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创新教育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
2、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在课堂里,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性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注重引导求异、求奇、求新的学习心理品质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注
3、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3、尽力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教室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生置于书海之中,空洞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把学生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来,可能仅有的创新火花也在书海中熄灭了。面对时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
4、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一些实践课、活动课,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激发创新欲望。奇妙的自然、多彩的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产生创造、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观念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我们要充分吃透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去实践, 特别是物理教师,因为物理学科更1 能发挥探究和合作的力量。 2、要多种方法相结
5、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他要和各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任何一种方法并不能涵盖物理学学习的本身,它只能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部分问题,不要一味地为了探究而探究,要为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而实实在在地去探究。 3、分组要科学,要适度调控 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对探究的顺利进行很重要,因此,往往可以采用规定人数自由组合的方法来分组,这样容易形成一个真正的合作群体,但这样做的弊端是,“人力资源”无法合理配置,有的组中动手能力强的人多,有的小组中则可能表达能力强的人多,造成一定的不合理,还可能出现的可能是:基础差的学生、内向的学生则可能无人选择与之合作,从而造成新的不合理,进一步地形成两极分化,
6、对以后的教学极为不利。因此,要科学分组,适度调控。 4、忌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放羊式的探究,它是针对某一书本上的知识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师不可图省力简单地提示后就任由小组各自自由完成,而应先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各小组进行充分讨论每位成员陈述各自的想法,经老师进一步指导后进行探究、推理或实验,这样既可以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学习过程,又可以节省时间。况且,指导的过程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过程。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只有正确地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操作可消减成员参与不平衡,分组不合理等不良的因素,使学生现有
7、能力得以强强整合教师宜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展示探究目标,分组前进行一次大范围的预讨论 这一步一方面将目标呈现,正如作文章时的开门见山,学生们在分组前各抒已见,形成一定的观点群,为分组打下基础。 2、组建合作小组 经过第一步的讨论,班集体中会有几种不同观点,相同观点者先分为一大组,而后根据探究目标的实际,结合组织行为和管理的理论来划定小组规模,并将大组内的人员按知识程度,能力水平,能力构成进行合理分配,一般3-5人最佳,人少不利分工,人多了则又会分工模糊,从而会减弱组织的灵活性。 3、产生小组负责人 任何一个组织都应有一个形式上的带头人,3-5人的小组虽不大,但必须有一人来协调,来分工,来
8、沟通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他来引导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负责人,可指定,可民主推荐,本人以为民主推荐为佳。 4、组内分工 小组只有有了明确的分工,才会产生较大的绩效,才会有真正的合作,探究过程才会有序地进行,从而也会避免部分学生养成“逃避”或“惰性”,使每个成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合作。可以根据各人的特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并将分工情况报教师处公2 布,教师则引入小组间的竞争,使各组员对自己的探究活动产生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5、探究过程监控和支持 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特别是刚刚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时,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教师的穿针引线,适时指点和支持不可或缺,如研究方法的辅导,研究结论的
9、获得,小组成员歧见的统一,相关资料、信息、器材、场地的提供,都会给小组合作探究带来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6、小组成果的发布和评价 发布成果这无疑也是小组积极探究的一个动力,而恰当的评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所得结果的掌握,并养成再次探究的动力。 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优势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显见的优势。 1、探究目标的启发性 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讲到,通过个人亲自参与发现的形式,可能给学习者带来益处。探究过程是教师让学生加强对比:做有知的猜测、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他们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具有启发性。 2、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
10、究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教师为探究的引导者,以合作的方式亲历讨论、亲历实验、亲历发现,从而使学生悟出探究物理世界规律的过程,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步骤,积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个体思维发展水平情感认同和参与积极基础上的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探究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为前提,以组内分工的形式共同参与某一探究过程,每个组员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使心灵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小组既分工又合作,分工使原本擅长于语言表达的学生、擅于找资料
11、查信息的学生、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擅长动手的学生等等都找准自己的坐标,在自己的特长中得到了又一次锻炼和提高,为培养专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同时,合作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通过合作,他们各自对小组成员产生依赖和信任,会给相互之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氛围。从而为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提供可能。 5、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逐渐唤醒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养成的过程,个体的主动参与,某些建议被采纳,自己承担一定的任务,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使学生产生自信和自豪,从而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对学习自信心差的学生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更大的激励
12、,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品质得到锤炼和强化。 6、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实际是教会学生思维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量地教会学生知识,以及教给学生多以百计的策略,但这些策略常常把学生弄得莫衷一是,无从下3 手,即使是有时教师把某个策略选准教好了,但策略的训练常常无法迁移因此换一1种条件仍然无效,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重在探究的过程,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显然这种方法重在教会学生思维,从而逐步形成个性特色的思维特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为以后的发展有厚积薄发之功。 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评价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
