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摘 要】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影响着人的一生。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是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最重要的场所。而大学文化也就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良好的大学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具有吸引人、打动人、震撼人的力量。本文详细叙述了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所在,并通过对个性的特征以及对个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促进我国大学生个性良好发展的途径。【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差异 大学生 个性发展 【Abstract】P
2、ersonality is passing though our lives every minute. And just the temperament, character, interest and capability which are including in personality has influenced and determined the style and features, career and destiny of all our lives. Owing to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3、s, a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s of the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university culture influenced the undergraduates at all times. We should try to find the way of making the personality of undergraduates attractive and full of power.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4、 the meaning of culture, togethe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n the thesis depicts the features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nalyses of el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Last, I have put forward the ways to de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wit
5、h our own culture.【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difference,Undergraduate,Personality development 引 言“一代又一代的个体正是不断地为他们所传承的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的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人类的文化不断丰富,人类的世界不断丰富,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壮大。”1就这样,文化在个人身上的选留,形成一个人的人格,文化在一个民族总体上的沉淀,形成一个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要求、塑造自己的成员。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制约着每一个民族的成员的个性发展趋势。20
6、01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德国汗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专家来华进行裁决性考试,为浙江科技学院19位留德学生的选拔问题,规则与评分标准完全按德国的要求进行。考试结果令人大为吃惊:有的平时成绩样样优秀的学生,此次竟未能上榜;而不少平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得了高分,有位根本没上过“立体构成”课的学生,这次考试竟名列该科榜首。2 由此不难看出中西方不同教育方式产生的完全不同的个人的思考、思维方式,而这正体现了不同的历史延续的文化背景下而产生出的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又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比过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认为日本文化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而美国文化概括为“罪感文化”,而这种“耻”
7、与“罪”的关系也适用于与日本有着共同文化源头的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关系。西方文化的“罪感”受着圣经的影响逐渐形成,而我们东方文化的“耻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慢慢“成长”。这种历史的差异也正就是我们现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突出表现。3无论是上面提到的作为自然差异的“中西”、“城乡”、“男女”之分,还是作为社会区隔的“雅俗”、“优劣”之分别,这都可以算是一种差异。那么差异如何产生出来?为什么会产生?又如何利用差异而寻求个性的良好发展呢?本文就将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初步分析在各种文化背景下以自我文化为主体,吸取外来文化寻求大学生个性良好发展的途径。一、文化的概述(一)文化的基本含义文化(cultura)
8、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olere”,在拉丁语中表示耕种、维护。文化一词首先是指人类利用其思维和创造的“成果”来塑造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在中世纪人们还不知道文化这一概念。大约是在十七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用“文化”来指人们用意愿和能力所创造的,而“自然”则指天然所赋予人的。人们也将文化与文明区分开来,用以替代文明而出现的,“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存在的物质方面,而“文化”指的是精神方面。“文化”一词常常被人们所使用,但人们有时并不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和其它的抽象概念一样,它有着多种含义。在近代,普遍得到认同的对“文化”的定义之一有人类学家E.B.泰勒于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出的
9、“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许多研究者和学派都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所从事的文化实践出发,对文化进行了解说和阐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有关文化的定义不下三百多种。在本文中,我们采取现代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的基本特征可总结为: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是指那些既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其物质与精神产品中的构想、信念和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简单来说,文化就是指人类生活以及人类实现自我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与方法。有时候也把“文化”理解成更具体的概念,不把
10、它看成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看成通过共同的生活方式所标志的群体本身。如我们中华民族不是“拥有”一种自己的文化,而是代表自己的文化本身。(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在对知识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和其它社会文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化系统。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和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种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在特定的社会背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通过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11、,而且已经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大学文化的四个部分思想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力量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之中。物质文化中有制度文化的规约,制度文化又附着在物质文化的形态上,而思想文化又是以物质形态和规约等方式隐藏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统领并彰显着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大学的各种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一个综合体,以整体性和合力影响并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良好快速发展。(三)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罗素曾这样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原。”没有差异的社会了无生趣,没有社会的差异就缺少了向前发展的驱
12、动力。人们虽然在苦苦寻求着文化的共同本原,但在本质上却死死地维护着文化差异的存在。引言中曾提到过,外国教授并不买中国教育的帐,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成果,这就足以说明中西方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教育结果。比如说:在西方的教育注重的是个性化与想象力的培养,年轻人总想着独树一帜,而在我国自古代以来的文化思想就在不断的削减着个性成分,积极寻找着与他人的共同点,死死的守护着,怕惹祸上身,从众心理极强。因此,如果说中国的大学文化是好静的文化,那么西方的大学文化就可以说是好动的文化。但好动的文化往往也是好进取的文化,这正是我们的文化所缺乏的东西。1.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
