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7658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如果一种能力由孩子的天然老师家长来训练,那么这种能力最容易经常化并且保持下去。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正确认识和辛勤付出。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智力残疾儿童实用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家里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父母是悲惨的失败者。其实问题也可以不这么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只属于父母,他们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的。对智残儿童的养育就算是父母为社会承担了一份更重的责任。 一、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要充分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

2、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三)生活化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他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种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家长要与专业康复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

3、案。 (五)融合的原则 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七)发挥潜能的原则 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通身上潜在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潜能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一般流程 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效果评估与总结。 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

4、要内容 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及时给予强化和适当提示,使孩子建立信心。 (一)智力残疾儿童运动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 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

5、卧位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仰卧位。 (2)训练者在孩子头部的前方,两手掌放在其两颊,使孩子的头从仰卧向侧方轻轻转动(根据具体情况做),随着头部的转动,孩子的身体也随之转动。 (3)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侧,辅助他将右腿搭过左腿,用言语诱导孩子完成动作,同时在其臀部给予辅助力。辅助力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让孩子主动做。 (4)动作方法同(3),只是最后不给予辅助力。

6、(5)观察孩子独立翻身,再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指导。 2坐 包括靠辅助和小靠辅助端坐位和长坐位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墙。训练长坐位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背靠墙或其他物体,双膝伸展,髋关节屈曲(90100)完成长坐位。 (2)孩子不用背靠物体做长坐位,在辅助下保持平衡。 (3)孩子在没有任何辅助下,完成长坐位并保持平衡。 3爬 包括能用双手、双膝支撑身体和能手膝并用四肢爬和俯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护膝。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在语言提示下,模仿训练者正在做的爬行动作。 (2)孩子在辅助下做爬行动作:在孩子前后分别有一名训练者,一个辅助上肢动作,一个辅助下肢动作。训练者站在孩子

7、身旁,用手抓住孩子的腰部衣服,使其四肢着地,然后带动其向前爬行。 4站 包括扶物站立、独立站立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墙、床、椅子、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扶着孩子站立(手拉手,扶躯干)。 (2)孩子扶着物体(床、墙、桌子等)自己站立。 (3)孩子独立站立,不借助于任何帮助。 5步行 包括维持支撑期、维持摆动期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两人辅助:一人拉住孩子的双臂保持其平衡,另一人蹲下提推其小腿,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2)一人辅助: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住其两侧手臂,然后用下肢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3)训练者示范走的动作或口头提示,让孩子模仿。 6上下台阶 包括

8、上台阶与下台阶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楼梯、牵引物(绳、棍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其双臂,用膝盖顶住孩子的胭窝上部,迫使其抬腿。 (2)训练者用手或横棍拉住孩子,同时用语言配合,拉着孩子上下台阶。 (3)用语言提示使孩子上下台阶。 7跑 包括在辅助下跑、独立跑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跑步机、平整的地面。具体方法如下: (1)两名训练者每人握住孩子的一只胳膊,架(拉)着孩子跑。 (2)训练者站在孩子左侧,用右手拇指掐在孩子的衣领里,另外四指伸直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可防止孩子跌倒。 (3)训练者示范并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跑。 8伸手取物 包括有意识地伸手、五指抓握物体两个目标

9、。训练器具是食品、玩具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用孩子最喜欢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使孩子有伸手去取的愿望。 (2)让孩子张开五指抓到物体并取回来,及时给予强化。 9捏取 包括两指张开、捏住物品、取回物品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细小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辅助孩子利用食指、中指与大拇指捏取细小物品。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捏取物品。 10拧瓶盖 包括握住瓶盖、腕部旋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盖的饮料、带螺丝扣的器皿。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握着孩子的手反复做拧盖的动作。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拧盖,直至独立完成。 11系扣子 包括看准扣眼儿、两手配合

10、扣好扣子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扣的上衣、扣扣子练 习器。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协助,扣子要和扣眼相应对准,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相互配合扣好扣子。 (2)从大扣到小扣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练习,逐渐熟练。 l2穿珠子 包括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穿过珠子、双手配合摞珠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大小不 等、形状不一的珠子。具体方法如下: (1)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从珠子的孔中穿出。 (2)抓住线头把珠子摞下。 13折纸 包括把纸抚平、将纸对折、沿直线抹平纸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纸。具体方法如下: (1)拿起纸,平放在桌上,把纸抚平,一手将纸折起,另一手辅助将纸边对齐。 (2)用手将纸抹平。 (二)智力残

