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9632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专题讲座稿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合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然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即使在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成熟的成果并不多见。所以,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今天,我将围绕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

2、种类、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当前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认识问题等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它主要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以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学校的实验室、语音室、阅览室、图书馆、电教室、美术课中的彩纸、学生活动的塑胶操场、练习册、辅助用书、地图等各种资源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

3、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课程资源的本质是讨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课程内容的问题。例如,各科课堂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历史与社会课中地图的使用、课外搜集的有关二战资料在课堂上的展示。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常用的课程资源是指广义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在现有的课程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来源。课改前普遍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目前已经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还有除教材之外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待开发。如教师对于课外书籍的借鉴与介绍、对于网络的利用、对专业人士的请教等都属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课程资源的种类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目前还属于新兴的研究课题,因此

4、对于课程资源的类型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分法。 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的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

5、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更多地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资源既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又可以称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 2.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特点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都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在性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

6、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比如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尤其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还没有全面铺开,社会教育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台湾学者林本按照各种课程资源的相互关系将现代学校的课程资源分为六类。 (1)科目本位课程:各教学科目分化孤立。(2)相关课程:增强各教学科目之间的联系。(3)融合课程,或称合科课程:它更增强各教学科目之间的联系,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为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象是富有意义的课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4)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同样的手段,只是取消多数的科目,代以少数的广域,而使之彼此联系。(5)核心课程:在广域课

7、程的基础上,为使以上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其统一性,把比较价值上最为重要的一域作为中心,其他广域则为周边,而与中心相联系。(6)经验本位课程:比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更进一步,特别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由学生自由地选择并组织知识与经验来解决其接近生活的问题。 4.渤海大学郝德永博士在课程研究方法论中从课程的制约因素角度出发,将课程资源分为三类,即原生性课程资源知识;内在性课程资源学生;外生性课程资源社会。其中知识和学生两个维度在传统的课程中已涉及,社会性课程资源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乏的。 5.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可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 6.根据资源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自

8、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7.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不同,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 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有关课程资源的分类主要提法是第一种和第二种。 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素材性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非生命载体和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一)非生命载体 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泛指素材性课程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

9、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及网络资源,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些纸质印刷品和录音、录象、VCD等电子音像制品所承载的内容信息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而她们自身只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纸质印刷品与电子音像制品等载体形式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电教室、语音室、电脑室、文体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一样,都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它们并不能够成为课程自身的直接构成要素,不能成为课程的实质内容。 (二)生命载体 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

10、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 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也就是说他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的建设和优化配置,始终是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课程资源的建设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进行,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整个

11、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发展。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条件和途径 (一)条件 1.校长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2.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 3.家庭及社区是课程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条件。 4.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条件。 (二)途径 1.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以便确定或解释有效参加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调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

12、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6)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门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2.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

13、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因此,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课堂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

14、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3)调查研

15、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对象的兴趣和活动是大有益处的,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要点。比如,运用各种声像手段,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工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及其他可观察的业绩。 (4)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是各门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比如,学生的水平难以整

16、齐划一,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阅览室和其他途径提供的阅读材料就应该能够从不同层次介绍同一主题。同样,向学生布置分组作业,也应因组制宜,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项目指定他们去完成。各种练习材料,其具体的内容往往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提取和编排。循序渐进的原则非常重要,因为重复练习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乐趣,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 (5)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的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常犯错误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

17、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6)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在实践中运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课程教学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远离生活而导致课程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困难。 (7)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很多技能都

18、具有通用价值,经过调查、整理,可以列出一张对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景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至于态度、兴趣和接受能力等,虽然也有通则,但这方面的研究很难提供有益的通用标准素质清单。所以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作为课程组成部分之一的素质标准。 (8)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

19、的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教师要善于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记录、同事指导建议、他人帮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他们的应用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象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记录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

20、不仅可以使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教学发展路径作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作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如我市有的学校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袋。其它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事观摩、辅导和帮助,教师还要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非正式的经验交流会,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如校本教研、参与科研课题、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专题进行研究等),举办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如我校首开先河的教育教学研讨周,已经在我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五、当前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认识问题 由于课程

21、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需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但从当前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特别注意解决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一)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但是,从前面我们给出的课程资源的定义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尽管教材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正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建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

22、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目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形势下,教材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开发的,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还不能达到要求。因为要使统一的课程开发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就必然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从而不得不与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能够进行统一开发的只能是那些最为基本的共同学习领域,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课程需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

23、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如,至于具体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更是如此。 就教材本身而言,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也很突出。不能否认,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教材的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

24、、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今天的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的书本,而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与教学资源,是课程教材编制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在资源的选取上,古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

25、主导地位。课程资源结构的重点在发生变化,学校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网络资源异军突起,这些都为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

26、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

27、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校本课程开发的讲座稿 今天是我校校本论坛“相约星期三”的第一讲,由我来讲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根据第二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今年是我校“课程年”,姚路校长开学工作报告也重点阐述了校本课程的

28、重要意义,我谈相关的四个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我们首先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含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或结果,一般表现为学校自主决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计划或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二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三是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一所学校有培养目标,一个领导人有

29、办学思想,不仅呈现于校训、规划之中,更应见诸以学校为本体的课程之中,它使目标、思想具象化、操作化、度量化。张店二中的特色课程正式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课程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现实”。 第二,我们再来从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来看看校本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目标看,校本课程以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从课程内容看,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从学习活动方式看,是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些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四个突出的特征: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分

30、类一般有五类:学科拓展类: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科学素养类:航模、无线电、电脑网络、软件制作、天文地理观测、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生活技能类:摄影、摄像、园林设计、植物栽培、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应用医学、市场知识、营销模拟等。体育艺术类: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影视欣赏、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德育类:“五自”自塑式德育、乡土基地等。 很多人要说了,我们学校也有,但你坚持了吗?你朝着课程方向去实践了吗?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有一段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

31、复杂,难在一以贯之的实践。那么,校本的课程资源有哪些呢?我们分类来看看。有这样的四类: 校内课程资源:既学校范围以内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校内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学校的传统项目、活动课、兴趣小组活动等。校外课程资源:既学校范围以外的课程资源。社会名人及专业人员;地方或社区的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等。 素材性资源: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条件性资源: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 第三,明确了四项资源,我们就能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了,一般有四个步骤: 1.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及社区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2.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纲要等。3.组织与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4.评价与改进: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