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后习题.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5684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课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态课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态课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态课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态课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课后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课后习题第一章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 3.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 A:人为因子 B:海拔因子 C:地形因子 D:气候因子 4.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 5.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小。 6.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7、限制因子: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

2、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 1.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将其分为、 。 2.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将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内体(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3.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的主要热源,主要发生在(褐色脂肪组织) 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A:温度 B:食物 C:湿度 D:光 5.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 A:Allen规律 B:Bergman规律 C:Logistic增长 D:Tilman模型 6.动物在

3、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 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A:最低温度 B:最低有效温度 C: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 8.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的含义是。 A:总积温 B:有效积温 C:发育速率 D:发育起点温度 9.高温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加强。 10、光饱和点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11.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2. 光照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二、名词解释: 1、外

4、温动物: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例如鸟兽。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三、简答: 1、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答: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形态适应: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植物生理适应: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冬季产生休眠,种子休眠现象和后熟作用 内温动物的形态适应: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例如东北虎的颅骨长331-345 mm, 而华南虎的仅283-318 mm 长。 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

5、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 内温动物的生理适应: A 增加产热:颤抖性产热与非颤抖性产热 B 逆流热交换机制: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 C 局部异温性:肢体末端温度比核心温度低,减少了体表热 散失。 D 热中性区: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下临界点温度以下直线斜率低。 E 适应性低体温,冬眠 (5) 动物的行为适应:迁徙、集群、穴居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植物的形态适应:生有密绒毛和鳞片;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发光;有些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

6、,;在高温条件下叶片对折;有的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厚的木栓层,具绝热和保护作用。 植物的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动物的形态适应: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夏季毛色变浅,具光泽;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巢持久的或季节性的下降到腹腔外,比体核温低几度。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 动物的生理适应: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行为适应:穴居;昼伏夜出;夏眠或夏季滞育。 第三章 1.陆生植物可分为、和。 2.

7、陆生动物,其获得水分的主要方式为、和。 3.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有、和。 4.哺乳动物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是。 5.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在。 A:90%以上 B:5070% C:6080% D:80以上 6.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体现在(解决氧的摄入和运输能力和提高组织和细胞对氧的充分利用能力)。 7.体液浓度随环境渗透浓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是。 A:变渗动物 B:高渗动物 C:低渗动物 D:恒渗动物 8.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9.陆生动物排出含氮废物有不同的方式,以减少水分的丧失,鸟类排出的含氮废物是。 A:尿素 B:尿酸 C:尿素和尿酸 D:

8、氨 10.不同植物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是一样的。 11.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取大量的水分。 12.低氧分压是限制内温动物分布与生存的重要因子。 13.人从平原进入高海拔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将升高。 二、简答: 1、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答:对盐度的适应:可调节渗透压;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脯氨酸、山梨醇、甘氨酸-甜菜苷,提高了渗透压;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外表面;根能排除盐;降低叶子的水蒸腾作用。 对氧气的适应: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开放型通气系统和封闭型通气系统;叶片薄而细,表皮没有角质层和

9、蜡质层,无气孔和绒毛,无蒸腾作用;长出通气根。 2、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度和低盐度环境? 答: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是依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肾脏排出大量低浓度尿;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海洋鱼类 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Mg2+, SO42-;鳃主动向外排盐 海洋软骨鱼:海洋软骨鱼体液中的无机盐浓度比海洋硬骨鱼略高,其高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

10、甲胺。代谢废物尿素被作为有用物质利用,氧化三甲胺正好抵消了尿素对酶的抑制作用 海洋软骨鱼有很强的离子调节,如血液中Na+ 大约为海水的一半。排出体内多余Na+,主要靠直肠腺,其次是肾脏。 洄游性鱼类:具有淡水硬骨鱼与海水硬骨鱼的渗透压调节特征。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3、旱生植物如何适应其环境? 答:少浆液植物:叶面积缩小,叶片极度退化成针刺状,或小鳞片状; 叶片结构改变,气孔多下陷;根系发达,可从深的地下吸水;细胞内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使胞内渗透压高,能使根从含水量很少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11、。 多浆液旱生植物:根、茎、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成为肉质性器官,能在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带长的很高大;表面积与体积比例减少,减少蒸腾面积;白天气孔关闭以减少蒸腾量,夜间气孔张开,CO2进入细胞内被有机酸固定;细胞内含有大量五碳糖,增强植物的保水能力。 4、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答:陆生动物失水的途径主要是皮肤蒸发失水、呼吸失水与排泄失水。得水途径主要为饮水、食物和代谢水,少数动物通过体表可以从大气中吸水,自身储存。 减少蒸发失水:节肢动物体表具角质层和蜡膜;爬行动物体表具鳞片;兽类与鸟类皮肤角质化,外被毛或羽,都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减少呼吸失水:昆虫通过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可使失水

