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悠悠慈母情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浓浓语文味悠悠慈母情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赏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浓浓语文味悠悠慈母情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赏析浓浓语文味 悠悠慈母情 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赏析 张宏军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中, 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 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入木三分。让我们走进于老师秋天的怀念的课堂。 一、披文入情, 读中知母爱 师: 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生: 秋天的怀念。 师: 读这个课题的时候就要想, 想什么呢?想作者史铁生的心情, 还要想作者的母亲。如果这样想的话, 就不会像刚才那样读课题了。再读一遍。 生:( 深情地读) 秋天的怀念。 师: 从他的朗读中, 可以看出他投入了感情。 生:( 声情并茂) 秋天的怀念。 赏
2、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于老师从课题入手, 充分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 为课文的朗读、理解打下了基础, 可谓匠心独运。 师: 通过预习, 课文读得怎么样, 能读得正确流利吗?谁来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二、三两段?谁来读四、五两段?谁来读最后两段?其他同学先坐下, 先请读第一段的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眼睛看书, 耳朵听。( 生读) 师:( 纠正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第二个“望着”读轻一些。( 范读)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 师:( 纠正2)“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有了第一个“望着望着”的经验, 第二个“听着”就读好了, 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请你再读一遍。师: 这个同学
3、读得很好, 大家学着她的样子读一读。 师: 多了一个“以”,“暴躁”应该是“暴怒”。 师:( 评价) 这位同学最大的优点: 第一, 声音很好听。第二, 读得很有感情。至于“地”的读音, 你已经养成了习惯, 平时要多练习, 慢慢改过来。师: 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 赏析: 朗读, 是于老师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于老师说:“课堂上, 要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这是保底工程。书读不通, 读不准, 读不透, 是万万不能开始讲课的。”所以,秋天的怀念课始, 于老师问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读了几遍?是朗读吗?”第一个了解的就是学生的读书情况。在学习完生字和词后, 他请四位学
4、生逐段读文。每位学生读完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及时指出:“望着望着这里的轻声读得很准。大家一起读这句话。”“娘儿俩这个读音对南方的小朋友要求很高, 慢慢来。大家跟我读。再一起读读这句话。”一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第一遍朗读,就是在这种指名读、正音、再读、齐读的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要求。 师: 读书要用心去读, 边读边用心思考。这样会想象出人物的情感。捧起书, 再次走进秋天的怀念, 用心去品读。 师: 我们要读懂一个人, 无非是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色,察言观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 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一、三、五自然段, 看看哪些是写母亲的行动的, 哪些是写母亲的话, 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
5、, 边读边做记号, 圈出重点的词、句。( 生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圈点。) 赏析: 书要多读, 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于老师通过强调读的要求, 提示读的方法, 缩小读的范围,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了读书的要领, 学生披文入情, 逐步深入感悟。 ( 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相机板书学生找到的重点词语。)师: 好好地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 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师: 现在请大家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你读懂了什么。 生: 我读懂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师: 这么多描写言行表情的句子, 用两个字就概括了, 叫母爱。什么是母爱? 看看黑板上这些词语, 你怎么回答? 师: 其实母
6、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母爱是什么?就是一句句( 话语) , 一个个( 动作) , 一个个( 表情) 请你们好好读读所画的词句。 赏析: 于老师通过有层次( 课题全文重点段) 、多形式的读( 指名读、齐读、范读、朗读、默读) , 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情境, 入境悟神。于老师就像一位高明的琴师, 不断用“读”这把神奇的“弓”, 拨动学生的“心弦”。此时, 母爱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空泛的概念, 而是一组具体生动的感人肺腑的立体画面。 二、咬文嚼字, 品中悟真情 师: 下面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透过这些细节, 可以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母亲看到儿子砸玻璃摔东西, 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为什么躲得远远的不
7、让儿子看见? 生: 因为她怕儿子的心灵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生: 还有吗?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生: 母亲想让儿子把心中的苦发泄出来。师: 说得真好。“泄”字保留, 这个“发”字改一下。 生: 宣泄。师: 送给他掌声。是啊, 母亲知道儿子这时候需要宣泄。一个“躲”字说明母亲对儿子怎样? 生: 说明母亲对儿子非常了解。 师: 非常好, 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 理解。 师: 掌声。也把掌声送给他( 指前一个同学) 。没有了“你”的了解就没有“他”的理解。透过一个“躲”字可以看出, 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 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任何爱都包含着理解。把书拿起来, 把这种感情读出
8、来。 赏析:“发泄”与“宣泄”之间以及“了解”与“理解”之间的差别很小, 说出“发泄”和“了解”就可以, 而于老师却未满足于此, 继续引导, 可见于老师教学的严谨与扎实。 师: 我们来看看“挡”字, 谁来找出句子读读? 生 :“ 那天 母 亲 进 来了, 挡在窗前” 师: 一个“挡”字告诉了我们什么? 母亲为什么要挡住窗外的树叶飘落? 生: 因为母亲不想让儿子看到落叶而悲伤。 师: 是啊, 还有谁来说? 生: 因为母亲怕儿子看到落叶想到自己, 对生活失去信心。 师: 对, 母亲不想让儿子对生活失去信心。还有说的吗? 生: 不让他看落叶而想让他看菊花, 是想重新点燃他对生活的信心。 师: 重新激
9、起他对生活的信心。好, 说得真好! 古人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一片秋叶一片秋。树叶黄了落下来, 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 身有残疾的史铁生一定会更加感到悲怆, 甚至绝望。母亲最知道儿子的心事, 所以她把窗户给挡住了, 不让他看到衰败的景象, 而要带他去看菊花。她挡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生: 挡住了悲伤, 留下了希望。 师: 把“悲伤”词换一下。 生: 绝望。 师: 挡住了儿子的绝望, 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 母爱是引导。 赏析: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 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 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 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由于于老师的巧引妙导,
10、精当点拨, 使学生“目”透纸背, 读出了文字中包含着的意思, 真切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于老师以其神圣的师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以其深厚、独到的文本解读功夫巧妙地引导学生捕捉着课文的亮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从不同侧面折射母爱的词语, 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 以其睿智的语言, 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 时而激励, 时而纠正, 时而巧点, 时而妙拨, 读中品, 品中读, 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真切地品悟真情, 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母爱是什么?母爱是“躲”中的理解, 是“挡”中的呵护, 是“笑”中的宽容, 是“问”中的尊重, 是临终话语中潜藏的无休无止的牵挂, 是此时, 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不再是笼统的一堆概念, 而是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清晰的特写, 深深刻在了学生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