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8871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嘉图模型的扩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第三节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一、机会成本递增 哈伯勒运用机会成本概念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哈伯勒的分析其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突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单一生产要素局限的可能性。并且,分析不再是关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资源投入数量,而是相同资源可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即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形,结果是两国可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马歇尔曾经论述过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会产生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况,即随产量增加需要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但哈伯勒认为内部规模经济利益导致的生产扩大使得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会被机会成本递增所代替,而外

2、部规模经济利益又常常被忽略而丧失。所以,机会成本递减属于罕见的情形,纵使存在,结果是两国中至少一国实行完全专业化分工。 最为普遍的是机会成本递增,因为生产要素从一种商品生产转用于另一种商品生产,往往使得该生产要素不是用在它最适合生产的产品,加大了转产损失,就会出现机会成本递增。 我们先引入两个分析工具:一是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是指在给定技术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用这些资源和技术所能够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的轨迹。 两种产品的情形可在平面

3、坐标表示出来,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充分而有效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产量的一种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各点表示资源未获充分利用,或者属于全部利用了资源但却是缺乏效率的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各点则表示现有技术和资源所达不到的产量。 图2-3 生产可能性的几种情况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位某产品所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即某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一斜率也称为该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即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两种商品相互替代的比例。 生产可能性曲线会由于机会成本的动态变化而呈现不同形状。在机会成本不变的

4、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递增的时候,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而机会成本递减的时候,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这几种情况如图2-3所示。 二是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是指在一定的偏好函数、技术水平和资源状况下,按照一定价格和收入,表现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对社会各个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相同的一条曲线。如图2-4。 图2-4 社会无差异曲线 根据经济学原理,人们对物品的消费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随着物品消费数量的增加,物品对人的效用逐步减小,因此,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一条曲线。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表明

5、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一个商品消费的增加,必须是另一个商品消费的减少。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因为高位的无差异曲线的商品组合量大。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效用的比率,被称之为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现在我们来看机会成本不同情形下的国际贸易。 1. 机会成本不变 在李嘉图的古典贸易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在运用机会成本来分析时,可以考虑为所有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一定数量的X或Y产品,或两种产品的某种组合。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商品相对价格也即生产可能性曲

6、线斜率的绝对值。一条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是固定的。现在假定有A、B两个国家,贸易前均生产X和Y两种产品,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图2-5所示: 图2-5 机会成本不变时的比较优势 在A国,使用所有资源可以生产10个单位的X产品或6个单位的Y产品,或两种产品的某种组合;在B国,使用所有资源可以生产6个单位的X产品或2个单位的Y产品,或两种产品的某种组合。因而,X和Y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率在A、B两国分别是10:6、6:2,机会成本不变(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直线)意味着国内价格比率不变。一种产品的价格(例如Y)升高,将导致生产要素从X的生产中流入到Y的生产中,增加Y的产量,同时减少X的产量,直到

7、恢复到原来的价格比率。 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和贸易,B国将出口Y产品,因为每增加生产1个单位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3个单位的Y产品,而每增加1个单位Y产品的机会成本是5/3=1.67个单位的X产品,即X产品的机会成本大于Y产品的机会成本。同样道理,A国将出口X产品,因为对A国而言,X产品的机会成本更低些。也就是说,A国的比较优势在X产品的生产上面,而B国则在Y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 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一国为了获得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的资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另一商品的产量。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所需的

8、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要素不是同质的,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是完全相等或质量相同的;第二,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国家在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时,它必须要利用那些效率较低或并不完全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这使得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的该产品,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另一商品的生产以提供足够的资源。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是以下原因造成的:两国有不同的要素或资源禀赋;两国使用了不同的生产技术。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两条曲线

9、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图2-6 封闭状态下的国内均衡 如图2-6所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A与社会无差异曲线I0切于P点,在使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时达到最大产量,X、Y的产量和消费量相等,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值,这个切点上的公共切线 a 是生产和消费均衡时的价格比率线,其斜率表示X和Y的相对价格。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BB与社会无差异曲线I0切于P点,在使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时达到最大产量,X、Y的产量和消费量相等,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值,这个切点上的公共切线 b 是生产和消费均衡时的价格比率线,其斜率表示X和Y的相对价格。 由于A、B两国生产要素的自然

