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57973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期末复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理学期末复习生理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稳态:指机体细胞所处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负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川相反的反馈,起减弱和抑制控制信息的作用,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3兴奋性:使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4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的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短暂可逆的、扩布性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5阈电位:能使细胞膜Na+通道突然大量迅速开放,而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6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

2、阈值,它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 7终板电位:接头前膜释放的ACh与终板膜上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使Na+和K+跨膜流动.由于Na+内流大于K+外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此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8兴奋一收缩耦联: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一收缩耦联. 9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以简单的物理扩散方式,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净移动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 10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可以用于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跨膜转运,这种依赖于Na+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间接利用了ATP能量称为继发性主动

3、转运. 1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值在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12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 13生理性止血: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 15血型: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但通常所说的血型仅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即红细胞血型. 16期前收缩:心室在有效不应

4、期之后受到人工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也称额外收缩. 17.代偿间歇:当紧接着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至心室时,如果其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此次的窦房结兴奋将不能引起心室肌的兴奋或收缩,而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8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9心音: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流速改变等因素引起的声音,称为心音.每个心动周期中可听到4个心音,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心音.多数情况下只能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心音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某一特定时期,其音

5、调和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特征. 20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左右. 21心指数: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成人在安静情况下心指数为3.O3.5L/ (min m2). 2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即射血分数=搏出量(ml)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l)100%.安静状态下,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2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心泵功能储备或简心力储备. 可用心脏的最大输出量来表示. 24平均动脉压:在一个

6、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25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血压,正常成人为412cmH2O. 2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指覆盖在肺泡膜内表面的具有降低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的物质.它是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其化学结构是二软脂酰卵磷脂. 27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量是指在一次最大吸气之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在第1、2、3秒未呼出的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年人第1、2、3秒的用力呼气量分别是83%.96%.99%.用力呼气量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通气速度. 28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在同样时间内,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

7、的比值,正常值为0. 84. 29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数.血氧容量是指l0Oml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的最大量;血氧含量是指lOO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02量. 30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为一特有的s形曲线,曲线上段平坦,下段陡峭,这是血红蛋白的特性造成的. 31P50: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02,正常为26.5mmHg.P50增大,表明Hb对02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P50减低,表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 32何尔登效应:何尔登效应是指02与血红蛋白结合可促使CO2释放. 33. 波尔

8、效应:pH或PCO2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34基本电节律:胃肠道的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还可以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这种电变化称慢波或基本电节律.产生机制可能与Na+-K+泵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35胃-肠激素:由胃肠黏膜层内的内分泌细胞所释放的激素,称胃一肠激素. 36胃的容受性舒张: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称胃的容受性舒张. 37分节运动:是指被食糜所诱发的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38食物的氧热价:

9、通常把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39呼吸商:指同一时间内,机体的C02产生量与耗02量的比值. 40非蛋白呼吸商:是指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CO2量和消耗的O2量的比值. 41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 42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等因素影响是的状态. 43肾小球率过滤: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4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

10、浆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19%.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45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等于-,由于肾小囊内的滤过液中蛋门质的浓度极低,其胶体渗透压可以忽略不计. 46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值为I60l80mgdl.血糖浓度超过此值时尿中将出现葡萄糖. 47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48渗透性利尿:当小管内溶质浓度增高,渗透压高,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的排出增加.利用此原理,临床上使用可被肾小球滤过而又不被肾小管重吸

11、收的物质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借以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49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是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都有其一定的感觉阈值,包括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 50暗适应: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其机制主要与视网膜中视杆细胞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51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称为视力或视敏度.正常人往光照良好的情况下,6米以外的物体

12、如果在视网膜上成像小于5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表明正常人的视敏度有一个限度.因此,正常人眼的视敏度以人所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为指标,这一指标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4-5m). 52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称微音器电位. 53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术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54突触后电位:递质释放后进人突触间隙,在间隙中经过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

13、透性的改变,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5IPSP:突触厚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6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57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蝗化学物质 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分子. 58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在

14、一个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传入冲动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其意义在于及时中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59特异投射系统:除嗅觉以外所有特定的感觉投射纤维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经换元再向大脑皮质特定的感觉区投射.这一系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在大脑皮质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

