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 复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卫生学 复习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 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3.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组成成分 4.原生环境:
2、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5.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一次污染物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7.二次污染物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8.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 ecosystem 是在
3、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 food chain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11.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和难降解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4、集作用。 13.功能蓄积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14.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15.健康效应谱: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 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 16.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
5、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则称为环境污染。 17.天然污染(natural pollution): 自然原因形成,例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18.人为污染(anthropogenic pollution):人为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可来自固定污染源(如烟囱、工业排气管等)和流动污染源(汽车、火车等各种机动交通工具)。 19.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 是指粒径l00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 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20.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IP;thoracic
6、 particulate matter,PM10): 指空气动力学直径l0m 的颗粒物,因其能进人人体呼吸道而命名之,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 21.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 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m的细颗粒。它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PM2.5更易于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22.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 ultrafine particu
7、late matter, PM0.1): 指空气动力学直径0.1m的大气颗粒物。PM0.1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多为大气中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23.热岛(heat island)现象: 人口密集的城市热量散发远远大于郊区,结果造成城区气温较高往郊外方向气温逐渐降低。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 24.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25.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stability):大气稳定度表示气体垂直运动的程度。水资源(water resources):是指全
8、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6.水资源(water resources):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7.水浑浊度(turbid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28.总固体(total solid)是指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29.硬度(hardness of water)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
9、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30.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31.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32.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205)。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1
10、mgL。 33.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t):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它可以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水体污染愈严重,水的细菌总数愈多。 34.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细菌总数反映地表水受微生物污染的总体情况;总大肠菌群反映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35.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
11、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6.水体自净(water 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37.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情况出现在淡水中时称水华,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red tide)。 38.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
12、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39.集中式给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水管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40.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41.土壤中的背景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42.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43.腐殖质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
13、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44.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4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6.碘缺乏病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47.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
14、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 49.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 50.办公场所是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 51.公共场所:是根据公众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封闭式或开放式或移动式的公共建筑设施,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休息、文体、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之用。 5
