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893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浅谈如何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心理意识、精神面貌、思想品格与行为表现的总和。一所学校的学风,是指“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创建优良学校学风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基础工程,一所大学的校风学风如何不仅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学风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求知欲弱, 学习态度消极。绝大多数人的成长规划已由父母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因此在学生的

2、观念中自我奋斗的意识非常薄弱,主动和积极学习的风气很难形成。 专业思想淡薄,兴趣不稳定。大多数新生入校前缺乏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了解,只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推荐,或仅仅是为了考虑市场需求而随大流,内心期望值较高,入校后若受到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即会出现思想与现实的反差,觉得走错了门,由此产生学习纪律松解以及厌学、混学、逃学的情绪和行为,无法确立专业思想并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对专业学习产生抵制情绪。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存在问题。单纯从智力水平进行衡量,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本一、本二层次的学生并不逊色,而高考中50100分的差距,很大程度由学习情商的因素决定,也就是“怎样学习”、“是否会学

3、习”的问题,学习习惯不好突出体现在日常学习中如上课不听、课下不会、考试白卷的不良循环,直接导致学生在上课时出现纪律较差,自觉性强,违规违纪现象频出的局面。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大学学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它要回答大学学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作为实践问题,它要回答大学学风如何营造和如何建设的问题。抓好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关键在于探索适合我院实际的途径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以师德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

4、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要创造优良的学风,就必须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对此,首先是要加强师德教育,通过提高广大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教师爱岗敬业、爱校爱生,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风去影响、感染、带动学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其次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使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第三是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更新,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风

5、转变。 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学风建设。学风建设需要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来保障,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纪律管理、行为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 加强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实验与实习管理等;要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高校教育评估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建立科学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坚持做好教学督导和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以及听课制度,定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呼声,搭建师生沟通交流、教学相长的桥梁,使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必须把大学生放

6、在学风建设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风建设的直接创建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学风建设成果的最终获益人。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途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完善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专业等制度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后,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自我参与、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建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动力,弱化制度管理和数量考核,在学生中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由“制度管理

7、”为主向“自我管理”为主转变。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群体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榜样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 营造良好班风,树立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涯中最稳定、最直接的环境群体, 是学校进行教学和育人工作的基本单位, 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活动是以这一单位来进行的。班风是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于大学生及其未来人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任何教育环节所难以替代的。以班风促学风, 最终通过班风建设这一基本活动载体把学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是高校学风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 班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情况,主要包括任课教师评分

8、、上课出勤率、学习平均成绩、大学英语考试通过率、计算机考试通过率、专业证书考试通过率等内容; 其次是素质拓展建设,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班级工作等建设; 第三, 组织纪律管理, 主要包括报到率、一般违纪情况、学生受处分情况等管理。当然, 班风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项目是多而繁杂的, 在抓主要建设的同时, 也可以加强班风建设的特色建设。 加强公寓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大学生公寓学风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群体行为, 这是由一个大学生公寓的寝室学风组成, 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公寓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 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感到一种压力, 产

9、生紧迫感; 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 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它还是一种凝聚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1、以制度规范公寓管理,保障学生公寓形成良好秩序和优良学风。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而完备的宿舍文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为此,学院应该通过严格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学生在宿舍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保证其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争取在学习不出现违纪现象; 学院通过严格规定宿舍熄灯时间和按时归寝时间,对“卧谈会”、“挑灯夜战”等现象加以约束,保障学生具备充足的精力完成日间的学习任务。 2、开展公寓文化活动,营造健康、高雅

10、的公寓学风建设氛围。公寓文化是公寓主体人格的展现,表现为公寓内大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培养,并时刻浸润在学生平日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每个过程的始终,对大学生产生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举止上的趋同。通过开展诸如: 美化环境、雅舍设计大赛、寝室文化长廊、星级宿舍评选等活动;学生寝室小合唱、五人足球赛、公寓是我家,创卫靠大家征文比赛等培养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健身强体的文化文体活动;涉及科技、文化、提高综合素质的科研、科普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师生共建文明公寓活动等, 以促进公寓学风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

11、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长效机制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塑造。首先,要努力培育和构建具有自身独特内涵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精神的弘扬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钻研精神。其次,搞好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学生特点,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等为重要载体,以第二课堂为有效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构建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再次,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发挥优美环境对人寓情于学、寓教于景的作用,让学生在舒适优美的环境里生活、学习,增强对学校的热爱感,从而振奋精神,激发学习兴趣。最后,营造良好的舆论

12、氛围,紧紧抓住影响学风形成的各个环节。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和网络等各种有效途径,大力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风建设耳熟能详,学风要求入脑、入耳、入心,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高校要广泛宣传学风表现好的大学生典型,为广大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有一个长时期形成、培育和发展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不仅要在营造学术氛围、强化服务管理、加强过程控制等具体环节上下工夫,更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以大学精神创造特色学风,以办学理念引导求真学风,以校园文化激发进取学风,以管理制度促进务实学风,把学风建设作为德育的中心指标,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构筑高校全方位育人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