10、条件和质量不同,从而生产能力不同,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不相同;两国对X、Y的需求结构不一样,从而社会无差异曲线也不同;因此,两国的价格比率线 a 和 b 也是不一样的。 从图2-6看,a 的斜率大于 b ,表明在A国的X产品相对便宜,在B国则是Y相对便宜。当两国进行贸易的时候,各自出口其相对价格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A国出口X进口Y,B国出口Y进口X。只要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比率不同,就可以进行贸易,并获得贸易利益。 现在来看进行贸易后的情况。假定A国出口X,B国出口Y,两国国内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比率将发生变化,使两国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变的相同,形成公共的价格比率线TT(图2

11、-7)。 图2-7 机会成本递增时的比较优势 在新的国际交换价格比率条件下, A国的生产均衡点移至E点,消费均衡点移到与I1相切的C点。A国的X产品产量为OX2,A国消费OX1,其差额X1X2是出口;相应地,A国Y产品的产量从原来的OY0减少为OY1,消费量为OY2,其差额Y1Y2需要进口。涂上阴影的三角形CEF被称为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在A国,C点是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福利水平提高,A国所消费的X、Y产品的数量均高于贸易前的生产数量。 同样地,B国也得益于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生产均衡点移至E点,消费均衡点移到与I1相切的C点。B国的Y产品产量为OY2,A国消费

12、OY1,其差额Y1Y2是出口;B国X产品的产量从原来的OX0减少为OX1,消费量为OX2,其差额X1X2需要进口。CEF是贸易三角形。在B国,C点是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福利水平提高,B国所消费的X、Y产品的数量也均高于贸易前的生产数量。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不完全分工的原因在于:当一国专门生产X时,它生产X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同样地,随着国生产Y的产量的增加,它生产Y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这样,在每一个国家专门生产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就会相互接近,直到两个价格相等为止。 因此,在成本递增情况下,当出口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到与国

13、际价格相等之前,进行专业化生产才是有利可图的,各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特别是在他们更加专门生产其有比较利益的各类出口商品时更是如此。但最好还是只进行不完全的专业化。因为,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当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产量增加时,本国总会在该优势行业尚未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前边际成本就上升到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未达到完全专业化生产之前,一国生产其专业化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贸易利益减少。所以,在机会成本递增时贸易双方一般是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3. 机会成本递减 尽管在许多工业中机会成本递增是普遍现象,但是某些情况下仍存在机会成本递减的现象,即牺牲某种产品的生产来扩大另一产品的生

14、产时,机会成本随着生产的扩大而降低。特别是在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制造业中,生产的集中使成本下降,即规模报酬递增。 假设:AA和BB凸向原点,分别代表A国和B国的机会成本递减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一国对一种产品具有比较利益时,就会专业化于该商品的生产。由于产量越大,生产成本就越低,因此将继续生产该商品,直到完全专业化为止。 图2-8 机会成本递减时的比较优势 A、B两国进行贸易之后,根据贸易条件,A国完全专业化于X产品的生产,B国完全专业化于Y产品的生产,在根据社会的需求偏好,决定贸易三角形AEC和 AEC。 但是,如果一国专业化生产后的产量仍不能满足世界的需求时,另一国就必须生

15、产两种产品,而无法专业化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二、运输成本与贸易 李嘉图模型中有一个假定是将运输成本忽略不计,但实际的国际贸易并非如此。既然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将商品从出口国运送到进口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相应的费用,其中包括有形转移成本,如运输包装、货物运送、装卸等费用,也包括与运输相关的管理费用。因此,运输费用必定影响国际贸易。 运输费用构成贸易商品成本中的一部分,直接影响贸易商品的价格。如果运输费用由贸易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承担,那么由于价格相对提高,消费者将减少对进口品的需求。如果是由出口商品生产者和进口商品消费者分担运输成本,则一方面降低出口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导致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增加

16、了进口商品消费者的负担,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运输费用的存在使实际贸易量跟不考虑运输成本时的贸易量相比要相对缩小。 如图2-9,AA为该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点为贸易前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进行贸易后,如果贸易条件为TT,这个国家可以在F点生产而在C点消费。 图2-9 运输成本与贸易 如果考虑运输成本的话,假定由出口商负担运费,本国产品的出口成本将增加,从而出口价格上升,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价格比率(贸易条件)就会变得差一些,比如变成TT,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F点,出口数量减少,消费点移至C这样的点上。C点所代表的消费水平低于C点,但优于最初的消费点P。 运输成本降低了专业化分工的利益,不能达到像