15、2.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s):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3.城市规划卫生:以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为宗旨,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为目标,建立优良的人居环境,以获得人类生存所需的最佳环境质量。 54.健康城市(health city): 是指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社会环境,扩大社区的资源,使人们在实施生活功能和发挥他们最大潜力中互相支持,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世界。 55.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
16、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56.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是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这种数量指标就叫环境质量指数。 57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58.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EHIA):是预测和评价由发展政策和拟建项
17、目可能产生的对大气、地面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影响及其安全性。 59.家用化学品(Household Chemical)是指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化工产品 。 60.化妆品:以涂抹、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61.洗涤剂是指能够去除物体表面污垢的一类专门配方制品的总称。 62.粘合剂又称胶粘剂或粘结剂,指用于粘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或不同材料的物质,即按照规定程序,把纸、布、皮革、木、金属、玻璃、橡皮或塑料之类的材料粘合在一起的物质。 环境介质的特点:通常是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的 在一定条件
18、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想远方扩散 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 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如果失去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要素,则难以成为完整的形态而发挥其作用。 2.开放性 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的动态和变化,给生态系统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可能。 3.自调控 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地调整其内在组成和结构,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增强对外
19、界变化的适应性、忍耐性。生态系统的自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4.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这种物质流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着,所有植物、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的食物被利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粹的废物,所以能一直维持着其良性循环。这是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
20、性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环境因素的改变作用于机体,机体会对其作用产生相应的反应。产生反应的质和量,既取决于变化的环境因素,也取决于机体状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 3. 生物性迁移 。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1.化学转化 2.生物转化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
21、量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1.影响总暴露量 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 2.影响吸收率 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 3. 改变作用靶 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的机制也不同。 剂量-反应关系 1.剂量-反应关系 无阈值化合物、阈值化合物、必需元素反应曲线各不相同。 无阈值化合物 阈值化合物 暴露时间 暴露量大、生物半减期长、暴露时间长,在体内蓄积量大,易发生慢性中毒。 联合作用的类型 1. 相加作用 2. 协同作用 3. 增强作用 4. 拮抗作用 人群健康效应从弱到强分五级 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
22、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 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大气污染来源(论述题) (一)工农业生产 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农药的喷洒以及秸杆的焚烧也会造成大气的污染。 1 燃料的燃烧,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的主要工业燃料是煤,其次是石油。 2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由原材料到产品,工业生产的各个环
23、节都可能有污染物排放出来。污染物的种类与原料种类及其生产工艺有关。 (二)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采暖锅炉以煤或石油产品为燃料,是采暖季节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生活炉灶使用的燃料有煤、液化石油气、煤气和天然气。如果燃烧设备效率低,燃烧不完全,烟囱高度低或无烟囱,可造成大量污染物低空排放。 (三)交通运输 主要是指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和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污染物。目前这些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是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燃烧后能产生大量的颗粒物、NOx、CO、多环芳烃和醛类。 (四)其他 :地面尘土飞扬 、水体和土壤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意外事件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 A.海平面上升,
24、降水量增加,冰雪覆盖面积缩小; B.加速大气中的反应,臭氧浓度增加,促进酸雨、酸雾形成; C.热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 D.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加大。 (二)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形成空洞后,人群由于接触过量的短波紫外线而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机会增加。 (三)酸雨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1)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钾、钠、钙、镁会被溶出,使土壤pH值降低。 2)受酸雨侵蚀的植物叶片,叶绿素合成减少,出现萎缩和果实产量下降。 3)酸雨还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特别是对固氮菌的伤害,使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 2影响水生
25、生态系统 :酸化的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活性减弱,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合成降低,浮游动物种类减少,鱼贝类死亡。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酸雨增加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的溶解度,加速其向水体、植物和农作物的转移。研究显示,在酸化水区内,水体和鱼肉中的汞含量明显增加。 4.其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降水(precipitation)是指雨、雪、冰雹,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水量无保证。 卫生学特性:1)大气质量影响降水质量:如酸雨等。 2)来源:如海水含碘量高等。 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降水在
