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5509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 语文是一门重要而特殊的学科,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更在于它的远期效益,它始终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而在当下,高中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现状令人堪忧。语文课上。冥思苦想、麖战理科题海者有之,心绪飘荡、心不在焉者有之,读写训练,茫然不知所以者有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强烈“攻势”下,语文学科被学生搁置在一隅,语文学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和轻视。轻视语文学习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怎样的现象和心态,我们又该怎么去改变这一现象?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思考,我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

2、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的原因 1.功利主义思想影响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语文的学习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其感知、理解、表达三种能力的提升,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日或一时之功皆不可取得明显成效。这一特点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回报。但在学生中,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在短期学习没有达到成效后,积极性就大受挫折,丧失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以致产生放弃念头,结果,陷入了想前进,难;若放弃,又如逆水之舟不进反退的尴尬状态。与此相反,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因为题目的透明度高,答案标准,学习成效的可见度远高于语文,那种解题成功的快感及短期即

3、可见到成效的成就感,给学生极大的精神鼓舞,更激发他们鏖战题海的斗志,在语文学习受挫后自然将重心转移到这些学科的学习上了。 2.对语文学科的偏颇认识 “我要学的是认为对我有用的东西。”这是一位学生在谈语文课做数学题的原因时说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它折射出的是理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颇认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两大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两方面的成效都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积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它所产生的效应也不止于读书阶段,而是纵贯一生,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理科学生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只从考试这一角度来看待语文学习,认为高考命题材料都来自课外,

4、和教材内容无甚关联,语文学习对高考帮助不大,学与不学、学得多与学得少没甚区别。意识决定行动,这样的认识自然使学生产生了轻视语文的念头。殊不知,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语文学习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3.环境的影响和误导 “不是我不想学语文,是实在没时间,每天都有理科试卷必须完成。”这是不少理科学生的切身体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选择了牺牲语文。为了高考,果真需要放弃语文学习吗?不!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失。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学不学一个样”这种偏颇的认识左右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使他们埋首题海,以期在

5、高考中取胜。同时,一些理科老师的“学科成效说”对学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理科成绩容易提高”、“语文成绩拉不开差距”诸如此类的言语,潜意识中也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其实,语文和其他学科并不冲突,但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学语文就占用了理科学习时间的畸形观念,如此心境之下,学生自然就淡化或回避语文的学习了。 二、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不可取 1.轻视语文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中,我发现一位学生在用事实阐述观点时将长恨歌的作者写成了苏轼,这让我很惊讶,但稍一回想,混淆或不知名家名篇、读错人名、分不清对联上下联在学生中绝不是个例,在混淆、读错、分不清的背后,是语文积淀

6、的单薄,是人文素养的缺少。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其中具有人文知识是前提。在当下的高中教育中,升学率关乎学校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为提高升学率,不少学校都采用了过旱分科的方法,特别强调学科学习的知识性、技能性,造成了一些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知识不足,缺乏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7、学习语文,重视语文,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科学生轻视语文学习,这是对自身发展的认识不足,但凡有远见主人,都会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哈弗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要求学生在上主修课之前,必须上通识课程,必须文理并重,认识文科及理科的各种学生流派。数学家苏步青,其成就蜚声海内外,他不只是在数学领域有独到的发现,在古体诗词方面也颇有造诣。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如果说拥有知识技能可以让人们行走飞翔,拥有人文素养则让人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2.轻视语文学习,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

8、 “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言人,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在其著作教学生活得像个“人”中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和充满爱的心。”他的教育终极目的观和传统的儒家人才培养观是一脉相承的,“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都强调了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文,其涵盖面之广,教育因素之多,作用之大,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语文教材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因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先天下之忧

9、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爱国,“安得广厦于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悌这些沉淀着高尚情操的诗篇,正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正确情感态度价值的最好土壤;作品中一个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出师表中礼贤下士的刘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国家为重的蔺相如、老人与海中打不败的老人无不让学生在走近他们时心生敬意,从而树立起学习的标杆,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做一个有崇高人格的人。同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渗透着德育因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多种道德表现,并将之与学生言行统一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远比单一的说教更有成效。如果说,学生是花朵,语文教学是土

10、壤,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则是土壤中的营养,汲取了这些营养,花朵将开得更加鲜艳更加灿烂。 3.轻视语文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曾说:能够学会语文的人可以从事很多种工作。他的话从知识技能层面诠释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语文能使入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能力,写教案、写公文、写新闻稿件、写实验报告、工作日志都离不开语文。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缺乏言语表现能力与写、说能力的人,要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是很难想象的,要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轻视语文学习,怎可获得良好的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工作

11、、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意义是思想层面上的。小而言之,是为修身,将自己锻造成一个有理想道德与人格规范的人;大而言之,是为社会,为治国平天下。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都把培养、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作根本任务,孔子教学生以“文、行、忠、信”,孟子教学生以“仁、义、礼、智”,朱熹教导学生“朝夕修其孝悌忠信”,陶行知教导学生“于教万教教倣真人,于学万学学倣真人”其旨皆在培养能匡世济民的

12、仁人志士、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有高尚操守的真君子。 黄王峰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教诲学生说:“人只停在大学上面吗?大学不是我们止的地方,那只是我们的一个近期目标,不是终极目标。”其意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修身”,“内修其心,外修其貌”,内外兼修,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一个忽略语文的思想内涵、轻视语文学习的人,是难做到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的。 三、改变理科生轻视语文学习的策略 1.摒除功利思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受升学率的驱使,在老师、家长和学生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思想,这种功利思想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取向,一切为了考试

13、,一切为了分数,人成为了分数的奴隶,殊不知这种分数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在中国,教育正在成为功利主义的工具,而功利主义的最大危害,正在于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爱,专在技能和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其实是把人训练成了工具。”要改变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老师、家长首先要摒除功利主义思想,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效益出发,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正确对待语文学习,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以一种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 2.打破旧有观念,重新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偏颇

14、思想,认为理科学习重于人文学科,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提出“现在要改变语文仅仅是工具的观点。”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除了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还承担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重任。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理科生,要打破旧有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是非常必

15、要的。”正确对待语文学习,必利于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调整心态,走出“习得无助”的阴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一个人进行某项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时,他就会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并更加积极地去做好这件事,反之,则会放弃去做这件事,这时,就会发生“习得无助”现象,即: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中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成绩难以提升或出现波动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冷静分析原因,觉得自己“真的不行”,继而放弃了努力。对

16、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习得无助”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状态、影响,让学生明白不是自己的学习能力落于别人,而是存在知识方面的缺陷,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从“习得无助”的阴影中走出来,努力做好知识的弥补、提升王作。同时,要在精神上鼓励自己,不可因一时之挫而失去奋进的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下高中理科学生轻视语文学习的现状非一时所咸,环境的误导和主观的偏颇认识都在此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不是一个人、一段时间就能扭转的。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能做和必须做的,就是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正确对待语文学习,将自己培养成一个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