13、、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果的评价要以此为突破口,要脱离原有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摸索出一套特有的评价体系。 1、对探究过程要重点评价 探究过程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我们对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评价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的核心评价,因此,我们的评价重点要放在探究的过程上。 2、学生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知识和能力的两条线的综合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知识目标固然重要,但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个体发展的关
14、键,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要侧重能力,兼顾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3、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个1+12的过程,我们对其综合成绩的评定,一方面要衡量小组集体的探究成果,如方案、过程、成绩汇报、合作方式、协作和谐度、存疑程度,另一方面要有个体成员在小组合作中的具体参与度和成果比例的评价,把两方面的评价进行一定比例的综合为成员和个体都给以一定的成绩或评语才比较合理。 另外,评价要在鼓励合作、鼓励研究探究过程、鼓励探究的深度、鼓励探究的创新上有所体现,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指向成功的鼓励下才能得以健康地推进,对促进学生养成探究能力、维持探究动力,积累创
15、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有所裨益。 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实践举隅 课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大气的压强 1、展示探究目标,分四个大组进行预讨论 在掌握了101103的知识后,学生对于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手段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现在要求来探究大气的压强,全班分四大组就课本展示的内容进行讨论。其中有学生说:先探究气体有没有压强,再把方向定位到特定的气体大气的压强研究上,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理由。是呀,气体都无法产生压强,何谈大气的压强呢,还有不少同学也提出不少的探究途径和方法,有的源于书本,有的则和书本上的不同。经过短暂的讨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大家基本初步明确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的方法,接
16、下来的技巧和创新就是组建小组以后各 1 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P70。 4 自研究的事了。 2、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提议组建合作小组,每组5人,方法是,先用举手的方式询问有哪些人愿意自由组合,发现共有十人左右未举手,这些人大都是较内向或平时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于是首先将这些人分到8个组,按序编号,余下的人按学号依次在这8组和两个空白组中选择,满5人即不可选择,这样两都兼顾只需再经少量的微调小组就组建完毕。 3、推荐或指定小组负责人 要求各小组各自推荐小组的负责人,这一步往往不难,有的组员毛遂自荐,有的小组通过短暂的协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4、组内分工 接下来的一步反到至关重要。合理的分工能促使探究活
17、动顺利完成。为了分工的合理,此时宜小组内就探究的课题进行一次组内讨论,并因此确定整个探究过程的步骤,同时罗列出各种任务,当任务变成一项项明确的指令时,分工就显得顺利而明了了。 5、监控、引导和支持 各小组将分工明确后就进入分头活动阶段,找器材的找器材、查资料的查资料、记录的则已开始设计表格、“发言人”则开始准备稿子了,原本几个没有举手的学生也都乐颠颠地领到了或大或小的任务,学生们心得不亦乐乎,不久万事俱备到了重新会合实验探究阶段了。此时,我在各探究小组间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和设疑,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6、成果汇报及评价 经过紧张、富有成效而充满乐趣和智慧闪光的探究,每一组都满载而归,文字
18、材料都交到了我手上,不难看出,他们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成功都不少,我让各组派出发言人,在3分钟内讲解自己的设想和探究过程,凡是共性的实验则不再演示,独特的实验由小组成员再次演示,结果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我唱独脚戏好上何止数倍,同学们洋溢的笑容和成功的满足感写在脸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智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诱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实行之初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受习惯、已往教育方法及其他各科教学的影响,推广之初也有较大的难度,但如果大家跳出应试教育为主的圈子,共同实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想见,受大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
19、式的熏陶培养,新一代的中国人将会更多更快地攀上科学的高峰,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这正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学期伊始,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从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入手,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感受他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听课世界,领略他的诊断性听课、专题性听课、个案观察式听课的魅力;研究郑金洲主编的课堂观察指导、吴江5 林的基于合作体的课堂观察:教研组的视角。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教学离不开教研组同伴互助的作用,而听课是诊断课堂教学的最有效手段。 二是改变听
20、课的视角,把“课堂观察”定位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制高点、开展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制定了课堂观察量表,将课堂观察的框架定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二级指标为20个视角,三级目标为60多个观察点,该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架,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和开发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三是做好课堂观察研究。课前,观察团队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制订一系列观察量表;课中,观察者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具体入微的观察,并记录或描述观察结果;课后,观察小组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观察结论,再进行集中研讨,反思课堂教学。 如:一次,我们选取“教师教学”的维度对五年级语文凡卡一课的教
21、学进行观察。根据课前讨论,课题组教师将课堂观察点定位在教师课堂“有效提问”上,如果只带着观察点走进教师,可能依然难以观察细节,或者难以记录信息,因此,我们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让教师带着明确的观察目标,走进课堂,观察课堂,分析课堂。 观察量表使课堂观察凸显了目标性和选择性,保证了课堂记录的迅速、准确、具体、客观。现呈示部分观察量表如下: 有效提问认知水平检核 教师提问 序问题 号 1 2 学生答问 批无机认推创管认推创理 记 理 造 判 答 械 记 理 造 你知道作者“契诃夫”吗? 你对“契诃夫”有多少了解? 6 3 4 5 你还知道“契诃夫”的哪些资料? 还有哪些?谁还能
22、说说? 怎样读课文,才能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6 7 8 9 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要边读边想象是不是? 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谁能用简单的话再介绍一遍? 10 你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怎么样? 这段记录的是在老师开课5分钟内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平均每分钟2个。这些问题是零碎的,缺乏适当的深度,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方法,我们只能笼统地谈自己的“感觉”:提问数量好像偏多,问题似乎比较零碎等等。但是在这种没有实证的评价中,执教老师也可以凭着感觉走:好像不是很多,似乎并不零碎啊。例如这堂课,我们将统计结果公布时,上课的老师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看了观察量表的记录,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用“震惊”来形容自
