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1338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 军职篇 一总述东汉军制 东汉的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即位于京城洛阳的禁军,前文朝官部分已经大致介绍过了。卫尉下属的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各宫门司马统领一部分禁军,光禄勋下属的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统领一部分禁军,北军中候监管的五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城门校尉下属的各城门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此外还有像执金吾手下的二百缇骑、五百持戟,太子宫下属的太子卫率统领的太子宫卫士等,也算是零散的禁军。东汉禁军的规模小于西汉的禁军,这是源于光武帝在大致平定战乱后的大规模裁军。而且,东汉中央军的制度较西汉中央军的制度也多有不同,这在上文的各

2、处已经分别叙述过了。 地方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边境的郡国置都尉或属国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其余郡国境内的军队则由太守统领。其实,东汉刚建立的时候,全国所有郡国都置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建武六年和建武七年,光武帝大致平定战乱后,开始大规模地裁撤地方和中央的军队,他让大部分内地郡国的军士回复平民的身份,以削减军事干支和恢复国内的资源生产力。只在位于国家边境的郡国仍保留都尉或属国都尉一职,用以统领边境的军队,关于属国或属国都尉会在后文详解。此后的东汉也延续了光武帝时的制度,所以东汉内地的常备军的规模较西汉大有缩减。地方上有叛乱的时候,会暂时设置都尉一职,叛乱平息后则省。汉安帝时,因为内迁在凉州、三辅一带

3、的羌人屡屡叛乱,所以又设置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裁撤地方上的常备军应该说是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削减了军费开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并加强了地方上的生产力。其不利之处是降低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难以及时地处理地方上发生的叛乱,并给私兵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弊端在汉末黄巾之乱后尤为明显。由于重点在介绍官制,所以本文不做太多此类方面的叙述。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地方军由都尉、太守统领,中央军由各朝官统领,那将军、校尉之类的是干什幺的?在汉末之前,将军、校尉之类只有战时才会领兵,平时也就一挂名的闲职,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武散官。当然,要除掉某几个有特定职权的将军、校尉。汉末之时,由于

4、战乱连连,各地军阀各自割据一方,所以产生了以将军、中郎将、校尉的身份领州牧、刺史、太守,或以州牧、刺史、太守的身份领将军、中郎将、校尉的特殊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州郡领兵制”,其在除王莽新朝外的整个汉朝都从未有过。汉朝的历代统治者大概是为了防止地方军阀地形成,而规定地方官和军职不得兼领。从上面的引文可以得知,马成被任命为中山郡太守之时,必须上还其先前所拥有的“扬武将军”印绶。同时,虽然没有了军职,但马成仍率领其原来的部属,这点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内地郡国由太守统领其境内的军队,而且各郡国境内军队的规模各有不同,有些郡国的境内屯有重兵,有些郡国的军队则羸弱不堪,军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上文中说州郡

5、领兵制是出于司马朗的本意,其实并不准确。地方官加军职大概可以追溯到初平元年、一九零年的讨董联盟,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而后领冀州牧。随后又有曹操行奋武将军,领兖州牧等。虽然这些官职都不是皇帝亲封,但各个军阀头上的职衔却大多名副其实。这些放在后文将军、中郎将、校尉篇再详细讲述。东汉的大致军职按在军队中的地位从高到低来排,依次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军司马、军侯、屯长、队率、什长、伍长,这些官职都可以称之为军吏,即现在的军官。 后汉书百官志一:“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

6、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战时,除了统领全军的总大将以外,其余将军各领一军,军是汉朝军队中最高的编制单位,人数从几万到几千不等。后汉书百官志一中说将军“有比公者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接近于三公。通典职官十七中说“后汉大将军、三公俸,月三百五十斛。”即大将军和三公的俸禄同为万石。又通典职官十七:“后汉官秩差次:此制初因其旧,以后钱谷兼给,其旧数增减不同,事具禄

7、秩篇。其太傅、三公、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并不在此目。”又蔡质的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又应劭的汉官仪:“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八年以中郎将吴常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银印青绶,秩二千石。长史、司马六百石。”可见骠骑将军的官秩在万石和中两千石之间,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的官秩应和九卿一样,为中两千石。其余杂号将军、度辽将军之类的官秩为两千石。中郎将的官秩为比两千石。将军手下还有军司马,官秩比一千石。此军司马不同于将军府署的司马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应为校尉或将军的副官。