26、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 卫生学特征:由于地表水与当地地质长期接触,地表土壤中的物质会溶解在地表水中。 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 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 卫生学特征:地下水水质直接受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因为:由于地下水源于地表水;地表水在流经地表土壤层时,一方面会过滤和吸附地表水中的某些成分,使污染物含量降低,另一方面也会溶解土壤层中的矿物质,而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1物理性状指标: 水温:温度是水的一个很重要的物理特性,它可
27、影响到水中生物、水体自净和人类对水的利用。 色:洁净水是无色的。天然水经常呈现的各种颜色是自然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和所含无机物造成的,最常见的是天然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有机络合物的颜色 臭和味:天然水中臭和味的主要来源有:水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溶解的气体如硫化氢等;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 。 水浑浊度(turbid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 2化学性状指标 pH值: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7.28.5之间。 总固体(total solid)是
28、指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硬度(hardness of water)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5) 溶解氧: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耗氧过程:污染物经微生物有氧代谢而消耗氧的过程。复氧过程:大气中氧向水中溶解的增氧过程。 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产物不同,水体发臭属严重污染。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
29、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8)氯化物 (9)硫酸盐 (10)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指示菌 具有代表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种称为指示菌。地表水的指示菌选用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 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t)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它可以反映水
30、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水体污染愈严重,水的细菌总数愈多。细菌总数可作为水被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 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细菌总数反映地表水受微生物污染的总体情况;总大肠菌群反映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 工业废水:是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由于排放量大,污染严重,已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目前有多项法律、法规限制其随意排放。 (2)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和粪尿污水等,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及微生物。粪便污水,致病微生物造成介水传染病。洗
31、涤用水,高P洗涤剂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 农业污水指农牧业生产排出的污水及降水或灌溉水流过农田或经农田渗漏排出的水 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等随工业发展日益增多,这些废物中常含有大量易溶于水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及致病微生物等,受雨水淋洗后进人地面径流而造成水体污染。海上石油开采、大型运油船只泄漏事故及航海船只产生的废弃物等则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 氧垂曲线的意义: 氧垂曲线上的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 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 若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
32、定的数值(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若排人的有机物过多,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则Cp点低于卫生标准规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点下游的某一河段会出现无氧状态,此时水中厌氧菌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 水体卫生防护 1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污染源头预防 污染源头预防是指污染物尚未对水体造成污染之前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而不是在污染发生后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即所谓的末端处理)。 清洁生产是一种预防性方法,它要求在产品或工艺的整个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必须考虑预防污染,或将产品或工艺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
33、的短期或长期风险降至最小。 2工业废水的利用与处理 工业废水的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合理利用工业废水的重要措施。 工业废水的处理: 1)物理处理:处理方法有机械阻留设备、除油池及沉淀池等。 2)化学处理:利用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溶解物或胶体物质的处理方法,包括混凝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等。 3)物理化学处理: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处理,一般是指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组成的废水处理系统,或指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单项处理系统。 4)生物处理: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且无害的物质,可分为需氧和厌氧两类。 3生活污水的利用与处理:生活污水是指人们日常洗
34、涤废水和粪便污水等。处理方式:污水处理厂、化粪池等。 4医院污水的处理:医院污水特别是传染病、结核病医院的污水水质特点是含有大量病菌、病毒、生虫卵。 医院在诊断、医疗、化验检测、洗涤消毒等过程也可排出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甚至放射性物质进入医院污水。 处理方式:氯化消毒(chlorination)、加热消毒 、化学消毒等。 介水传染病流行原因 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 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35、 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呈散发流行。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 1水量充足 ; 2水质良好 ; 3便于防护 ; 4技术经济合理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2)水的pH值 3)水温 4)水的浑浊度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 当余氯量升至C点时,加氯量如再增加,余氯反而逐渐下降,其原因是氯胺在过量氯作用下逐渐分解: 2NH2ClHOClN23HClH2O NHCl2HOClNCl3H2O 当达D
