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6318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社第六疾病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分,是描述疾病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个家庭、病房、机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的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 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发病率= K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潜在减寿年数: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

2、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伤 伤残调整寿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发病密度:CD=观察期内发病例数观察人时数,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 标化比:以全人口数作为标准,计算观察人群中理论死

3、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再计算研究人群中实际死亡人数与预期死亡人数之比,即得到标准死亡比,即SMR=研究人群中的观察死亡数以标准人口死亡率计算出的预期死亡数 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头。 比值比:OR又叫优势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双盲: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均不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由研究设计者控制整个试验。 筛检:是

4、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做出诊断。 真实性:亦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 可靠性:也称信度,精确度或可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预测值:是反映应用筛检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指标。 传染病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除,经过一定的传染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

5、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疫源地:传染源及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感染谱:是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消毒:是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终末消毒:指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彻底消毒,目的是完全消除传染源播散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人工自动免疫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6、。 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 简答 1.流行病学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2.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符合上述标准的数量越多,说明该病与该地区的有关致病因素越密切。 3.描述性研究的研究

7、目的与应用范围: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4.描述性研究的研究特点:现况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有对照组;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现况研究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 5.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到果,符合时间顺序;能确证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 6.队列研究中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 7.队列研究的优点:适用于常见病;符合时间顺序,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

8、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直接估计危险度;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病因研究;依从性差,易出现失访偏倚; 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组织与后 勤工作亦相当艰巨;研究设计要求更严密。 8.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与对照的来源:医院的先患病人或医院和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记载的既往病人,称之以医院为基础的;社区、社区的检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称之以社区为基础的。 9.病例对照研究中影响样本量的因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P0;预期的该因素的效应强度,即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

9、R;希望达到的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即假设检验第类错误的概率;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为统计学假设检验第类错误的概率。 10.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病例对照研究:优点:特别适用于少见病、罕见病的研究;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施;还可用于疫苗免疫学效果考核及暴发调查等;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局限性: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选择偏倚难以避免;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信息真实性差;存在回忆偏倚;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队列研究:优点:研究者亲自观察资料,信息可靠,回忆偏倚小;直接计算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可

10、证实病因联系;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病因研究;依从性差,易出现失访偏倚; 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组织与后 勤工作亦相当艰巨;研究设计要求更严密。 11.盲法的应用:a单盲:只有研究者知道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被分配在实验组或对照组。优点是简单易行,且研究者了解情况,必要时可及时处理研究对象可能发生的意外,保证参加者的生命安全。缺点是不能避免研究者所带来的主观偏倚。b双盲: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均不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由研究设计者控制整个试验。优点是避免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所带来的主观偏倚。缺点是

11、实验设计方法复杂,且研究过程中如出现意外需采取紧急医疗措施时,有时难以及时查出该对象所在的组别而耽误治疗。C三盲:研究者、研究对象及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均不了解分组情况。此法能更好地避免主观偏倚。但实施更为复杂,且可能存在安全和伦理问题,故应用时需特别谨慎。 12.潜伏期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13.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

12、水源史;出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如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14.疫苗的禁忌症:免疫缺陷、恶性疾病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是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能使用活疫苗;接种对象正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以往接种疫苗有普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种;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其他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2.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3.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4.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

13、分析流行病学;描述包括横断面调查、检测、生态学研究;分析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5.实验法:包括实验流行病学;实验包括临床实验和现场试验;。 6.数理法:包括理论流行病学。 7. 疾病时间分布包括: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8.影响患病率的因素:能使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发病率增高、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病程缩短、病死率高、发病率下降、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 9.现况研究的研究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10.现况研究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14、;这几种抽样法法的抽样误差大小排列: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11.队列研究的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12.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13.匹配分为频数匹配和个数匹配 14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常见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15. 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属于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有干预措施。 16.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类型:流行病学实验按照研究对象可基本分为三种,即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按所具备设计的

15、基本特征划分:真实验、类实验(即半实验)。 17.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盲法。 18.临床试验三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效应指标 19.类实验:若试验中缺少均衡性、可比性、随机性、有干预措施四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此实验就称为。 20.筛检的类型:按照筛检对象的范围分为整群筛检和选择性筛检;按照筛检项目多少的多少分为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 21.预测值:是反映应用筛检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的指标。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试验阴性者不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则阴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

16、测值越高。 22.联合试验:在实施检验中时,可采用多项筛检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以提高筛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增加筛检的收益,这种方法称为联合试验。根据联合试验的形式,分为串联试验和并联实验 23.流行病学三角:动因宿主环境模型 24.常见的因果推断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合理性,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 25.传染病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6.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27.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新生

17、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28.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9.传染病监测包括传染病报告和哨点监制 30.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37种。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城镇在2小时以内报告,农村在6小时内报告;乙类的其他病城镇在6小时以内报告,农村在12小时内报告;丙类的在24小时内报告。 31.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2.疫苗的分类: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DNA疫苗 33.人工被动免疫制剂:免疫血清和免疫球蛋白 3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接种的剂量和途径;疫苗禁忌症;预防接种的反应;冷链 35.并联试验可以提高灵敏度,却降低特异度;串联试验可以提高特异度,但是灵敏度降低。 36.筛检试验常见偏倚: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志愿者偏倚。 37.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属于分析性研究;回顾性的,由果及因,不能下因果结论;可以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38.筛检试验特点:简单性、廉价性 安全性、快速性、可接受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