12、量相差数倍;多数陆生动物的呼吸系统采用逆流交换机制,减少呼吸失水 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 a. 哺乳动物肾脏的保水能力: 肾脏通过亨利氏袢和集合管的吸水作用使尿浓缩。干旱环境的动物,尿浓度高。 b.兽类大肠、鸟类与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昆虫的直肠腺具重吸收水的作用。 c. 排泄:鱼类排氨,排氨1克需水300500 ml;两栖类、兽类排泄尿素,排1克尿素需水50 ml;爬行类、鸟类及昆虫排尿酸,排1克尿酸需水10 ml 行为适应:昼伏夜出、穴居、夏眠、滞育 第四章 1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出生率无关?B A.性成熟的速度;B.种群死亡率;C.单位时间的繁殖次数;D.繁殖期长短。 2.理想条件下,种群内的个

13、体都达到生理寿命的死亡率D。 A绝对死亡率 B专有死亡率 C最大死亡率 D生态死亡率 3.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D。 A生物个体的年龄大小 B种群的年龄平均值 C种群中个体的年龄范围 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 5.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6.逻辑斯谛曲线是D。 AK型 BR型 CJ型 DS型 7.在没有任何环境条件约束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C。 A

14、K型 BR型 CJ型 DS型 8.逻辑斯谛增长曲线上,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称为B。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9.种群平衡是指D。 A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C种群内雌性个体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D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几乎保持同一水平 10.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11.生命表中dx表示:D A.死亡率 B.存活分数 C.平均寿命 D.死亡数 12.自然反应时间越长,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13.静态生命表适于寿命较长的种群的研究。 14.种群的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

15、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二、名词解释: 1、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在资源和空间充足、较均匀时常呈此分布。 3、死亡率:单位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4、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5、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6、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各年龄群数量与整个种群数量的比率。 7、种群增长率: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来表示。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b和死亡率d相减来计算出。 三、简答 1、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16、 答:增长型金字塔:典型金字塔,基部宽、顶部狭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稳定型金字塔:钟形,各部相近。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 衰退型金字塔:壶形,基部窄,中上部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趋于下降。 2、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及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微分方程模型:dN/dt=rN(1-N/K)或r为瞬时增长率,1-N/K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或“称 未利用的增长机会”。 积分方程模型:Nt=K/(1+e-rt)积分式中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当t=/r时,即Nt=K/2时,曲线处于一个拐点。在此拐点上,dN/dt最大。在到达拐点以前,dN/dt随种群增加而上升,称为正加速期;在到达拐

17、点以后,dN/dt随种群增加而下降,称为负加速期。 3、种群内分布型的类型。 答: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如面粉中的黄粉虫。在资源和空间充足、较均匀时常呈此分布。 均匀分布:个体之间保持相近的距离。如人工林,海岸悬崖上的海鸥巢。这种分布要求空间资源均匀,再加上人为影响、虫害或种内斗争等而引起。 集中分布(成群分布):个体的分布呈密集的斑块。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呈此分布 一、名词解释 1、标记重捕法: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直接记数很困难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n个个体,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m 。 2、出生率: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

18、个体产生新个体的数量。 3、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数动物种群的性比接近1:1。 4、生殖价:是指某年龄雌体平均能对未来种群增长作出的贡献。 5、内禀增长率: rm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6、世代时间:它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7、自然反应时间:瞬时增长率r的倒数:TR=1/r,称为自然反应时间,它表示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

19、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二、简答 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种群年龄锥体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1) 钟型锥体:稳定型种群。 (2) 壶型锥体:下降型种群。 (3) 典型金字塔型锥体: 增长型种群 3、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是什么? 答:动态生命表: 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

20、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4、种群存活曲线的类型有哪几种? 5、写出指数增长、逻辑斯蒂增长的数学模型。 6、种群分布的类型有哪几种? 第六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机会的 BK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 CK对策者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 DK对策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与K对策者比,r对策生物种群更容易发生。 A生态入侵 B种群爆发 C种群衰退 D种群平衡 3.下列哪个