8、军之下有部,部由校尉所统领,校尉的官秩为比两千石,部的人数大多为数千人不等。部之下有曲,曲由军侯所统领,军侯官秩比六百石,曲的人数不详。曲之下有屯,屯由屯长所统领,屯长官秩比二百石。上文五后面应该脱“十”字,同时代的管子中说到:“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可见五人制的单位为伍,而非屯,况且一“五人”屯长怎会和“百人一将”相提并论,所以应该是五十人为一屯。汉朝屯的规模我不确定是否为五十人。按中华军事职官大典,屯之下还有队,队的长官为队率,官秩比一百石。按尉缭子,五人伍,十人什以上,还有五十人队“属”和百人队“间”。汉朝大多承秦制,或许队率带领的是五十人队,而屯长带领百人队?关于部、曲、

9、屯、队的规模,暂时我还没有找到详细的史料加以考证。网上有人说:我认为这纯粹是属于自己脑补了,倘若汉朝有如此明确的编制,为何一干史书中都查证不到呢?当然也不排除我才疏学浅的可能,如果其他人有详细的史料补充,希望不吝赐教。 伍长和什长是前秦就已经存在的军职。也就是说军中最底层的编制为伍,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伍之上还有什,十人为一什,长官为什长。汉朝也存在这两个军职。汉官旧仪:“五人为伍,伍长一人。十人为什,什长一人。百人为卒,卒史一人。五百人为旅,旅帅一人。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一人。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一人。以上卿为将军。”通典兵二载曹操的步战令:“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

10、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 三国时期的军制不同于东汉。就以曹魏为例,上文所引的步战令中提到,伍长、什长之上有都伯。另外,都伯之上有百人将。可见,曹魏的底层军队编制为五人伍长,十人什长,五十人都伯,百人百人将。详细的放在以后三国篇再叙述。二将军 总述将军 将军即军将,军队的统帅。将军这一称号应该是由晋国在春秋中前期所创。通典这个说法似乎不太靠谱,魏献子名舒,是春秋后期晋昭公、晋顷公时的六卿之一,和晋国先王晋献公的年代相隔有一百多年,怎么也不可能和卫文子并为最早的两名将军。但将军这一称号确实是应该由晋国首创。 战国中后期,各国领兵的将领几乎都已经被称

11、为将军。像战国后期的四名将“起翦颇牧”,李牧、廉颇为赵国的“大将军”,白起为秦国的“上将军”,王翦为秦国的将军。战国末年,还出现了前后左右将军。汉高祖刘邦建汉朝后,设置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汉武帝征讨闽越、东瓯、朝鲜、大宛之时,又设置了伏波、楼船、横海、度辽等杂号将军。汉武帝之后,前后汉还设置了其他名号的将军,但常规的将军号就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其余的将军史书中都统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在汉朝和三国之时,只不过是史书中对常规将军号以外将军号的称谓,而非正式的官方称谓。而与“杂号将军”相对的“重号将军”则是南朝梁以后才出现

12、的称谓。三国志和其他有关三国的史书中,有些不知道名号的将军,就统一用杂号将军来称呼。如又如上文的史料也可以证明杂号将军高于偏、裨将军。又上面引文中的这个杂号将军不是孙干的将军号,应该是陈寿所采用的史料中有脱字,故以杂号将军补之。 有人说重号、杂号的区别在于常置和不常置,其实不对,所有将军包括大将军在内都不常置。太平之时,天下间少有战事,自然将军也就无用武之地;而战乱之时,兵祸四起,以常规的将军号不够封有军功者,所以出现了诸多杂号将军。三国时,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应该都属于常规将军号,不属于杂号将军。大将军: 汉朝的大将军始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因车骑将军卫青大败匈奴,汉武帝派使者进封其为大将军

13、。汉武帝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再次大败匈奴单于,大将军卫青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故在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号上又加大司马,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以示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尊崇。卫青之后,汉武帝死后,西汉名臣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独揽朝中的军政大权,此时的大将军地位已经大大超过丞相。其后,汉成帝绥和元年,去掉了大司马的加官骠骑将军,大司马和骠骑将军分为两个官职,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汉哀帝建平二年,又废除了汉成帝时的制度,大司马后仍冠以将军号。汉哀帝元寿二年,又再一次去掉大司马的将军号;从此,大司马和大将军、骠骑将军再无瓜葛,分别为独立的官职。 大将军是东汉的最高军职。

