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15323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即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 2)“同一性”即能否反映客观实在,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看作是个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和财富

2、愿望。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神秘的精神力量创造构成。 3、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对其作出的科学解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他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把握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

3、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的运动。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

4、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活动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6、简述普遍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具有客观性: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

5、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必然偶然、本质非本质等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

6、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面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性中的发展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可以相互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作用:一、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

7、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着。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10、简述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和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关系

8、: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

9、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实践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11、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

10、属性,是物质世界主观映像。从其来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的意识。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本质:是物质世界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其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

11、能动作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生活的作用。 12、怎样理解辨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3、什么是规律?如何把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把握关系: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

12、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三、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一下几点: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有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

13、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知道作用。 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6、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

14、定性、绝对性。 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 17、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香花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8、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包括真理都是对事物的真确认识和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绝对的两个方面。 相对真理:就是相

15、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就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以及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9、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者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

16、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17、量。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力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

18、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表现为:一、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作用? 科学

19、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二。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社会制度有关,即科学技术有时会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22、简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群众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群众观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

20、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3、什么是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客观性是指: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是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4、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为以下二点:一是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和经济根源。二是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