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名词解释(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理名词解释生理名词解释 1、 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3、 反应: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出现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 4、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反应灵敏,有较高的兴奋性,故习惯把这些细胞称之可兴奋细胞。 5、 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6、 阈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刺激。 7、 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8、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9、 神经调节
2、:指通过神经反射来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10、 体液调节:指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及组织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的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相应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11、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内外环境变化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2、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制约了控制信息作用。 13、 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促进和加强控制信息作用。 14、 兴奋:在静息状态下,由于刺激的作用使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15、 抑制: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生理静息状态或由强活动变为弱活动。 16、 单纯扩散:是一种不耗能量的被动物理过程,
3、小分子物质及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17、 易化扩散:某些难溶于脂质的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通过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18、 被动转运:凡属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所产生的溶质跨膜转运。 19、 主动转运:依靠膜上“泵蛋白”的作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的转运过程。 20、 协同转运:伴随Na+转运的同时而转运其他物质并共同用同一载体的现象。 21、 受体:细胞膜上具有专门与某些化学物质亲和力非常强的物质。 22、 入胞: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引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23、 出胞:指细胞把成块的内
4、容物由细胞排出的过程。 24、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25、 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6、 静息电位:细胞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值。 27、 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一个有效刺激后所记录的一系列的膜电位变化过程。 28、 极化:兴奋细胞处于安静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的极性状态。 29、 除极化:兴奋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发生兴奋时膜内由负电位迅速转为正电位的过程。 30、 复极化:在去极化后,膜电位再一次转变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过程。 31、 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超极化。 3
5、2、 传到:动作电位沿着细胞膜传播的过程。 33、 局部反应:细胞受阈下刺激其反应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轻度“去极化”而不传播。 34、 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扩布的动作电位以脉冲形式传导。 35、 单收缩:给予肌肉一个单一脉冲刺激时,肌肉仅发生一次收缩并迅速舒张。 36、 强直收缩:肌肉受连续短促刺激时出现强而持久的收缩。 37、 Na-K泵:完成Na+、K+主动转运的载体。 38、 等张收缩: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肌肉张力不变,长度缩短。 39、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不产生长度的变化而仅产生肌张力的增加。 40、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41、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所承受的符合。 42、
6、 终扳电位:终扳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即产生去极化,这种电位变动称为终扳电位。 43、 兴奋收缩耦联:肌纤维兴奋和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44、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45、 血浆: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经离心沉淀后上层淡黄色的液体。 46、 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回缩析出淡黄色的液体。 47、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48、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为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49、 红细胞沉降率:血液经抗凝固处理后置于特制的血沉管中,红细胞下沉的速率。 50、 等渗溶液:凡是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均称为等渗溶液。
7、51、 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52、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5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4、 等容收缩期:在心室收缩期内当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但低于主动脉压时,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封闭的腔,此时心室肌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二心室容积不变。 55、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56、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7、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58、 搏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次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59、 搏功: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60、 异常
8、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 61、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自身收缩能力的改变,从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相应发生改变的调节。 62、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63、 心音:在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闭,血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传导在胸壁的某些部位,用听诊器听到的特定声音。 64、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 65、 自动节律性:心肌组织在无外加刺激或神经冲动的作用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66、 窦性心律:在窦房结控制下所产生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67、 有效不应期
9、:心肌由0期除极开始到3期复极达60mV,这段时间称心肌的有效不应期,该期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引起肌膜产生扩布性兴奋。 68、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才传导速度变慢,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要经过一段延搁的现象。 69、 期前收缩:产生于相对不应期的兴奋称为期前兴奋,期前兴奋引起心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70、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1、 心电图: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借助于心电图机,就能记录出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变化的曲线。 72、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73、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大量血液摄人主动脉,在收缩期中快
10、速射血期末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74、 舒张压:心室到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中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75、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76、 脉搏: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动脉压的周期性搏动,在浅表的动脉管上可以扪到一次搏动。 77、 脉搏波:动脉脉搏起始于主动脉根部借助动脉管壁的传递做波浪形扩布。 78、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79、 微循环:指循环系统中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80、 心血管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81、 最大舒张电位:指心肌自律细胞在3期复极化末
11、膜电位达到最大值时的电位。 82、 自动去极化:指自律组织在复极化完毕达到最大舒张电位后,便自动的缓慢的去极化,使膜电位逐渐减小的过程。 83、 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产生的血压下降。 84、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85、 呼吸膜: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气体分子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 86、 呼吸运动:呼吸时,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87、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88、 用力呼气量:在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用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89