14、前文太尉部分说过,东汉的太尉偏文官,不领兵,且东汉的大将军大多数都位于三公之上。而大司马只在东汉初和东汉末的时候才设置,东汉初的大司马在建武二十七年被改名为太尉,东汉末的大司马加设于初平元年,位在三公之上,和大将军地位大致相仿,可能略低于大将军,参见建安元年曹操的大将军和张杨的大司马。三国的大司马普遍位于大将军之上,而大将军位于太尉之上。证明大司马位于大将军上的史料。证明大将军位于三公上的史料。又宋书中说,大将军司马懿迁为太尉之时,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妥,司马懿之所以被迁为太尉,是因为青龙三年的前一年青龙二年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蜀国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再组织北伐,故魏明帝空置大将军一

15、职,调司马懿回京为太尉。司马懿之后无人继任大将军,也佐证了我的想法,直到曹睿病重托孤之时,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一八四年到一八九年,何进为大将军。一八九年,何进被宦官所杀。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列传:“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起,以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 一九六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三国志魏书一:“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一九六年,曹操将大将军让给袁绍,自己则居司空兼车骑将军之位。三国志魏书一:“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这一

16、点后汉书献帝纪中的记载上面的引文有出入。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二年春,袁术自称天子。三月,袁绍自为大将军。”时间不同,三国志中为一九六年十月,后汉书献帝纪中为一九七年三月。三国志中是曹操让大将军给袁绍,后汉书中袁绍为自称。而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列传:“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邺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和三国志的记载相符,可见献帝纪中的记载为误。又后汉书注引献帝春秋:“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之邺,拜太尉绍为大将军,改封邺侯。”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中记载:“乃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皆假节钺。暹与董承并留宿卫。”韩暹为大将军应该

17、为误,韩暹不过是一个叛军首领,受杨奉邀请才到洛阳护驾,按地位韩暹应当不可能位于杨奉之上。而且三国志魏书六:“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馀人。以暹为征东、才为征西、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韩暹应该是征东将军,而非大将军。 此外,延康元年,曹丕称帝之前,封前将军夏侯惇为大将军,这个大将军应该是魏国的大将军而非汉朝的大将军。裴注三国志:“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敦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敦固请,乃拜为前将军。”骠骑将军: 太平御览引汉书:“武帝以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征匈奴,

18、累有功,宠冠群臣,置骠骑将军,秩与大将军同。”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师古曰:“票音频妙反。姚音羊召反。票姚,劲疾之貌也。荀悦汉纪作票鹞字。去病后为票骑将军,尚取票姚之字耳。今读者音飘遥,则不当其义也。” 骠骑将军的前身为霍去病的票姚校尉。票姚音pioyo。按颜师古注票音频妙反,姚音羊召反,古代的字典都是用这种方式解释读音的。颜师古认为,霍去病从票姚校尉升为票骑将军后,其“票骑”仍取的是“票姚”的字义,即迅捷有力,因此“票”的读音应该还是“pio”。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并没有列票骑将军,而西汉应该也只有霍去病一名票骑将军。后汉书百官上中都称“骠

19、骑将军”而非“票骑将军”,可见骠骑将军在东汉才被列入常规军职,但是说其为西汉的杂号将军又有些不妥,毕竟西汉没有杂号将军这一称谓。骠骑将军的骠骑现在公认的读音应该念pioj,骠音pio是现代的读音,骑音j是古代的读音。如果全按古代的读音,应该念pioj将军。其实这些都是小节,字音和制度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不必过于拘泥古制,用今人的习惯和规范也未尝不可。 前文已经多少交代过,骠骑将军是东汉的第二高常规军职,位于大将军和三公之下,车骑将军之上,官秩在一万石和中两千石之间。骠骑将军在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都是常规军职,地位和东汉时大致相仿。唐宋以后,各朝代的骠骑将军或置或省,皆非常规军职

20、。 这里说明一点,死后追赠的将军号就不列了,以后各将军篇也同理。 一八八年,灵帝以董重为骠骑将军。一八九年,董重被何进所逼,于狱中自杀。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以卫尉条侯董重为票骑将军。重,永乐太后兄子也。” 一九二年九月,献帝以张济为骠骑将军。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九月,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皆封侯。” 一九四年秋,朱儁为骠骑将军。一九五年,朱儁被李傕、郭汜扣留作为人质,不久后病发身亡。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列传:“初平四年,代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明年秋,以日食免,复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 一九五年,朱儁死后,张济复为骠骑将军。裴注