17、李嘉图不考虑运输成本时的专业化产量。但是,只要运输成本不高于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贸易就可得以进行。 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使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没有比较利益,运输费用的存在还是有可能高到足以使那个国家在国内生产该商品比进口这种商品来得便宜,运输费用的存在使得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品得到一种天然的保护。 三、多种产品的李嘉图模型 现在维持李嘉图模型的两国假定,但考虑多种产品的情况,即本国和外国都能生产和消费许多种产品,进一步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决定和贸易的进行。 假定一共有N 种不同的产品,给每种产品从1 到N 进行编号。设本国和外国某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Li 和A*Li, 其中,i ( = 1,

18、2,) 是这些产品的编号。为分析贸易,要将每一种产品的本国和外国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之比算出来,并按比值重新编号。比值越高,产品编号就越小。也就是说,将产品按下面的不等式重新编排: AL1/A*L1AL2/A*L2AL3/A*L3ALN/A*LN (2-13) 令W 和W* 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工资率,则两国的工资率之比为W/W*。 这样一来,世界生产布局就变得非常简单:商品总是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某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于起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乘以工资率。如果WALiW/W*, 那么在本国生产产品i 成本就比较低。另一方面,如果WALiW*ALi, 也即A*Li/ALiW/W*条件的产品将在本国生

19、产,任何符合A*Li/ALi a*Lw/aLw a*LB/aLB We/W* a*LCh/aLCh a*LT/aLT 本国出口、外国进口 本国进口、外国出口 一国出口某种商品(X)在成本方面的必要条件: PX = aLX We We/W* (2-15) 其中,P为价格, e 为本币汇率,即每单位本币所值的外币数量(units of foreign currency per unit domestic currency)。 从表2-8可见以下特征:第一,多种商品情况下的贸易型式(pattern of trade)取决于相对的劳动需求及相对工资比率(ratio of relative wages)

20、。第二,汇率变动或相对工资变动对贸易型式发生影响。第三,货物流动或汇率变动使工资率发生相应变动,贸易流(trade flows进出口数量)会相等。 假定本国工资率提高,或外国工资率降低,或本国汇率上升,就会使得本国的货物更昂贵,成本更高了,减少本国可出口商品的数目。同样,任何贸易流的不平衡都将由于汇率变动导致相对工资变动而达到相等。 表2-9 相对工资变化后多种商品情况下的贸易 衣物 a*LC/aLC 酒 a*Lw/aLw 相对工资 We/W* 面包 奶酪 工具 a*LT/aLT 壶 a*LP/aLP a*LB/aLB a*LCh/aLCh 本国出口、外国进口 本国进口、外国出口 要确定在多种

21、产品经济中的相对工资,需要根据对产品的相对需求来推知对劳动的需求。对劳动的相对需求不是消费者的直接需求,而是根据对各国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需求推算出来的引致需求。 当本国对外国的工资率之比上升时,对本国劳动的相对引致需求就会减少,原因有两个:第一、本国劳动价格相对升高,使本国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外国产品也升高,世界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第二、本国的工资上升后,本国生产的产品种类会减少,外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多,这进一步减少了对本国劳动的需求。 图2-10可以用来说明相对工资确定。曲线RD 表示世界市场对本国劳动的相对需求,曲线RS 表示世界市场上本国劳动的相对供给。劳动的相对供给就是本国和

22、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假定劳动的供给不随工资的变化而变化,相对工资对相对供给没有影响,那么RS 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图2-10 相对工资的决定 RD 曲线是阶梯状的,只要本国对于外国的相对工资率提高,对本国产品的相对需求就会减少,对本国的劳动需求也随之减少。此外,当本国的相对工资率上升到使某种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外国时,对本国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有一个突然下跌。所以,在专业化生产布局不变时,图中的曲线平缓下降,在生产布局发生变化导致相对需求突然下跌是,图中的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如图2-10所示,这些水平线分别对应与五种产品本国和外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也就是相对工资。 曲线RD 和RS 的交