13、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而西方人则更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与中国人的注重直观整体经验相对应,在西方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如: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而西方则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2.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
14、重和向往。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而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3.伦理道德上的不同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
15、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我国文化中的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4.行为规范上的不同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而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
16、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5.社会关系上的不同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思想比较强,家长制等封建主义的思想等一直影响着人们。而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有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有少人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雨果曾经说过:“愚笨的傻子也有真知灼见,卑贱的眸子也有上苍一般闪光,时而温柔,时而凶狠。”可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在保护自己的文化的同时,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自己文化。二、个性的概述(一)个性与
17、个性发展的基本含义1.个性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开始是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份,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
18、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2.个性发展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的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既包括了良好个性的形成也包括了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与克服。(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人人都有个性,
19、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但每个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结构。1.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
20、表示他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表明他的个性。例如,一个平时处事谨慎稳重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不能由此就可以说他具有轻率的个性特征。构成个性的特征的则是指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正是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才能表明具有个性的人,否则就很难说明人的个性是什么样子。也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才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我们才能预料到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他将会做什么,这也是对一个人了解和使用的依据。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或可塑性。稳定性不是指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指较持久的一面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
21、。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个人的长期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但是,现实生活是十分复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是纷繁多变的,因此作为人的生活历程的反映的个性特征,也必然会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 2.个性具有个别性与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构成,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他们在遗传因素方面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个性品质也会有所区别。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在遗传、环境和学习等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状
22、态和表现。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个性品质不同,就如同人们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例如:人们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爱体育,有人喜欢美术,有人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人们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人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演讲;有人长于做群众工作,组织能力强;有人想象丰富,富于独创性。人们在气质和性格的表现上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性格温和;有的人热情坦诚,有的人虚情假义;有的人助人为乐,有的人狭隘自私。由此可见,人们的个性千差万别。人的个性表现都是极端个别化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然而,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的共性。列宁说:“任何一般都是
23、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的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的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4综上,人的个性既有独特性又有共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个性中孤立地存在不同的和相同的两个部分。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的关系是指共性寓于独特性之中,每一个具体人的独特性是一般人的个性的具体表现。正是研究了具体人的个性,通过归纳、概括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借以发现规律,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具体人身上,这就可以看出个性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3.个性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同样人的个性也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的
24、生物特性虽不能预定个性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个性发展的道路和方式,影响着个性行为形成的难易。如:两个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很用功,都非常关心学习成绩的高低,但由于两个人的神经活动类型不同,当他们同时得知各自都得了较差的分数时,两个人的反映就很不一样。在承认人的个性的自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同时,不能把个性归结为先天的、固有的,也不能把它的发展看成是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征的成熟过程。任何个人初生下来都不具有个性品质,这些个性品质主要是通过他后天的培养、社会的熏陶所逐步形成的。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们既受物质财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政治生
25、活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意识形态也通过各种手段影响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着、活动着,逐渐掌握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成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者,也就成为具有个性的人。在个性中,不仅民族的、集团的或阶级的共有特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就是每一个人所表现的与其他人不同的个别心理特征,也是受人们所在的具体的特殊社会环境支配。因为社会关系除作为一般的东西影响人之外,它又总是通过个别的家庭、具体的教育机构以及个人的具体实践在人的个性中起作用。这些关系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就是在多种多样的事物的影响下,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体的人的各不相
26、同的个性。(三)良好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1.先天遗传和身体方面的因素(1)先天遗传所谓遗传,是指上一代染色体中包含的遗传性状传给下一代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往往不只是容貌、体形相似,而且性格、智力、兴趣也有某些相似之处。遗传不仅在身体外形方面表现出某种相似之处,而且由于子女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会经常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这样在子女身上会逐步表现出父母身上的某些个性特征。如:一些家庭为音乐世家、文学世家、教师世家;一些家庭几代人在性格、信仰、能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很能说明遗传因素、相同的生活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对下一代个性形成的影响。(2)身体因素身体因素主要