36、点时,分解过程结束。如继续加氯,则余氯量又重新上升,这是形成的余氯全部为游离,故D点称为折点。 一、 氯消毒方法 1 普通氯化消毒 水质较好、基本上无氨、无酚时,加入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的一种消毒法。此时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 优缺点:消毒效果好,但可产生氯化副产物,游离性余氯较不稳定,不易在较长管网中保持至管网末梢。 2 氯胺消毒法 加氯量控制在C点前,在水中加入氨,加氯后生成的是一氯胺和二氯胺。 优点:三卤甲烷类物质的形成明显较普通氯化法低;化合性余氯较稳定,在管网中可维持较长时间,使管网末梢余氯得到保证。 缺点:氯胺的消毒作用不如次氯酸强,因此接触时间长,费用较贵;需加氨而操作复杂;
37、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 3 折点氯消毒法 加氯量超过折点,在水中形成游离性余氯。 优点: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 缺点:耗氯多,能产生较多的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比较麻烦。 4 过量氯消毒法 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污染较严重时,或在野外工作、行军等条件下,需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时 ,加过量氯于水中,使余氯达l - 5mg/L。 消毒后的水可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活性炭脱氯。 二、氧化氯(ClO2)消毒 ClO2:极为有效的饮水消毒剂,在常温下为橙黄色气体,在水中极易挥发,故需在临用时就地配制。 优点:可减少水中三卤甲烷等
38、氯化副产物的形成;消毒后水中余氯稳定持久,防止再污染的能力强等。被认为是目前氯制剂的理想替代品。 缺点:具有爆炸性,故必须在现场制备,不易储存和运输;成本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变性血红蛋白血症。 三.臭氧消毒 极强的氧化剂,在水中极不稳定,需在临用时制备。 优点:强氧化剂,消毒效果较ClO2和Cl2好;不产生三卤甲烷。 缺点:成本高,电耗大,设备操作运行复杂;水中易分解,不能保持杀菌消毒的持久性;消毒后对管道有腐蚀作用,故出厂水无剩余O3,需要第二消毒剂。 四.紫外线消毒 波长200295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优点:杀菌效率高、不影响水的嗅味。 缺点:消毒后无持续杀菌作用,价格贵。 背景
39、值的意义 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 是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 是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 也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累积性与地域性; .不可逆转性; .治理的长期性。 土壤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主要是指出于农业生产自身的需要而施入土壤的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农用化学品和残留于土壤中的农用地膜等。 .工业污染源 是指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是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生活污染源 人粪尿及畜禽排泄物未经处理的肥源施于土壤,会引起土壤严重的生物污染。 城市垃
40、圾的不合理处置、电子垃圾 .交通污染源 汽车尾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沉降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以及事故排放所造成的污染。 .灾害污染源 某些自然灾害有时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战争灾害可对战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土壤污染的方式 气型污染,是由大气中污染物沉降至地面而污染土壤。 水型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而污染土壤。 固体废弃物型污染,是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和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 明显的地区性分布 由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水平的不均衡所致,所以此等疾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 生物地球化
41、学性疾病人群流行强度与某种化学元素的环境水平有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碘缺乏病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预防措施 1. 碘盐 食盐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病的首选方法。实践证明,食盐加碘是最易坚持的有效措施,其简便、经济、安全可靠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 2. 碘油 尽管碘油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但不能代替碘盐,在没有推广碘盐的病区,应尽早实行碘盐预防。 3.高碘区的特殊性 在推行全民补碘时要注意高碘区的特殊性。 在高碘地区应供应无碘盐。 (二)治疗原则 1.地方性甲状腺肿 坚持补碘 ; 甲状腺激素疗法 ; 外科疗法。 2.地方性克汀病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适时适量的补充甲状腺激素, 加强营养,加强智力、
42、生活训练和教育。 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类型 1. 饮水型病区 由于饮用高氟水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为饮水型病区,是最主要的病区类型。 饮水型病区分布最广,其特点是饮水中氟含量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1.0mg/L; 氟中毒患病率与饮水氟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2. 燃煤污染型病区 由于居民燃用当地含高氟煤做饭、取暖,敞灶燃煤,炉灶无烟囱,并用煤火烘烤粮食、辣椒等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和食品,居民吸入污染的空气和摄入污染的食品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3. 饮砖茶型病区 由于长期饮用含氟过高的砖茶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为饮砖茶型病区。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学习、工作的最重要的环境 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室
43、内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有2/3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室内度过的,尤其是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老弱病残者在住宅中生活的时间更多。住宅室内环境已成为人类接触最为密切的环境,其质量优劣对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住宅的卫生条件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1良好的住宅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 2不良住宅环境不利于人体健康; 3住宅卫生状况可影响数代人和众多家庭成员的健康; 4住宅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点:长期性和复杂性 。 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1、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空气清洁卫生 4、隔音性能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外来源 室外空气 建筑物自身 人为带入室内 相邻住
44、宅污染 生活用水污染 2室内来源 室内燃烧或加热 室内活动 室内建筑装饰材料 室内生物性污染 家用电器 办公场所的卫生要求 1. 办公场所的用地选择 2. 采光照明良好3. 适宜的小气候 4. 空气质量良好 5. 宽松的环境 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 1. 办公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小 ; 2.办公人员滞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小; 3.办公场所分布范围广泛,基本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差较大 ; 4.办公场所中存在诸多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 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特点:人群密集,流动性大;设备及物品易被污染;涉及面广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绿化的卫生学意义: 1. 调节和改善小气候2. 净化空气,降低噪声3. 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