21、物种的生态对策更可能属于K对策的是。 A大熊猫 B褐家鼠 C蝗虫 D杂草 4.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 5.种群进化的两种动力是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气候 死亡 存活 种群大小 比较r-和K-两种进化对策 r-选择 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常是灾难性的、无规律、非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C型,幼体存活率低 K-选择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A、B型,幼体存活率高 量K值 种内、种间竞争 选择倾向 寿命 最终结果 多变,通常不紧张 经常保持紧张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常低于环境容纳量K值 时间上稳定,密度临近环境容纳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育;体型小;

22、单次生殖 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 体型大;多次生殖 短,通常小于1年 高繁殖力 长,通常大于1年 高存活力 第七章 1.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种群的密度与最终的产量关系是。 A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B密度越小,产量越高 C无论密度如何,最后产量趋于一致 D无关系 2.豺狗会集体“抢劫”单个狮子的猎物,此种行为是。 A间接竞争 B干扰性竞争 C利用性竞争 D寄生行为 3.从种群角度看捕食作用是。 A.减少种群的个体数,不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增长 B.对种群增长无影响 C.从长远看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稳定 D.对种群增长有利有弊 4.加利福尼亚鼠尾草取代针茅和早熟禾构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原因是 A种间

23、竞争 B食草作用 C化感作用 D寄生作用 5.有关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两条法则是、。 6.由动物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进入的区域或空间,称为。 7.和是动物的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节有密切关系。 8.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 9.种内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10.种间关系包括、。 11.动物的婚配制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和。 1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认为,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种群的最后产量接近。 13.种群社会等级的形成使种内个体争斗减少。 14.两个种群的

24、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强度越大。 二、名词解释 1、领域: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2、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3、婚配制度 繁殖期动物某一性别个体占有异性配偶的数目。 多雌多雄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定,对后代照顾少。 一雌一雄制:如晚成鸟。性比稳定,亲体照顾较多。 一雄多雌制:如鸡、马、盘羊等。性比不稳定,较强壮的雄性拥有交配权,其基因易被保留,繁殖力强。 一雌多雄制:如螳螂、大鸨、距翅水雉、鮟鱇等,少见。性比不稳定。 4、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竟争 5、生态位:指物种在生

25、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改变。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 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在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竟争者不能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3.简述中间竞争的类型及特点。 4.捕食者一定对猎物产生危害吗?为什么? 5.简述捕食者与猎物、植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 答:捕食者与猎物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

26、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它“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相反,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6.写出种间竞争模型和捕食模型,并指出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第八、九、十章 1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B A生存竞争 B资源利用 C占据空间 2.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叫B A共生 B演替 C生态平衡 D波动 3.随着纬度的增加,下列变化哪一个是正确的B A物种多样性增加 B群落结构简单化 C种间关系趋于稳定 D优势种不明显 4.群落在不同的年份,一些数量特征发生变化叫D A竞争 B分化 C发展 D波动 5.

27、建群种一致的群落叫C A群丛 B群组 C群系 D单优森林 6.按丹麦植物学家C.Raunkiaer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紫菜 B刺槐 C松树 D玉米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群落成员型C A伴生种 B优势种 C指示种 D偶见种 8.表述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的指标是B A盖度 B多度 C频度 D重要值 9.层片的分化主要集中在B A高度 B生活型 C附生位置 D藤本长短 10.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11.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12

28、.按基质的性质演替可以分为A。 A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 B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旱生演替和中生演替 D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和中生演替 13.把群落当中的A去除,会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大幅度变化。 A优势种 B亚优势种 C伴生种 D偶见种 14.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原生演替 D水生演替 15.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群落类型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A B C D 95 52 12 1 1 5 21 20 地面芽植物 3 38 20 62 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1 4 5 15 0 1 42 2 16.下列那一个是中国植被的分类

29、系统所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D A植被型 B群系 C群丛 D以上都是 17.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8.兰克尔把高等植物分为五大生活型的依据是A。 A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为依据 B以植物株高为依据 C以环境中的水分为依据 D以环境中的温度为依据 19.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0.群落中植物的重要值是指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和(相对频度)的综合。 21.群落的波动可以分为(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和(偏途性波动)。 22.植物群落的三级基本分类

30、单位是(植被型)、(群系)、(群丛)。 23.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盖度)。 24.物种多样性是指(丰富度)和(均匀度)。 25.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把演替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二、名词解释 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2、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生活型物种多样性 3、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4、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5、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

31、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6、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7、演替: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8、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三、简答题 1.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具有一定的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 群落的边界 特征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试述群落的分层现象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答题要点:1群落分层包括地上分层和地下分层; 2地上分层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 3地下分层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 4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 5水生群落中生物的分层主要与光因子有关。 3.简述Raunkiaer植物生活型的分类系统。 论述水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