11、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即感官知觉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内容,每项内容还包括灵敏度、注意广度、协调能力和分辨能力几个方面。 1智力残疾儿童注视物体 包括注视-固定物体、向不同方位集中视力(上、下、左、右)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小食品或孩子很喜欢的玩具物品、容器。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把几种小食品放在干净的桌上,然后坐在孩子身边提示他:“去拿饼干。”拿正确后给孩子吃;如不正确,先示范一遍;如果还不正确,再带着他做一遍。 (2)让孩子注意训练者手中的食品,然后用容器盖住,让孩子自己找出吃掉。 (3)把几样物品分别放在房间里易于见到的地方,以便让孩子看到,然后

12、让孩子坐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要求孩子指出物品的位置。 (4)让孩子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找到并捡到容器中。 2追视移动的物体 包括追视无规律移动的物体、追视有规律移动的物体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皮球、气球、吹泡泡用具、手电筒。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地板上。将皮球滚向孩子并让他接住,渐渐地变换球的方向,让孩子必须注意看才能接住。 (2)训练者将泡泡吹到空中,让孩子用手将其碰破。 (3)训练者和孩子一起把气球拍上去,等它掉下来再拍上去。 (4)在一间较暗的房间,训练者和孩子坐在一起,把手电筒打开,让孩子追视光线所到的地方,电筒光的运动要有规律。 3智力残疾儿童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 包括

13、寻找声音的来源、理解声音的作用并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玩具牛、狗、猫、铃、哨、电话、铃声、哨声、音乐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把玩具牛放在桌子上,发出“哞”的声音,然后让孩子把玩具牛收起来,当其明白之后,再教孩子认识其他两种动物的发声。 (2)当孩予做活动时,训练者在孩子的身后摇铃、吹哨或使电话发声让孩子停止活动,并寻找声源。 (3)多次训练孩子,使孩子认识到,某一声音之后,接下来总是一个特定的行动。如:铃声之后大家排队外出;哨声之后大家解散休息等。 (4)教孩子听到一个声音后就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如:听到敲门声就去打开门;听到电话铃声就去接电话。 4味觉分

14、辨 包括分辨各种常见味道而让孩子的味觉与词语建立联系、通过辨别味道而让孩子来分辨物品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甜、酸、苦、辣等味道单一的食品,冷热不同的食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让孩子尝一口糖,告诉他:“这是甜的。让孩子尝一口乱点,告诉他: “这是甜的。”让孩子尝一口山楂,告诉他:“这是酸的,不是甜的。”再将各种食品分别让孩子尝一口,问:“这是甜的吗?”将以上三种东西摆在桌上,让孩子判断哪个是甜的。 (2)训练者吃一口冰激淋,做出夸张表情:“好凉!”让孩子也吃一口,体验凉的感觉。 (3)训练者桌上放着糖、醋、辣酱等食品,让孩子通过品尝说出哪个足甜的,哪个是酸的,哪个是辣的。 (4)蒙上孩子的眼睛,

15、让孩子说出吃到的东西是什么。 5分辨气味 包括分辨各种常见气味并建立气味的概念、表达闻到的气味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相联系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家里炒菜时,大人做出夸张的动作:“妈妈炒的菜真香!”让孩子模仿。 (2)拿来有香味的水果或食品,训练者说:“真香!”让孩子模仿。 (3)上厕所时训练者说:“真臭!”让孩子模仿。 (4)训练者深深地吸气,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香”。 (5)训练者用手在鼻前摆动,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臭”。 6智力残疾儿童触觉分辨 包括分辨各种感觉(冷暖、凉热、粗细、糙滑、软硬、湿干)、分类物品的质地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各种可凭触觉感受的常见材料(冷热

16、水、干湿毛巾、沙石)和乳液、刷子、布、纸、金属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将一冷一热两杯水放到桌面上,让孩子用手触摸,分辨冷热这两种不同的感觉。 (2)让孩子玩橡皮泥,体会“软”的感觉,将豆类压入橡皮泥里,体会软硬这两种不同的感觉。 (3)训练者将乳液轻涂于孩子的腿、脚以及身体其他部位,让孩子体会湿的感觉。 (4)训练者将刷子、布、纸等物品放在桌上,让孩子去摸,感觉一下,然后蒙L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凭触觉判断是什么物品。 (5)“百宝箱”游戏:依训练需要在箱内放入几种物品,训练者让孩子按要求拿(摸)出。 (三)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

