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在于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的价值在于分享.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命的价值在于分享生命的价值在于分享 做最好的团队读后感 最近阅读陈向东先生做最好的团队一书,颇有感触。该书提到人生有九种境界,其中绝对高的境界是:人人所欲,施于人。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一个需要提倡分享并且不得不学会分享的时代 生活的意义在于自我的成长,生命的价值在于与他人分享。生活是个人的成长,生命是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历史关系的互动。个人的成长,在于安身立命、培养人格、奠定自己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生命的分享,在于社会责任及历史责任的承担和延伸。因此,生活的规范有限,生命的价值无限。 生活的意义,不仅是肉体的生存,更在于心灵的成长。成长的过程起起伏伏,不是金钱数字所能衡量,有形的物质层面和无形
2、的精神层面,不一定成正比。当一个人的人格堕落之时,也可能正是他的财富权势快速增加之时,当一个人的人格升华之时,他的生命价值就相对提高。 人的价值,往往在人际互动之时彰显出来。人际互动有两种,一个是接受,另一个是付出。接受是受报,付出也是受报,但受报是被动的,感觉上似乎是身不由己,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把它当成是主动的还愿,那就是心甘情愿的了。接受的项目包括接受亲属、接受老板与部属、接受技能及智能的培育,从生存的环境、人类的历史,接受各种各样的资源。接受不是坏事,人际间的互动关系,很多时候就是建立在接受上。 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提倡分享并且不得不学会分享的时代。人口的急剧增长,生存空间的有限,人均资源
3、的相对减少,生活方式、道德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分享”的价值、领悟“分享”的意义、发挥“分享”的智慧。 所以,分享不仅是拥有,还意味着对那个原先被共同拥有之物的记忆、回味、品评或鉴赏。在分享中常常有对分享之物的情感投射和对分享过程的体验。人们通过对同一个东西的“分而居之”和共同享受来满足个人的愿望,并通过分享者的不同趣味和观点而扩展被分享之物的价值和意义。分享比独占更能显示一个东西的丰富内容和精神价值。分享既是对个人欲望的满足,又是对个人欲望的超越,通过分享,个人被纳入群体,通过与群体建立精神与情感的联系而获得群体的承认。这样,个人的情感与趣味便
4、在分享中得到升华和共鸣。 共有是分享得以可能的条件。“共”而后“分”,“分”而后“享”,是分享必须遵循的逻辑。分享的价值观首先表现在人类的公德中。公共领域的存在正是通过分享的逻辑才成为可能,公约也是在确认分享的前提和目标时才成为可能。 分享并不意味着公私不分,也不意味着有权侵占别人的私有财产,更不意味着少数人可以私下将多数人的公有之物变为自己的私人之物。恰恰相反,它是出于公共利益并合乎公共利益的一种要求。分享的逻辑反映了以下道德要求:自己“有”的同时希望别人也“有”,自己好的同时希望别人也好。在伦理上,这种“两好”乃至“多好”而非“独好”的要求能满足人们对社会和谐的关切,也能体现公正和公平的要
5、求。 分享以共同体为前提,并印证和强化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分享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除了血缘关系和情感因素之外,共同的需要、兴趣、利益、挑战以及价值系统是维系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对这些因素的明确意识就是对共同体的自觉,它以“我们”的形式出现。把他人变成我们的一员或与他人一起说“我们”,意味着承认他人可以与我一道分享。真正的公正就是公开承认和尊重他人分享的权利,尤其是在他人不在场时仍然将之作为我们的一员、作为与我平等的当下性存在,并予以充分的尊重。如果说“你”和“我”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当下的对话性关系,因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和“我”在形式上的平等关系,那么,“他”与“我”的关系则表
6、现为“他”的“他性”,更多地显示出“他”对于“我”的外在性。分享就是对这种外在性的克服。 分享是对共有的最终确认和真正落实。不能通过分享来体现的共有是空洞的共有,如果人们只是在名义上共同拥有某物,但与之并无直接的关联,就不会体会到自己对此物的真正拥有,也不会直接发现自己对此物负有照看和维护的责任。“人人有份的事常常无人过问”,其原因即在于抽象的共有没能转化为分享。 分享的道德意义在于它有利于责任伦理的实现。责任伦理本质上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伦理,是义利一致、权责平衡的伦理,是在分享利益的同时分担风险的伦理。分享的另一种道德意义在于,它呼唤并培养自律和公正,意味着摆脱自我中心意识,接受他人与我共在并与我共有某物的事实。分享的过程是获取共有的事物的过程,而这无非通过两个途径:自取和分发。自取需要自律,否则就会变成争夺和打斗。分发则必须力求公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得到公正的对待。只要我们承认每个人在人格上的平等和作为人的尊严,就必须把公正作为“分发”的绝对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