21、三国志魏书六:“英雄记曰:傕,北地人。汜,张掖人,一名多。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三国志魏书八:“张绣,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济族子也。”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张济自陕来和解二人,仍欲迁帝权幸弘农。帝亦思旧京,因遣使敦请傕求东归,十反乃许。车驾即日发迈。李傕出屯曹阳。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复还屯陕。迁郭汜车骑将军,杨定后将军,杨奉兴义将军。” 二一九年,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之后,直到二二二年,孙权被封吴王、大将军之前,一直为骠骑将军,此前为车骑将军。三国志吴书二:“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的车即战车,车骑将军的骑即骑兵,所以车骑除了车马的意思外

22、,也代指军队的战车和战马。而车骑将军即统领战车战马的将军,当然这是起先的含义。车骑的骑同骠骑的骑,应该念j。 车骑将军始置于汉高祖元年,汉高祖以灌婴为车骑将军。西汉文帝元年,汉文帝以薄昭为车骑将军,此后、周亚夫、金日磾、程不识等西汉名臣也相继担任过车骑将军。通典中的说法有误,灌婴为车骑将军应该早于薄昭,见前文。 东汉的车骑将军应该始于汉章帝建初二年。建初二年六月凉州的一支羌人反叛,击败了当地的太守。因此,八月汉章帝任命自己的大舅舅马防为车骑将军,让马防统兵平叛。马防的车骑将军为暂行,又马防为国舅,地位尊崇,因此马防这个车骑将军的待遇不同于汉朝其余的车骑将军。马防的车骑将军为银印青绶,位列九卿,

23、朝会中的班次仅次三公,并且在朝会中有自己的专席。汉和帝继位后,以舅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讨匈奴。窦宪的车骑将军金印紫绶,位次低于司空,高于九卿。其后东汉车骑将军的待遇皆同于窦宪的车骑将军。曹魏的车骑将军,其加都督者,位同四征;不加都督仅持节者,从属于四征,并位同于前、后、左、右将军和杂号将军。晋朝和南北朝时,车骑将军不再从属于四征将军。隋朝时,车骑将军属骠骑将军官署。唐朝以后无车骑将军。 一八九年左右,何进的弟弟何苗为车骑将军。同年,何苗被何进的部将吴匡所杀。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何进部曲将吴匡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 一九零年,各诸侯联合起兵,讨伐董卓。袁绍为盟主,并自称车骑将

24、军,这个不是汉帝所封的正式官职。三国志魏书六:“,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 一九零年,陶谦上表请封朱儁为车骑将军,同袁绍,这个不是汉帝所封的正式官职。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列传:“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董卓闻之,使其将李傕、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儁。儁逆击,为傕、汜所破。” 一九二年,董卓死后,李傕入洛阳之前,皇甫嵩从征西将军迁为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五月丁酉,大赦天下。丁未,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 一九二年九月,李傕攻入洛阳后,先后自为扬武将军、车骑将军,

25、领司隶校尉。三国志魏书六:“,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一九五年七月,郭汜自为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秋七月甲子,车驾东归。郭汜自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侍送乘舆。” 一九六年二月,曹操进入洛阳之前,杨奉为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二月,韩暹攻卫将军董承。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韩暹为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 一九六年十一月,曹操让大将军给袁绍后,自居车骑将军、司空。三国志魏书一:“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

26、空,行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一九九年,献帝的贵人董氏之父董承为车骑将军。二零零年,董承和种辑、王服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事败后被杀。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 二零二年,袁绍去世后,袁绍的小儿子袁尚继承了袁绍的位置。袁绍的大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不算汉朝的官职。三国志魏书一:“七年春正月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 二零九年,刘备上表请封孙权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这个不算汉朝的正式官职。三国志吴书二:“十四年,瑜、仁相守岁馀,

27、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这一段补在前文大将军部分。 大将军的官署属员有长史一人,司马一人,官秩皆为一千石。此司马不同于上文提到过的军司马。军司马、军假司马是将军或校尉的副官,官秩比一千石。如独自率领一支别部的司马,则称为别部司马。别部司马手下的士兵人数不等,其大多为权宜所置。大将军其余的官署属员还有从事中郎两人,官秩六百石,负责参谋的工作;其余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和御属三十一人;官骑三十人,鼓吹二十人,舍人十人。其余各将军的府署类似大将军的府署,汉末将军众多,且大多有名无实,所以其府署也多不按常制。下文只详细介绍车骑将军孙权的府署和左将军刘备的府署