17、知识的获得、储存、转化和使用,是与感知活动几乎同步进行的心理活动,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训练内容主要有物体恒在、模仿、记忆、接受、配对、分类、推理、解决问题和概念理解。 1认识物体的存在 包括找到藏起来的东西、理解图片的意义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孩子熟悉的环境、孩子喜欢的物品;几组内容连续的图片(如:一张侧面盆花图和一张正面盆花图)。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将一个被孩子喜欢的物品呈现在孩子面前,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它藏到一个地方,让孩子找。 (2)方法同上,藏的速度更快,地方更隐密,训练者边做边叙述:“哪去了?妈妈把它藏起来。” (3)把两张图片呈现在孩子面前,问孩子是否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

18、度看的内容不同)。 (4)观察图片l(小免在筐外)问:“图上有什么?” (5)观察图片2(小兔在筐里)问:“小兔哪里去了,还有吗?” (6)给孩子讲解:“小兔还有,不过是跑到筐里了。” 2物品分类 包括将物品分成两组、将物品分类和按相关功用把物品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4只笔、4块橡皮、不同类别的物品(图片)各一份摆在桌上(食品、玩具、服装、家具)以及勺子、碗、盘,毛巾、脸盆、香皂、帽子、鞋、手套。具体方法如下: (1)将两个小盘放到桌子上,把一支笔放到盘子里,把一块橡皮放到另一个盘子里,每次给孩子一支笔。 (2)指着放笔的盘子:“请你把笔放进去。”逐渐减少指导,直至孩子自己能放,然后依次放橡

19、皮。 (3)让孩子把相同类别的物品放在一起,每次给一张图片,帮他分析,逐渐减少指导,以建立类别概念。 (4)把每一组物品放在一起,一边放一边说出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每次递给孩子一件物品,让他放到适当的位置。 3认识物体间常见的关系 包括分辨大小、长短、高矮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刻度的长尺与短尺、大球与小球。具体方法如下: (1)用长、短尺进行比较,用大、小球进行比较。 (2)找两位高矮不同的小朋友,让他们站在一起进行比较。 4认识颜色 包括建立颜色概念、将颜色配对、把颜色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多种不同物品,其中46个颜色相同(目标颜色),一个小盘;彩色纸与彩色玩具(纯色);不同颜色的小插片

20、或小珠子、小盘。具体方法如下: (1)把小盘放在桌上,把一个目标色放人小盘并告诉孩子:“这是红色的。”待孩子重复后,再做一遍。 (2)然后递给孩子一个物品,让他重复刚才的动作,递给孩子两种颜色的物品,教其把红色物品放入小盘,非红色物品放在桌上。多次重复,直至孩子建立起红色的概念。 (3)把不同颜色的玩具摆放在桌上,给孩子一张彩纸,要求孩子把彩纸放到相同颜色的玩具上,如果孩子放错了,就及时指导一下。最初只用两种颜色,熟练后再逐渐增加。 (4)把一堆插片按颜色放在相应的小盘中,每次都说出插片的颜色。 5认识方位 包括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等目标。训练器具是玩具、图片。具体方法如下: (1)以一个玩具

21、为参照物,将另外两个玩具分别放在第一个玩具的前后位置,教孩子认识前后位置。 (2)以孩子为参照物,将玩具分别放在孩子的身前或身后,教孩子判断前后方位。 (3)当孩子会判断实物后,练习通过图片判断。例如:“小朋友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有什么?”“小刚的前面一个小朋友拿着气球?后面的小朋友穿一条裙子,指出哪个是小刚。” 6认识形状 包括建立形状的概念、进行形状配对与形状分类等目标。训练器具是几种常见形状及图片、镶嵌板、小盘等。具体方法如下: (1)呈现图形,告诉孩子:“这是圆形。”让孩子用手摸一摸并且复述,再次呈现大小、颜色都不同的圆形,同样让孩子感受,直到建立圆的概念后,再出示两种不同的形状,让孩子

