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精简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精简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对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
2、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 市委市政府对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把成立生态文明委员会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委员会作为党委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工作部门,要把这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加大制度建设,建立刚性的评价机制和硬约束,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 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结合我市2016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淡化GDP考核,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指标评价体系、目标考核体
3、系、社会评价体系。一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变革政府绩效考评指标,通过科学设定评价内容,逐级建立评价指标,着重突出绿色GDP概念,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二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整合各种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比重,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作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面衡量干部政绩,充分发挥政绩考核机制 方向标 的作用,引导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尽可能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施政代价、提高施政绩效,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
4、本性转变。三是建立社会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各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定期向人大、政协和公众通报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接受监督;扩大群众对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规划项目和重大决策,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形式,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同时努力探索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专家专业人士等专业力量,进行专业考评,作为党委政府内部考核评价的必要补充。 二要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按照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的要求,建立完善林地保护制度、森林资源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林地
5、保护制度。按照耕地保护的要求,建立健全林地保护管理责任考核体系,严格林地管理责任追究制,确保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二是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包括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包括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包括严格水功能区监督
6、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三是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和游客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完善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探索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化学需氧量交
7、易、二氧化硫交易、水资源使用权交易;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 的原则,不断完善对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策,制定资源价值补偿制度,保证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推行 绿色资本 市场,完善 绿色信贷 制度,对环境友好的优质企业,在上市融资、公司贷款、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推进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采购和支持;积极探索绿色保险机制,探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商业保险市场化机制,减轻政府与企业环保压力;健全民间投资生态文明建设的回报机制。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完善绿色财政
8、税收政策。逐步形成对损害环境、污染环境、滥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增加税收;而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循环使用资源以及新能源利用等行为实行减免税收的财税政策体系。如鼓励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给予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加大对节能环保研发、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宽补偿范围、深化补偿内容、增加补偿资金,在市域范围内探索 资金横向转移 补偿模式。 四要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盘活市场资
9、源,创新经济手段。一是完善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二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管理体制。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加强财政资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奖励、补助,建立和完善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筹措机制;科学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加大对生态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开展并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方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探索建立注重市场化机制。按照 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 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
10、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大力开展 村企联创 活动,鼓励工商企业及民营企业捐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项目和外来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以 BT 、 BOT 等形式,参与安全饮水、沼气、文化设施、村庄绿化等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建设;鼓励社会捐赠,引导金融信贷等各类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经营性生态项目企业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以及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 五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生态环境保护 一票否决制 ,推行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加强环境监管,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估机制,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对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环保,使全社会都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