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

33、前锯肌肋间内肌。 斜刺0.50.8寸。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1天溪 SP18 足太阴脾经 在侧外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缘,下为前锯肌,再深面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平刺或斜刺0.50.8寸。 同上穴。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2天池 PC1 手厥阴心包经 在胸部,当第4 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始端,深面为第4 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静脉,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