22、从中拿出圆形。 (2)示范将圆形板放人圆洞中,让孩子边模仿边说出形状名称。 (3)将小盘放在桌上,指导孩子将相同形状的板放在同一个盘子里,边放边说出形状的名称,熟练后,让孩子自己做分类练习。 7分辨有无 包括分辨实物的有无、分辨图片的有无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小食品。具体方法如下: (1)将玩具呈现在孩子面前,告诉他:“有玩具。”然后藏起,拍手说:“没了。”让孩子复述。 (2)两手伸在孩子面前,一只手里有食品,一只手里没有,告诉孩子:“这只手里没有饼干,这只手里有。”让孩子指认哪边有、哪边没有。 (3)给孩子看一组图片,让孩子比较两张图片的不同,指导孩子:“这张图片上的花盆里有花

23、,这张图片上的花盆里没有花。” 8认识水果、蔬菜等食品 包括建立概念、有效利用概念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实物及彩色图片、线条简笔画图片、生活实际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1)在平日生活中注意有意强调一些经常接触的物品。例如:“小明,现在我们来吃苹果。”“看,妈妈在洗西红柿。” (2)将一个水果放在桌上,告诉孩子:“这是桃子。”让他复述,然后指令:“把桃子递给我。”如果孩子不能准确地做,就手把手指导,直到他能完成。 (3)认识水果图片,步骤同方法(2)。 (4)随机教学:“小明,帮妈妈拿一根香蕉。”“小明,这些食品里你最喜欢吃什么?” (5)配对把茶叶放到茶杯里。把蔬菜放到菜盆里。把水果放到果盘里。

24、 9知道天气情况 包括了解天气情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各种常见的天气常识和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状况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相关录像片或图片、实物、生活实际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观看录像片或图片,使孩子了解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降雨对农作物的影响、起雾与交通的关系等等。 (2)用配对方法,使孩子了解各种天气状况的特点,如阴天一下雨、下雪,可用实物雪;晴天一暖,可用实际景况太阳高照。 (3)观察不同的天气,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看录像):下雨时要打伞、穿雨衣和雨鞋 (4)判断天阴了要下雨,该做哪些准备呢?(选择) 10知道因果关系 包括知道饿了要吃东西,天冷了要多穿衣服,下雨了要打伞。 (

25、1)通过看录像片或图片,使孩子了解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生了病要吃药、打针。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让孩子知道下雨了,小朋友穿上雨衣再去上学。 11点数 包括点数实物、点数图形、点数抽象图形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插片、珠子、图片等。具体方法如下: (1)将插片等小物品摆在桌上,手把手地教孩子点数实物,点一个数一个,先点数13,熟练后再增加到4。 (2)示范用手指一个图形,说一个数字,然后让孩子模仿。数量由少到多,渐增。可用铅笔做记号,点过一幅图之后就画一个记号,避免重复。 (3)在前两项内容都能顺利完成时,就可以用相同方法点数抽象图片。 12. 认识时间 包括建立大的时间段概念(年、月、日、

26、白天、黑夜、上午、下午等)、认识电子表显示的时问、认识钟表的时间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相关图片、钟表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现实生活任一时机告诉孩子:“现在是上午,我们要;现在是晚上” (2)通过观察图片,让孩子巩固时间概念,如太阳升起来时是早晨等。 (3)是白天还是晚上?让孩子判断。 (4)给孩子出示电子表,告诉其用途,并教其读法。平时可用模型练习。 (5)认识钟表,知其用途。 (6)认识长短针及其含义。 (7)能看懂指针意义并正确读出时针所指的时间。 (8)懂得基本换算。 (9)能对“马上、一会儿、立刻”有适当反应。知道年月日的说法。知道小时、分钟的说法。 13认识钱币 包括知道钱币

27、的用途、认识硬币面值、认识常用钱币、保护人民币四个目标。训练器具是l、2、5、10元人民币和数字卡片;元、角、分文字卡片及壹分、贰分、伍分、壹角、伍角,壹元硬币;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首先教孩子认识1、2、5、10元数字卡片,带孩子走进商场,看看顾客花钱买东西的场景。 (2)认识l元、2元、5元、10元面值人民币。 (3)带孩子花钱买喜欢吃的食品。 (4)告诉孩子:“钱币是买东西用的。” (5)认识元、角、分字卡,建立元大、分小的概念。 (6)认识壹角、伍角、壹元、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 (7)把常用人民币放在一起,取出1元买冰棍,取出伍角买报纸,取出10元买菜。 (8)说说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9)不能在人民币上乱画,也不能撕毁人民币,发现人民币有破损时要设法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