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信仁勇严.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7656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信仁勇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智信仁勇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智信仁勇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智信仁勇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智信仁勇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信仁勇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信仁勇严.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信仁勇严目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文字释义 文字释义 基本字义 基本字义 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组 常用词组 文化意涵 文化意涵儒家思想中的“智” 儒家思想中的“智” 佛教术语中的“智” 佛教术语中的“智” 基本信息 智 郑码:MAJK 拼音:zh 注音: 笔顺编号:311342512511 部首:日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四角号码:86600 五笔86&98:TDKJ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67A1 仓颉:ORA 文字释义 基本字义 聪明,见识。 比如: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足智多谋,利令智昏。1 详细解释 形声。字从知从日

2、,知亦声。“知”义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指“日子”、“每天”。“知”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每天都能一语中的”。本义:聪明一世、一生聪慧。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同本义。 然后智生于忧患。荀子引孟子 甚智其子。韩非子说难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智术浅短。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智则国智。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智赛隋何,机强陆贾;智数。 名词 (1) 智慧,智谋。 智,烛也。法言脩身 智,性也。韩非子显学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治安策 (2) 又

3、如:智着;才智;智刃。 (3) 计谋;策略。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 (4) 又如:智计;智术;智量;智算;智虑。 (5) 知识。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6) 智士,有智慧的人。 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战国策 (7) 又如:智地。 (8) 春秋时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北。 (9) 姓:智姓。 动词 通“知”( zh)。知道,认识。 狗犬不智其名也。墨子经说下 而不智也。墨子号令 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管子法法。王念孙云:“智与知同。”2 常用词组 (1)智齿 zhch 意思:最后面的臼齿,成年后才长出来。 (2)智慧 zhh

4、u 意思: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智谋 zhmu 意思:才智和计谋。 (4)智囊团 zhnngtun 意思:指与制定计划和策略有关,并且时常没有官方的或被承认的地位的专家教授们。 (5)智能 zhnng 意思: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 (6)智勇双全 zhyng-shungqun 意思:又有智谋,又勇敢。2 文化意涵 儒家思想中的“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

5、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确立,“智”位列其中。345 佛教术语中的“智” 音译:若那、阇那。 意思: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 类型: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十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6 汉字基本信息 结构 信写真(19张)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郑

6、码:NSVV,U:4FE1,GBK:D0C5 五笔:WY 主要释义:(a)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b)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c) 崇奉:仰。徒。 (d) 消息:息。杳无音。 (e) 函件:件。笺。鸽。访。 (f) 随便,放任:手。步。笔。意。 (g) 同“芯2”。 (h) 姓。 形容词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

7、。诗卫风氓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词 (1) 相信;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

8、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

9、(知道;料道) 名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 海报(15张) 。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

10、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副词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杜甫兵车行信造化之尤物。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信shn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

11、;郑码:NSVV,U:4FE1,GBK:D0C5 主要释义: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儒家的“信”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

12、如死也。触槐而死。” 圣经上所描述的“信” 希伯来书第11章第1-2节 成书时间:公元 60-XX年 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若不靠着主,我真的做不到很多事情。 相信与信仰两者是有区别的。 相信,即无条件接受一个具体的事实或答案。例如,相信 1 + 1 = 2 的事实,这是相当具体的。 信仰,却具有更深一层信心的意义,它是当我们遇到无法理解的现象,甚至尚未发生的未知事件时,敢坦然无惧地信任、完全交托、信靠,是比较抽象的。但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信仰绝非迷信和盲从,而是建立在一稳固且可经验的基础上的。迷信则不一样,不经过思考,没什么理由,无逻

