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40173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灸法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灸法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灸法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灸法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灸法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灸法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灸法操作规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灸法操作规程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

2、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

3、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协助取合适体位

4、,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直接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烧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间接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3-7壮。至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

5、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 ,均不宜施灸。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隔物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皮按,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的一种疗法。常用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症痛,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鲜姜片、火柴

6、、凡士林、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规程 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的同意。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上至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 ,均不宜施灸。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

7、或烧坏衣物。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收费编码 440000002-1 隔物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将白芥子、细辛、元胡等药物研成粉末,用姜汁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肿胀、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用物准备 药饼,治疗盘

8、、艾炷、火柴、凡士林、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的同意。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药饼一片,上至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 ,均不宜施灸。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