28、,其余则参照大将军部分。孙权为车骑将军时的府署属员: 1.军师:二零九年左右,张昭为车骑将军孙权的军师,此前张昭为孙权讨虏将军府的长史。张昭这个军师总领孙权将军府中的事务,为孙权处理政务,可谓权力极重,位于孙权将军府的众官吏之首。三国志吴书七:“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吴书曰: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昭为军师。” 2.长史:诸葛瑾可能在孙权任车骑将军时为将军府长史,或在孙权任讨虏将军时为将军府长史。三国志

29、吴书七:“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於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全琮父全柔、孙邵也担任过车骑将军府的长史,具体时间不明,也不知和诸葛瑾孰先孰后。裴注三国志吴书二:“吴录曰:邵字长绪,北海人,长八尺。为孔融功曹,融称曰廊庙才也。从刘繇於江东。及权统事,数陈便宜,以为应纳贡聘,权即从之。拜庐江太守,迁车骑长史。黄武初为丞相,威远将军,封阳羡侯。”三国志吴书十五:“全琮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杨都尉。孙权为车

30、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 3.中司马、右司马:或为中军、右军司马,别部司马的变种,为领兵的将领。诸葛瑾曾为车骑将军孙权的中司马。三国志集解:“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胡三省曰:时权署置诸将,有别部司马,则中司马者盖中军司马也。瑾自长史转中司马,位任盖不轻矣。弼按:孙权传:建安十四年,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瑾盖为车骑将军之中司马也。】”吴国后期权臣滕胤的伯父滕耽曾为车骑将军孙权的右司马。三国志吴书十九:“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伯父耽,父胄,与刘繇州里通家,以世扰乱,渡江依繇。孙权为车骑将军,拜耽右司马,以宽厚称,早卒,无嗣。” 4.从事中郎:职务类似参军,为将军的参谋,官秩六百石。严畯

31、曾为车骑将军孙权的从事中郎。三国志吴书八:“张昭进之於孙权,权以为骑都尉、从事中郎。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 5.主簿:张敦、吾粲曾为孙权车骑将军府的主簿。裴注三国志吴书七:“吴录曰:敦字叔方,静字玄风,并吴郡人。敦德量渊懿,清虚淡泊,又善文辞。孙权为车骑将军,辟西曹掾,转主簿,出补海昬令,甚有惠化,年三十二卒。”三国志吴书十二:“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6.东、西曹掾属:冯熙、步骘曾为孙权车骑将军府的东曹掾。裴注三国志吴书二:“吴书曰: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熙字子柔,颍川人,冯异之后也。权之为车

32、骑,熙历东曹掾,使蜀还,为中大夫。”三国志吴书七:“孙权为讨虏将军,召骘为主记,除海盐长,还辟车骑将军东曹掾。”张敦曾为孙权车骑将军府的西曹掾,见上面引文。 7.书部:大概是掌机要文书之类,类似曹魏的秘书令、中书令。胡综曾任此职。三国志魏书十七:“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 其余府署无人可考,所以没有列出,但并不等于孙权没有设置。大致可参见上文大将军部分。卫将军: 汉文帝前元元年,周勃、陈平等人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继位后的当天夜里就任命心腹前代王中尉宋昌为卫将军,让卫将军宋昌掌控京城中的南北军,以防意外的发生。因此,卫将军的卫字大概是

33、守卫京城的意思。卫将军的地位低于大将军、三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高于九卿。上卿是周制中的官职,指诸侯国中最高等级的官位。秦朝和西汉也有上卿一说,指高于九卿的官职,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书和史记中有很多处的卫将军专指卫青,而非官职,卫青没有担任过卫将军,这个要注意区分。宋昌之后,汉宣帝之时,还有张安世任大司马卫将军,仍掌南北军。其后西汉还有丁明、刘商等人为大司马卫将军,此处不再一一例举。汉哀帝元寿二年后,大司马不再加将军号,大司马和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无瓜葛,见前文大将军部分。东汉的卫将军暂时只查到汉末献帝的国舅董承一人。【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二月,韩暹攻卫将军董承。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赠沮俊为弘农太守。】董承的卫将军应当和禁军无关。三国都置卫将军一职,其地位和汉朝的卫将军地位大致相仿,和车骑将军、四征大致平级,具体职位高低还是要看任职者何人,以及是否持节,是否加都督镇守一方。如魏国的司马师、司马昭,蜀国的姜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