23、己此时的感受。 课堂观察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不是“终结者“的评价,不是只看病不开药方的“指手划脚”。因此,我们根据课堂观察量表的记录对凡卡这堂课的问题设计进行了重构。老师建议:要从教材特点出发,设计“核心问题”,深刻解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关键。本环节中,第一到第四个问题可以缩减为一个,而且此问题不是课文的重点,可以采用学生简要介绍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而第五到第十个问题都是要追问学生“怎样读课文,才能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个问题应该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将问题改为:“认真读课文,找一找凡卡给爷爷讲了自己的哪些悲惨遭遇?”这样的问题设计,指令清晰,指导学生通
24、过整体的阅读来学会学习。这种以课题观察为载体的评价之后的建构无疑是一针见血的,对老师的帮助是具体的、有效的。 二、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 7 在外出学习和前期摸索实践的基础上,沈北新区实验学校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 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是初中和小学高年级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因为它转变了教学观念,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先进,方式科学,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它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拥有了自信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结合实际情况,
25、学校在教学中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课前展示,显现才华;创境激趣,确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展示提升,汇报成果;穿插巩固,解答疑惑;达标测评,拓展实践。这六个环节环环相扣,既有外地经验的借鉴,又有本校的精髓,凸显了新课改的诸多亮点:如角色的转变,教师变成了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师生间关系平等、和谐融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发展。他们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演变成了师生共同成长学习的舞台。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一定提高,教师研究的热情升温,从
26、而为打造高效课堂,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将分组联动、和谐高效六步教学法介绍如下。 第一环节,课前展示、显现才华。由科代表负责。展示内容包括: 1.具有学科特点的内容,比如语文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美文欣赏等;政治的新闻播报;生物的生活小百科,历史的名人故事;地理的名胜古迹介绍等;理科的定义、公式、预习题、课后练习题等。但时间不能过长。 2.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时间可稍长一些,如预习提纲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安排学习基础比较困难的学生完成。给予评价,给予鼓励,给予要求。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听说读写等。 第二环节,创境激趣、确立目标。目标可以写在黑板上,也可以打在大屏幕上,但对学习目标应
27、该说明,尽量细化学习目标。教师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内容: 1.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学习。这就需要兼顾时、人、地三方面的因素。课堂学习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就会成为强人所难的“被学习”,其效率可想而知。 2.建构合理的三维目标。要把过程与方法,融入课堂流程之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定位要具体化,但绝不意味着对整体的肢解。要预设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究竟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培养学生的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具体到重点难点。 3.一节课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么,目标的的达成度一定要便于测量。目标一旦没有测量作保障,就会成为形同虚设的幌子。目标不可测,效果无着落。 第三环节,
28、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本环节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预习提纲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提前发放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也可于周五放学前下发下一周的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做到: 1.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预习提纲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 2.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预习提纲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提纲上的问题。 8 3
29、.循序渐进完成提纲。通过自学能解决提纲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纲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提纲,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 4.注重纠错反思。提纲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在提纲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5.两次上交提纲。一是课前做好的提纲,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提纲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
30、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 6.及时整理提纲。保存好所有的提纲,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本环节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
31、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注意适时点评,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
32、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 如何让预习更有效,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教师要依标设练。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必须做到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要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层次性、开放性。要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布置预习才有的放矢。 3.重视课前预习检查。对于预习作业,教师要认真看,认真总结及时鼓励。让学生永远充满热情。通过自学,应达到如下目标:将文本课程转化为个人体
33、验了的课程,从而为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展示提升、汇报成果。本环节要交流展示提纲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面。 学生行为。交流展示的同学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的同学书写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平均分组,每组67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成员的确定必须要使各个小组成员都有事
34、可做,有事要做,有事愿做。责任明确 9 而具体。每组都有一名组长,组内人人都是科代表,整个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每两人还要结成互帮对子,互帮互助学习,在做练习时负责批改,不会的还要给讲会。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的讨论内容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
35、的进步和发展上。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要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
36、,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取得时效性,初级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确保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体现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树立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向杜郎口中学那样,人人参与展示。二是学生的展示,不能只停留在板演和讲解上,要形式的多样。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以爆发,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三是教师的点拨不能是“一言堂”的“独角戏”,要为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提供路径与桥梁,依此触动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和灵感。让互动成为一种提醒,让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第五环节,穿插巩固、解答疑惑。本环节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
