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874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

2、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

3、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因此,无论是*机器本身还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具体建议: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

4、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建立有效的*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

5、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与国家财政都有密切关系。特别要看到,未来中长期随着老龄人口和失业群体的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6、,这无疑将对财政收支运行和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从而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今后的财政投资应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最急需的方面。我认为,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

7、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 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

8、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体现*职能原则。财政支出结构与

9、*职能存在紧密联系,*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职能范围。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最大

10、化原则。*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

11、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此外,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方面,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如切实推行*采购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预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