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一起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是“诸育”之首。尽管国家、社会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此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反映在实践中却收效甚微。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何在?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作具体阐述。总之,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问题;对策 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形成社
2、会风气。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一起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是“诸育”之首。曾记得台湾一位德高望众的教育家高震东说过:“智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腐化的催化剂。”说起德育,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发了那么多专门文件,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三令五申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可是德育的实效性却令人不敢乐观。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许多工作,学生对一些“守则”和“标准”也耳熟能详,但反映在实践中却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和思考: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何在? 一、学校德育工作
3、存在的问题 学校还没有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氛围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师的事情,自己把任教的学科教好就行了。殊不知只有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共同对孩子实施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效果。 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缺乏韧性 很多班主任在对孩子教育的初期充满信心和耐心,可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效果后,变得没有耐心了,有的教育方法变得简单、粗暴,有的甚至于放弃。这些教育方式终会使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为0,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1 没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健康向上的集体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据调查,小学生在同学面前得到表扬,比老师单独表扬或家长表扬带来的激励效果更持久。
4、这有利于孩子通过激励来抑制或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 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什么样的孩子就能看出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在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时侯,就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那样会造成孩子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的局势,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 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
5、本。”一位教育家谈起过这样一件事情:他看过学校给一年级小学生留的寒假作业,其中有三道思想品德问答题:A、我国的全称是什么?B、我们国家是谁领导的?C、我们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孩子是这么回答的,第一题答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题回答不出,在其母亲提示下答出是“共产党。”于是他又问,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孩子说:“是打仗的。”他又接着问,你知道哪里有共产党?孩子想了想,说:“都牺牲了。”对于一个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共产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孩子回答不出是正常的。像这样的问题就起不了任何教育作用了。 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百闻不如
6、一见”说的是亲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学生主要从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认识历史,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看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这种情感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这种距离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2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学校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
7、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
8、,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社会舆论的误导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少年儿童具有求奇心理,富有冒险精神。舆论的误导,往往是他们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舆论的误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的喜多忧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天下太平”的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抗挫折意识不利。 各种检查评比验收重“形象”,重表册,重汇报,而不重实
9、效,会误导学生产生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不良品质。 选拔人才中的走过场,任人唯亲,只重关系,重金钱,而不重实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一种悲观心理,难以成才。 书籍和影视作品的诱导。现在有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充斥着色情、暴力的镜头,这对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少年儿童,无疑是诱导他们犯罪的源头。 二、应对问题的对策 3 学校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长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全体教师明确德育工作人人有责。并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做到人人参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教师要坚定德育工作的信心,要清楚认识到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随着年
10、龄的增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要辨证的看待学生的进步,不能急躁。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耐心,只要我们教师能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把学生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进行量化 把各项德育工作进行分解,量化打分,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奖勤罚懒。 德育工作要紧密联系家长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取得家 长的配合,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果。 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11、。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开展工作。我们生活中小学生虽然已开始具备某种知识和能力,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根据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根据相关的德育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使他们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针对兴趣爱好,抓热点,正确引导;针对偶发事件,抓起点,追根寻因;针对暂差生个体,抓闪光点,树自信心;针对学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点,质疑去惑;针对学生易受挫现象,抓薄弱点,磨炼意志。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
12、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的确,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学校教育,师德为魂 4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里
13、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老师在这里能教书,能教好书,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具体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广泛的爱好;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诚奉献。 家庭教育,家教为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形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这充分
14、说明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我们还举办了家长谈家教演讲比赛,举行了学生、教师、家长书法同台大比武。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懂得:爱孩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天性,关键是弄清楚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在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好成绩并不等于好学生,而高学历也不一定有高品质,知识与做人实际上是两回事。就做人与知识而言,在一定程
15、度上,学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的一生。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的有机统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的基础是要从小打起,要靠父母去努力培养的。 社会教育,实践为主 学生校外活动比重大、接触面广,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学校是个“小气候”,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以说取决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我们力求取得乡*、校外辅导站、交通警察、派出所等部门单位的协作, 5 设法将校内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如雏鹰争章活动中的“社会章”、“文明章”、“自学章”、“自理章”、“孝敬章”等都是列入校外活动考核范围,组织各争章小队开展活动。建立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考评制度。组织数十支
16、“假日小队”开展校外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校外辅导员资源对各活动进行辅导。通过挖掘本地德育题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等活动,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工作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表现的差异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异,也不单纯是智力的差异,相当一部分是心理的差异。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坚持多元化原则,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同时更需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化,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既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高胜德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德育功能论 王仕民 中山大学出版社 3、德育与班主任 陈瑞瑞 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