13、辑可寻,反正就是相信,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常常是随大流,人云则云,祖宗遗传相信什么就毫不考虑地顺从、接受和相信,这当然是相当危险的。所以,信仰就是根据可验证的基础,建立起对超理性、超科学部分的信心。基督信仰,是绝对经得起情感及理智的考验的。 我们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当风吹过身体时,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得到;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测定其空气中的成份时,就会接受并相信这是由于空气中氧、氢、氮等气体的流动而产生风的事实。我们谁也没有看见过电,但是,当我们扭转开关时,灯泡就会发出亮光;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检测电的机理时,就会接受并相信它是由于正负电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件就是需要我们如此凭借着

14、信心来接受的。所以,信心能扩大我们的视野,看到一些平常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我们所相信的“实底” ,就是救主耶稣基督,他是真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宰。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他,但却是有“确据” 为依据。这里所说的确据,乃是神用他自己权能的话语,按照他愿意开恩赐予,在我们能够理解、明白的范围,来显示和说明他的存在。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

15、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录 基本信息 部首笔画 词典解释基本字义 词典解释详细字义 典故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仁的产生 儒家学派核心“仁” 论语中的仁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 鲜矣仁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不知其仁 焉用佞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仲弓问仁 司马牛问仁 樊迟问仁 刚 毅 木 讷近仁 宪问耻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

16、身以成仁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于师 子张问仁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孔子的仁 第一是态度 第二就是内涵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注释: 仁的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常用词组 基本信息 部首笔画 词典解释基本字义 词典解释详细字义 典故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仁的产生 儒家学派核心“仁” 论语中的仁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 鲜矣仁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不知其仁 焉用佞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

17、艺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仲弓问仁 司马牛问仁 樊迟问仁 刚 毅 木 讷近仁 宪问耻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于师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子张问仁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 注释: 第一是态度 仁的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第二就是内涵 常用词组 基本信息 仁 拼音:rn 部首笔画 部首:亻 部外笔画:2 总笔画:4 五笔86:WFG 五笔98:WFG 仓颉:OMM 笔顺编号:3211 四角号码:2121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18、+4EC1 词典解释基本字义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爱。政。人志士。义礼智。至义尽。一视同。 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 3. 姓 词典解释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人,从二。“二”即“一加一”。“人”与“二”联合起来表示“一个中国之人加一个四夷之人”,或“一个文明人加一个野蛮人”。本义:同化。转义: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明:“仁”字中的“二”就是“云”字中的“二”。“云”字从二从厶,意为“复制自我”、“拷贝自我”,而其中的“厶”可以指“我自己这个文明人”,那么对文明人进行“复制”、“拷贝”的结果就是扩大了文明人群体的数量,达到天下

19、大同,同一于中华文明的最高目标。“复制文明人”的具体做法就是把文明人与野蛮人进行“一对一”配对,通过结对帮助的形式一点一滴地改造野蛮人的落后思想与习俗,使之接受先进文化,成为新生的文明人,从而能与其他文明人有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成为相互亲近的兄弟。唐虞时代把中国罪人流放到四夷去,除了有“不让他继续享受文明生活方式”的意图,还带有“让受过先进文化熏陶的罪人去同化蛮夷”的企图)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

20、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 5. 旧指有仁德的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

21、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pity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

22、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Ren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Ren River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形 1. 有感觉能力与“不

23、”连用,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warm and rich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仁兄 动 1. 亲爱 love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sympathize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miss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典故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

24、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 仁字照片集锦(2张) 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

25、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

26、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

27、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

28、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

29、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 4.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

30、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己欲达而达人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如以仁为本体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

31、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

32、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

33、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

34、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

35、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

36、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

37、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

38、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

39、”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

40、”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

41、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

42、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论语中的仁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好犯上者:好,读h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鲜:读xin险,少。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道:在中国古代思想

43、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巧言令色 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

44、:穷困。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好:去声,音号。喜爱。恶:去声,音w误。憎恨;讨厌。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恶乎:恶,音w乌。何;怎么。造次:急遽;仓卒。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不知其仁 焉用佞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佞:音n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口给:言语便捷。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