15、脑皮质发放传出. 非特异投射系统:各种感觉的传人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髓板内侧核群换元,再向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做弥散性投射,这一系统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在大脑皮质不产生特定感觉,不激发人脑皮质传出,但能提高大脑皮质兴奋,维持觉醒状态. 60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疼痛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6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屈肌收缩,称屈肌反射.这种反射可使动物避免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而对侧伸肌收缩,称为对侧伸肌反射.意义是维持姿势. 62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

16、动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63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问切断脑干,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肌紧张出现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 64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65第二信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效应器酶的作用下产生的起信使传递作用从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如cAMP 66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67神经分泌: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而

17、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68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二简答题. 1何谓内环境稳念?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包括两方面含义: 1.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不随外环境变动而变化; 2.这种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在于它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2简述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3种. 1.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

18、速度快、效应短暂、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效果精确. 2.体液调节:是指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而持久、但作川小够精确.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调节而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范围小、调节幅度小、不十分灵敏. 3.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1.“全或无”现象.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是“全或无”的,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度就打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 2.可传播性.动作电位产生后迅速向周围传播,使整个细胞的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19、; 3.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的传播其幅度和形状不会由于传导距离而改变. 4简述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短暂可逆的、扩布性的电变化.产生的机制是: 1.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及电位梯度内流,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进而使大量Na+通道开放,形成Na+通道的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3.钠泵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状态. 5比较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有何不同? 1.局部兴

20、奋是等级性的,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 2.局部兴奋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很小;而动作电位能沿着细胞膜进行不衰减性传导,可进行远距离传播;局部兴奋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因此,局部兴奋是可以叠加的,包括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而动作电位不能总和. 6简述兴奋-收缩耦联及其主要过程. 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基本过程包括: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续形成的T管膜传播,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钙通道;

21、2.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或内流的Ca2+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一ryanodine受体(RYR),使肌质网内的Ca2+向胞质内释放: 3.胞质内Ca2+浓度的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4.胞质内Ca2+浓度的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质中的Ca2+回收入肌质网,胞质中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7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8.简述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增大时,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就加大,兴奋性降低. 2.阈电位水平:

22、阈电位水平上移,则静息电位之问的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 3.引起O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分别引起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产生0期去极化的Na+通道和Ca2+通道都有静息、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Na+通道处于静息状态,虽然通道是关闭的,但可以被激活,膜的兴奋性正常.Na+通道被激活,引起Na+快速内流后,紧接着Na+通道很快失活而关闭,而且不能再次被激活.只有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时,Na+通道才复活.可见,Na+通道是否处于静息状态,是快反应心肌细胞在此时刻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9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1.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最大舒张电位的绝对值变小,或阈电位水平下移,都能使二

23、者之间的差距减小,因此自动去极化到达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缩短,自动兴奋的频率增高,自律性增高. 2.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除极速度快,到达阈电位水平所需时问就缩短,单位时间发生兴奋的次数增多,自律性就增高. 10何谓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以及它有哪通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问的血液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一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它的血流通路有: 1.迂网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然后汇集到微静脉的通路.因经过曲曲弯弯,血流缓慢,称为迂回通路.又因为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问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因此也称为营养

24、通路. 2.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的通路称为直捷通路.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其意义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3.动一静脉短路: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其管壁结构类似微动脉,血流迅速在人的皮肤中较多,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11试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一.前面两项是滤过的力量,后面两项是重吸收的力量.与有效滤过压有关的4个因素变化时,均可影响组织液的生成: 1.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

25、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 3.淋巴回流:由于一部分组织液经淋巴管回流人血液,因而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出现水肿; 4.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由于烧伤、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一部分血浆蛋白质滤出,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发生水肿. 12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有PC02、pH、2,3-DPG和温度.PC02、pH、2,3-DPG和温度,使曲线右移;PC02,pH,2,3-DPG 和温度,使曲线左移. 13何谓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电位?它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生理意义? 胃肠道的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还可以记录到一种缓慢

