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式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形式美.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广义地说,它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狭义地说,它是大量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来那种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即点线面、色彩、空间、构 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
2、、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形状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极富特色的情感表现性。如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的意味;曲线具有柔和、流畅、轻婉、优美的意味;折线具有柔和、突然、转折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倾危、动荡、不安等意味;圆形具有柔和、完满、封闭等意味。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其物理属性是振动。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把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就形成色
3、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形式美。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以下是关
4、于形式美法则在不同方面的体现: 建筑形式美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作为内容存在方式的形式,包含两方面的联系,首先是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其次是与内部结构相
5、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即呈现于感觉形象的外观,称为外形式。如建筑物的结构与造型,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这是它的内形式;建筑物的外观造型、细部装饰、门窗柱及色 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是它的外形式。事物的外形式美,总是诱发人们去欣赏它。 绘画形式美 面对一幅画,先从哪里看起呢?古人说得好:“观看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传染,然后形似。”一幅画的好坏主要不在画得像不像,而在于主题能否扣住鉴赏者的心弦,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启发。画得像不像只是一种手段,有的画需要像,有的画就不需要绝对像,像了反而不好。欣赏中国画一
6、般依据南北朝时代谢赫在古画品录序言中首倡的“六法”,其中“气韵生动” 已成为品评中国画优劣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是指画家借助于笔、墨、色等在画面上对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表现。这种表现不仅是对象的真实的典型的描述,同时又是画家本人的思想、修养、气质的自然流露。 一幅名画能给人极大的精神享受,究竟如何才能从中得到美,得到情,得到启迪呢?具体说来: 一要欣赏画的色彩美。色彩美是绘画美的直接因素。色彩被称为“感情的语言”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由于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有冷暖、远近、轻重的差别,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意味,因此巧妙地调色,使光亮和色彩合理搭配,就会产生感染力,给人带来美感。刘海粟所作的黄山
7、一线天奇观,图中长松,夭矫、铁骨遒劲,群峰奔走,云涛翻腾,焦墨、茶褐、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锌白,强烈、生硬、漫漶的色块,经过画家有机的组织,呈现出一种火辣辣的跃动感。特别是山巅一排朱砂,浓得象血,红得象火,突出了黄山生命的喷薄和燃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要欣赏画的线条美。线条同色彩一样,也包含着各种情感意味,能触发和调动人的情绪和联想,产生不同的美感。线条巧妙地运用,可以表现出万种姿态,而且能表现出人们精神上内在的千种情思。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只是运用了非常简练的线条的变化,就把不同条件下,湖海江河的多姿多态的变幻,微风吹起的涟漪,月光反照的潋滟惟妙惟肖十分动人地表现出来了。 三是要
8、欣赏画的动态美。绘画形象只能是一个静止的凝固的瞬间,但现实生活却是运动变化着的活生生的长河。杰出的画家能够捕捉、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瞬间,用静止的画面去表现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老舍曾以诗人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作画。白石老人作的画的画面有山谷、清泉,特别是三三两两的蝌蚪,顺流而下,生动活泼,令人仿佛也听见了远处幽静山涧传来了蛙声,想象起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动态美。 四是要欣赏画的形神统一。绘画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做到“形”和“神”的统一。如北京画家郭熙的早春图就是形神皆备。图中,山谷间浮动着清晨的雾气,树梢上舒发着新绿的嫩叶,一派婉丽的风光扫去了严冬的寒意,显示出
9、春到人间、大地复苏的景象,隐隐的楼阁,潺潺的流水,三三两两的舟楫和行旅,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春山秀拔,淡冶如笑,洋溢着对春天的向往和喜悦之情,这就是早春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动人意境。 除此之外,凡看一幅画,需要细看细品,有的画初看时似乎感觉很好,但再看几次,细细品评,却又觉得没什么意思;有的画初看觉得十分平淡,但经过细看细品之后,却觉得越看越好看,如同品酒一样,有滋味,令人陶醉,这样的画,无疑是画家的成功之作。 音乐形式美 美,是万物之灵魂!音乐的美来源于对音乐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在当今音乐教育当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其个人的审美能力。 一、音乐的美 音乐美是心灵-情感美的集中体
10、现.它体现与音乐作品内部,从美学角度看,最高审美范畴是“美”,是可以成立的,从音乐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当然也是美了。但这所谓的美却并不是单纯的美丽,而是一种更内在的东西,与之相似的词语还有:有味道,有韵致等等。因此,意境一词便能涵括所有对于音乐美中美的解释。 二、综合的美 歌曲美即时综合艺术美,那就是要求它在充分发挥各种美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旋律与伴奏,歌曲与歌词的结合,把各种美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他们的相互协调,密切结合,共同构成歌曲艺术的综合美。 把自己的音乐统一结合起来,用心去表达歌曲的含义,打动所有的欣赏者。培养他们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懂得这样挖掘音乐的美,音乐的内涵。
11、三、创作的美 任何一种歌曲或乐曲的创作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结合本人丰富的想象力,他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中国的民族音乐不再是我们欣赏了解音乐的唯一形式,各种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外国的流行音乐,比较时尚的说唱音乐,酷绚的哈韩族,还有纯娱乐的通俗音乐等,都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音乐生活中。在纯娱乐的通俗音乐遍地开花,和大力推广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同时,使中国音乐文化大力发展。让人们不断的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对音乐美有一个价值的定义。 四、音乐的感性美 由于感性认识多源于艺术
12、活动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实践使人从中得到了艺术表现中的一种满足感和美感,即主体对客体(或对象)审美观照中所产生的内在合理体验,这种体验完善的、完美的,正像鲍姆嘉通所说的那样:“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音乐作为艺术的一支自然包含在内。音乐的活动既然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然具有审美活动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情感性。 音乐表现的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灵,音乐的本质是以其音响形式直接地、充分地表现人的无限丰富的感情生活。“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 所以音乐美在任何时候都是无处不在的,在当今音乐中我们对美的存在有极高的追求和向往,音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也符
13、合音乐发展的渠道,在审美意识中人们的生活理念在提高我们的情操,对音乐美又有极高的评价。音乐美表现的往往是内在美,心灵的感应和向往,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散发出音乐美的趣味,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只要是热爱音乐的人都无时无刻的进行着音乐创作。即便是呀呀学语的婴儿,他也生活在他的音乐环境中,在他的依依呀呀中进行着属于他的音乐创作。 音乐结束了,但它留在每个人心中的真挚情感是永恒的,情感体验是感受音乐的关键。使之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使人的心灵迸发出火花”。使之在音乐的学习中抓住音乐真正的美,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它决非纯粹自然
14、的事物。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表现这样或那样的某种朦胧的意味和人类情感观念,是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包括心理、观念、情绪向形式的历史积淀。经过历史积淀的形式美,就成为一种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有意味的形式”。社会实践的历史积淀使形式所涵盖的社会生活内容渐渐凝结在构成形式美的感性材料及其组合规律上,事物的形式或美的形式就演变为独立存在的形式美。失去了具体社会内容制约的形式美,比其他形态的美更富于表现性、装饰性、抽象性、单纯性和象征性。在人类的历史上,在社会、自然、艺术、科学的各种领域中,普遍存在着美;虽然它们的表现形态,状貌、特征都不相同,但是,美的本质却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