23、点确定了均衡的相对工资。一般而言,一个国家越是能够专业化于其具有最大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其相对工资也将越高。一国通过专业化于仅仅一种产品来使工资最大化的能力,取决于世界对该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能够使得该国全部劳动用于该产品的生产。更一般地,对一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将趋于提高这个国家的工资,也将趋于限制该国生产的产品范围。 四、多国参加贸易的李嘉图模型 多国参加贸易的两产品李嘉图模型与前面的两国多产品李嘉图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每种产品可能有多于一个国家进行生产和出口,各个国家将倾向于专业化生产,只有一个国家可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各国生产X、Y的相对劳动生产率(X相对于Y的劳动生产率

24、),建立起一个比较优势链: AABBaLY/aLXaLY/aLXLL (2-16) 在缺乏信息时,我们只能肯定链的两端的国家出口何种产品,但我们不能确定哪一个出口国向哪一个进口国出口哪种产品。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前面讲过的工资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来作分析,因为多国参加的贸易原则上跟两国间贸易是一样的,只要把“外国”理解为“世界其余国家”,问题就简化成了两国间的贸易。 现在假设有A、B、C、D共4个国家,X、Y两种产品,并假定4国用Y表示的X的机会成本为以下情形: AABBCCDD (2-17) aLX/aLYaLX/aLYaLX/aLYaLX/aLY这可以反映在图2-11: 图2-11 X

25、产品的供给 图2-11中,图的上半部分是表示4个国家两种产品的(4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表示在各特定国家用Y表示的X的机会成本。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最强的比较优势,而B、C、D国在X产品生产上的优势递减。存在着某一点,在这一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国家会完全专业化于一种产品或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或者,会有一个点,在这点上世界价格等于某国的生产成本,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将生产两种产品。 在图的下半部分,表明世界的X产品在以Y表示的价格时的供给曲线。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这一价格超出其生产X的机会成本,该国就会专业化于X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世界的供给曲线呈梯形。 我

26、们再通过另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假定有5个国家进行两种产品(酒和布)的贸易,表2-10给出以可替代商品的减少量计算的各种商品的成本,并假定国际的交换比率(即贸易条件)为3单位布换1单位酒。 表2-10 多国两产品贸易 国布与酒的第1供应国 第2供应国 第1来源国 第2来源国 家 成本之比 所供商品 被供应国 所供商品 被供应国 所获商品 来源国 所获商品 来源国 A 5:1 E D 布 D、E 酒 酒 B 4:1 E D 布 D、E 酒 酒 C 3:1 不参加贸易,因为机会成本=国际交换比率 D 2:1 A B 酒 A、B 布 布 E 1:1 A B 酒 A、B 布 布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A国

27、与E国进行贸易获得的利益最大。但是,在有5个国家参加的贸易中,A国完全生产布、E国完全生产酒,其产量既不能满足A、D、E国对布的需求,也不能满足A、B、E国对酒的需求,何况B、D国要进口酒和布也必须出口布和酒。所以,B国和D国就会分别成为布和酒生产上的第2供应国。B国布的供应和获得的贸易利益都比A国少,但B国仍可在国际交换比率(3单位布=1单位酒)而不是国内价格比率(4单位布=1单位酒)条件下,从D国和E国进口酒来获得贸易利益。因此,在不同的机会成本基础上,5国其中有4个国家可以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如果世界需求增加,将酒的价格提高到原来的国际交换比率(3单位布=1单位酒)之上,比如3.5单位布

28、=1单位酒,那么C国也会成为酒的出口国而进口布;反之,如果酒的价格降低到原来的国际交换比率(3单位布=1单位酒)之下,比如2.5单位布=1单位酒,那么C国也会成为布的出口国而进口酒。 另外,如果两国的比较利益模式相似,如A国和B国、D国和E国,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会很少或无法进行贸易。 还必须说明,以上的分析在多国多产品的情形下仍然成立,但应当明确认识到:第一,现实中的贸易是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判别各国的比较优势自然要复杂得多。第二,每一种产品都可能有多于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并且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都会因相对的对象不同而不同。第三,同时考虑多国多产品的贸易不能简单地靠排序来分析了,可能需要借助数学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