27、指一个人的外表和身体的机能对人的个性的影响。人的容貌、体形的好坏对人的个性会产生直接影响。身体外部条件比较好的人容易产生愉快、满足之感,这种自豪感容易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个性。反之,身体外部条件不好的人,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时间一长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消极的个性。2.后天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后天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家庭因素对个性的影响,是指家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因素对
28、人的个性的影响。社会和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且可以说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当一个人从家庭、学校到最终走上社会后,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和人际交往,在反复学习担当各种新角色、新工作应有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的同时,形成和改变着某些个性特征。因此,大学阶段作为我们迈向社会的最后学习生活阶段,对个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文化对个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周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文化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个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突出。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化的
29、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学习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这包括价值观、信念、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等等。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概念,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进行的,只要个体还在参与社会生活,还在进行着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就在继续进行。正如个性的发展贯穿于我们一生一样。可以说,个体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时刻影响着人的个性发展。(一)文化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人的社会化问题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弗洛姆认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个人凭借其生理特
30、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自出生后就接受社会的影响,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从心理学来看,就是社会现实内部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获得人的语言、思想、感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且使上一代人的思想、技能、经验能传给下一代,使人能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再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下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并在适应
31、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社会化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因为这一过程伴随人一生的发展,但各年龄阶段各有相应的社会化任务。社会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周围的人、文化背景、社会历史、社会规范等。这些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并且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即个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影响,他同时也对使他社会化的因素产生影响,促成其改变。社会化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即每一代人都经历社会化过程,但是社会化的内容不同,文化对不同时代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期望。也就是这不同的期望下,形成了一个民族或区域中人们的共同的个性特征。(二)民族文化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该
32、民族成员心理沉淀,成为个体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后,会融化于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以及观念、感情和意志之中。人们总是在生活与相互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着其中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处世方式,以至每个人的个性。各不同民族背景的下的学生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其个性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性。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对本民族的人们有着巨大影响,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民族观念与宗教角度出发,来观察和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对人生价值的评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言行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吸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人的个性的良好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
33、史,其中有许多先进的文化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其中也不乏有不少封建的、腐朽的思想束缚着我们的思想。所以,在全球化预演激烈的今天,在这西方文化在全世界逐步升温的时刻,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继承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为我国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四、继承批判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大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众所周知,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无可伦比的作用,大学中,大学人也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团体,在其中,文化当然也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有些学者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对一个人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的创造力诱引出来,
34、唤出其生命感,并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文化便起着枢纽般的作用。无论是那些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文化,都暗暗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还包含着一些不良传统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我们大学要培养新世纪未来的创造者与接班人,要体现出先进的理念,完成对人的全面教育,促进大学人个性的进一步完善。在西方社会,大学被视为仅次于基督教教堂的第二古老机构,直至今天,一些中世纪创建的大学,依然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其现代学术的翘楚傲视于世。应当说西方大学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已经是相当成熟了。并且任何一种文化,包括西方文化,都具有普遍价值,同时也都以符合其个性的方式向前发展。文化的普遍
35、价值与个性发展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或矛盾。这一张力或矛盾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普世性与地方性、一元化与多元化等等。它之所以重要,从根本上看,并非来自理论研究的逻辑要求,而是源于文化实践的现实诉求。这就决定了在全球化时代早已到来的今天,文化与个性发展之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紧迫地面临着全球性文化价值重建的问题,这促使人们不能不着手建构一种新的体现文化差异的理论解释范式,以此应对种种现实文化实践层面所出现的危机,并达成不同文化形态间的平衡发展与跨文化理解,促进全社会以及全球的和谐及快速发展。但这种体现文化普遍价
36、值的理论解释范式在现实层面上又面临着多元文化并存互异的实际限制,这种限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普遍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充分合理的逻辑支撑,尤其难以确立起一种公认无疑的逻辑起点。这就使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问题的内在矛盾得以空前充分、激烈地表现出来,从而也决定了探讨这一问题的复杂和曲折。所以,和西方大学相比起步还比较晚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大胆尝试,向西方学习,在差异的基础上异中求同,寻求共同发展,完善我们自己的大学文化。(一)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当代大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促进个性的更好发展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整体思辨的方法认识事物和世界。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也有些非科