37、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在此环节,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预习提纲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预习提纲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要精心选取和设计巩固练习,练习题要有层次性:一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只要是有比较就要分先后,成序列。二是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适应差异训练的弹性练习结构;练习要限定完成时间,做到当堂反馈。
38、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真正实现“堂堂清”。 第六环节,达标测评、拓展实践。本环节要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拓展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拓展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10 11 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设计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怎样组织好课
39、堂教学,上一堂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效果良好的课是广大英语教师反复思考、努力追寻的目标。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使用与其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多年的执教体会,笔者认为,教师应紧紧围绕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等五个基本环节,创新设计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主要依据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系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课标实质,
40、并加以贯彻实施。 2、教材。教材内容就是教学材料,它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面对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深刻理解教材,通览全书,把握好当节课内容。考虑整体教学效果,合理安排课时、内容。教学设计突出课文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尽可能地多用英语。 3、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环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等,以便依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由于课堂上许多创造行为是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发生的,具有随机性和个性。所以课堂教学设计不能简单地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
41、及知识点的讲解上,而是要放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上,整个学习过程必须让学习者主动感受语言,用语言灵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4、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可以说,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皮亚杰在论述发现法教学时认为,少年儿童只有对自我发现 12 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只有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真正的理解
42、和创造,才能表现为积极的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具体载体 课堂创意性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任务中感受知识。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组织好相关教学活动形式。 1、个别活动。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活动,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主要适用于:检查复习所学知识。如,在归纳同一类单词时,教师可提出类别让学生回答归纳。在对某个单元进行复习时,教师可根据该单元的中心话题设问,由学生逐个归纳与本话题相关的知识。例如,笔者在复习仁爱版Book8,Unite5,Topic1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How does he feel? W
43、hy does he feel surprised? Whats your problem in your study? Whats your advice? What things can affect your moods? How do they affect? 通过谈论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把这一单元功能话题与句型结构和短语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在语境中复习了语言点,也使整个单元的脉络在其脑海中清晰可见,所学的知识有了系统性,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语法复习时,老师也可让学生个别活动来归纳语法规则并举例,从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44、。 2、两人一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如可以进行自由对话,可以一问一答,一分钟对话,背诵课文对话等;也可以模拟情景表演,如模拟Making a call, Shopping或Asking the way等,使学生置身于场景之中,在实践中学会交际;或做游戏,或猜英语字谜等。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时,我通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组简略的二人活动对话来进行机械性操练,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培养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交际的过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我通常还会让学生自由问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
45、学习地位。 3、小组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和谐气氛中进行交际,集思广益、拓展思路,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消除心理障碍,大胆地去说英语。如针对当前学校班生数较多的实际情况,备课时精心设计分组练习,课前动员多数学生参与。在课堂45分钟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 13 的活动机会。大面积的全班活动,有省时间、效率高、活动面大的特点,如连锁操作,这种活动形式主要适用于固定句型的操练。在调查学生的上学方式,早餐情况,喜好等,可以连锁操作来训练句型,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
46、t? Whats your favorite ? 当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课标的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实际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好和组织好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就一定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标规定的任务。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来激励学生全面参与。 三、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关键问题 英语教学形式创新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培养其“听、说、读、写”综合技能。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教学形式要指向明确。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
47、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避免盲目机械地参与。如,初一时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初二时则多些“相陪相伴”式的活动,初三时则多安排些理性思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饶有兴致地、目的明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变得乐于参与、渴望参与。 2、教学形式要体现梯度。有的教师教学形式的设计缺乏梯度,使学生参与时显得尴尬。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教学中,应多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如设计每一项任务,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又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来设置,使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在英语 14 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基础。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