12、、 潮气量:自然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时的气体量。 90、 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 91、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 9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93、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张性,指单位跨壁压,单位:L/cmH2O. 94、 肺容量: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由肺活量和残气量组成。 95、 生理无效腔:呼吸系统中那些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空间,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 96、 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比值. 97、 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
13、曲线。 98、 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 99、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所在的部位。 100、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10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覆盖赖账肺泡膜表面的的具有降低液-气接口表面张力的脂蛋白,它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和释放,其主要 是二软脂酰卵磷脂。 102、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03、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水分和无机盐等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104、 胃肠激素: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分泌细胞核旁分泌细胞分
14、泌,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肽类激素。 105、 基础胃液分泌:在空腹时,胃只分泌少量含黏液和少量蛋白酶但几乎无酸的胃液。 106、 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的粘液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结合在一起形成凝胶层,防止H+侵蚀胃壁,是保护胃黏膜的防线。 107、 胃黏膜屏障: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组织构成脂蛋白层,防止H+从胃腔弥散入粘膜及血液,防止Na+从胃粘膜扩散入胃腔的作用。 108、 蠕动:一种依顺序收缩并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109、 胃的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10、 胃的容受性舒张:食物对口腔、咽、食管等处感觉器的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胃
15、底和胃体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胃容积扩大。 111、 分节运动: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 112、 胆的肠-肝循环:胆盐随胆汁被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再回肝脏组成胆汁排入肠内。 113、 基本电节律:安静状态下,微电极插入胃或小肠纵行肌细胞内,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记录一种自发缓慢的起伏波动,即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也称慢波。 114、 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15、 食物的卡价:1克某种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能量。 116、 氧热价: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 117、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
16、机体呼出CO2量和摄入O2量的比值。 118、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19、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120、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进食之后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却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121、 调定点:由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体温恒定水平。 122、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某种物质的量。 123、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124、 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 125、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
17、最低血糖浓度。 126、 渗透性利尿:渗透作用的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没有被重吸收而使水的重吸收也减少的现象,引起尿量增多。 127、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肾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左右。 128、 血浆清除率:两肾在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129、 水利尿:机体大量饮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从而AD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通透性降低,水分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多尿液稀释,这称为水利尿。 130、 适宜刺激:一
18、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适宜刺激。 131、 感觉器电位:感觉器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过渡性电位变化。 132、 感受器的适应:某种恒定强度的刺激长时间作用于感受器,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133、 瞳孔调节反射:又称瞳孔近反射,指视近物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射活动。 134、 视力: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135、 视野:单眼固定的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6、 近点: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楚物体的最近距离。 137、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随入射光量的强弱而发生变化
19、的反应。 138、 眼震颤:半规管受刺激反射的引起眼球外肌肉节律性收缩,产生眼球运动。 139、 听阈: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 140、 微音器电位: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记录到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称为微音器电位。 14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去极化型膜电位,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14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型膜电位,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143、 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
20、效应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44、 突触后抑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出现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145、 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的抑制现象。 146、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和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47、 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些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48、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49、
21、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在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起的电位变化。 150、 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经常自发的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151、 脑电图:在头皮处记录到的自发脑电变化。 152、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脑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立即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昂尾翘、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 153、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 154、 激素的“允许作用”:一些激素它们本身并不能在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上直接引起生物效应,但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却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155、 应激反应:在各种有害的刺激如缺氧、创伤、感染时常引起机体血中ACTH浓度增加,导致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增多,这是机体对伤害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156、 促垂体区:下丘脑基底部视交叉上核,膜内侧核室旁核等区域其神经属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们接受中枢神经抑制,并分别控制垂体分泌的各种调节性多肽。 157、 靶细胞:接受激素信息的细胞称为靶细胞。 158、 月经周期: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落,阴道出现流血过程,因为是周而复始,约每月发生一次故称为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