37、学的成分。我们大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在注意培养从整体性上观察事物等长处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层面分析、实证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把整体性和实践的感悟性与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用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界、个人与社会等关系。(二)批判继承我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把重个人竞争和关心集体相结合,提高我国国内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资源依赖症、家长依赖症、教师依赖症各种依赖性问题在我国大学文化中相当突出,大学生缺乏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精神。并且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大学文化中根深蒂固。我们要改变这种状态,就有必要把西方勇于竞争的意识吸收到我们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来。积极倡
38、导竞争意识与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两者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西方人强调个人竞争,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大学生离不开大学校园这个空间,损害了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所提到的现代的竞争是寻求共贏的良性竞争,它不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我们个性的良好发展。如:我们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心态,而且对我国人才培养也是有利的。(三)批判继承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把重创新精神和谦虚谨慎结合起来,提高我国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思想人格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质上把个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割裂开了,虽然在理论上主张人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39、,但在现实中往往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教育促进人的完善的功能。人们忌谈个性,似乎发展了个性就是纵容了个人主义,因而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要求。这就阻碍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压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西方文化由于受几百年商品经济、自由贸易、开拓海外市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竞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所以,我们要向西方学习,要善于肯定自我,宣传自我,张扬个性,让自由、开放的创新精神注入我国大学文化。谦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但要体现出我们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体现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构建先进的大学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个性
40、良好发展提供保障高考指挥棒导致中学教育的刻板,教师“满堂灌”与“大运动量”的授课,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扼杀了成长中青少年的个性。而进入到大学以后,学生沿袭了高中时的学习方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着单调、教学内容陈旧且脱离社会实际,教学方法单调、刻板,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整齐划一的态势。大学生们就像在同一模子中“浇注”出来的,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并且,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的封闭使大学生囿于校园而少与社会接触,缺少自身个性发展的条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普遍较弱。人的发展或多或少受到了个性特质的限制。而西方社会则有着更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寻
41、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人生道路上会有多种选择,但最佳选择总是由人的潜在的能力、气质、性格即个性决定的。人总是按照自身个性的本来面目投入社会并从事多色彩、多方位的事业,可见个性对人本身发展的重要性。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所以我们的大学文化要体现并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这是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必然方向。五、总结文化是被打上人的烙印的一切事物,体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文化与人相辅相承,一方面人是文化的中心,是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和能动的本源。只有经过创造性的活动,文化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容,形成多种多样的形式;另一方面,文化是
42、人的哺育者,由于文化,人们才能在不断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潜力,扩大智能的视野,纯化感情,锤炼意志,而且文化是实现个体本质力量和创造性力量的源泉,是使人的个性得以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通过教育人和塑造人,发现和把握着人类精神文化需要的丰富性,文化塑造了完整的、真正的人。人格的形成和表现又都是人与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影响着人们。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于一定类型的文化环境中。人类的文化是指全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形成人性的决定性条件。一个身体健全的儿童,虽有继承文化财富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出生后由于某种原因被剥
43、夺了与人类文化环境接触的机会,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行为及人性。我们要在全球文化大融会、大撞击中,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文化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文化,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文化,不断地繁荣民族文化,开掘和构建出适合我国的大学乃至社会的文化来,更好的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与协调发展。注释:1 刘铁芳,教育:开放的阐释J,河北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1):312 张庆岭,外国专家不买中国教育的帐N,中国教育报,2001(12)3 参阅: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4 列宁选集第二卷M
44、,人民出版社,1995:558参考文献:1 高玉祥著,个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2 罗夫斯基主编,跨文化心理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3 黄希庭、郑涌主编,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4 弗让凯勒主编,陈文江、吴骏远等译,文化的本质与历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5 叶南客等著,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创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6 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7 杨适著,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8 陈序经,东西
45、文化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9 何兆武著,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10 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11 成中英,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27-3212 任洪舜,从冲突走向和谐:东西方文化的未来选择J,济南大学学报,2004(14):20-2413 钟启泉,个性差异与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4):8-1214 周岩,中小学生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4(5):25-2715 张世富、阳少敏,云南四个民族20年
46、跨文化心理研究-议青少年品格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3(35):690-70016 荆建华、刘双月,文化教育人的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1997(3):56-5817 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5):84-8518 Stephen T.Peverly, Moving Past Cultural Homogeneity Suggestions for Comparisons of Students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Psychology in schoolsJ,vol.42(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