26、的、节律性去极化:称为慢波电位或基本电节律.产生机制可能与Na+-K+泵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当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可触发动作电位,并跟着出现肌肉收缩.因此,慢波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的控制波. 14何谓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它有何作用? 胃液中的黏液由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颈黏液细胞及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它与胃黏膜分泌的HC03-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 1.黏液有润滑食物作用,保护胃黏膜免受机械损伤;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中和H+,能有效地阻挡H+的逆向弥散,保护胃黏膜免受H+的侵蚀. 15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

27、程.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吸收以及它们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16简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 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溶质被重吸收而水未被重吸收,最终形成的尿液就是低渗的,此为尿液的稀释过程.而尿液的浓缩是小管液内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尿液渗透压升高的过程. 17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1.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都有其一定的感觉阈值,包括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 2.换能作用:感受器可以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

28、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编码功能:感受器在进行换能作用的同时,把刺激的质和量等属性转移到传入神经动作电位的序列中,然后传入到中枢的过程.机体对不同性质刺激的感受,主要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对刺激强度的编码主要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冲动频率的高低和参与反应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来完成的. 4.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并非疲劳,因为对某一强度的刺激产生适应之后,如果再增加该刺激的强度,又可引起传入冲动的增加.感受器的适应可发生在感觉信息转换的不同阶段. 18人眼视近物时经

29、过哪些调节? 人眼的调节即折光能力的改变,主要是靠改变晶状体的折光力来实现的. 1.晶状体的调节:晶状体富有弹性,形似凸透镜.受悬韧带牵张改变其曲率.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眼的折光能力变大,使近物的辐射光线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眼视近物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晶状体变凸的最大限度,与晶状体的弹性有关.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即近点来表示. 2.瞳孔的调节: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或瞳孔调节反射.意义是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增加清晰度. 3.双眼球会聚: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双眼球会聚,

30、又称辐辏反射.其意义在于双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双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不会产生复视. 19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产生的机制? EPSP形成的机制是: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大,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由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故发生正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IPSP形成的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致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产生也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通道或Ca2+通道的关闭有关. 2

31、0何谓脊休克?有何表现?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了什么? 在人或动物,当其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时,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主要表现为:在断而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消失;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潴留等.以后,脊髓反射活动可逐渐恢复.脊休克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脊休克的恢复说明脊髓存在并能完成这些脊反射. 2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有哪些? 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仅起信使作用,既不添加成分,也不提供能量. 2.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激素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 3.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使细胞内发

32、生一系列酶促放人作用.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有的激素对其他激素有允许作用. 22.下丘脑调节肽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包括: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黑激素释放因子、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其名称即代表了它的作用,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的主要作用时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 三问答题. 1 试述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1.单纯扩散及经

33、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脂溶性高而分子量小的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 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需要由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质的介导来完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被动转运. 1.经载体易化扩散:体内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2.经通道易化扩散:溶液中的Na+.K+、ca2+等带电离子,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扩散,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消耗能量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

34、膜转运,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离子泵具有水解ATP的能力,利用高能磷酸键贮存的能量完成离子的跨膜转运.例如,钠泵转运细胞内Na+和细胞外K+的过程. (2).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ATP分解释放的能量,而是依赖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势能贮备来实现的主动转运.例如,利用钠泵活动建立的细胞膜两侧Na+浓度势能进行Na+-H+交换、Na+-Ca2+交换及Na+-葡萄糖同向转运等. 3.出胞和入胞:出胞是指一些大分子物质、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团块由细胞排

35、出的过程.入胞是指细胞外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出胞和入胞过程都要消耗能量. 2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血小板生理特性: 1.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当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内膜下的胶原组织时,血小板就黏着于胶原组织上. 2.聚集: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聚集.黏附发生以后,血小板聚集也随即进行.血小板聚集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聚集时相发生迅速、可逆,聚集后可解聚,主要是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的外源性ADP所致.第二时相发生缓慢,聚集后不能再解聚,称为不可逆聚集,主要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的.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主

36、动将贮存的物质排出的过程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例如:释放5一羟色胺、ADP、血小板因子等,有利于止血过程. 4.收缩:血小板中存在着类似肌肉的收缩蛋白系统,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凝块回缩和血栓硬化,有助于止血过程加强. 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以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2.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参与生理性止血全过程:血管受损后,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上,识别损伤部位,并释放5一羟色胺、TXA2、儿茶酚胺及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使受损局部血流速度减慢甚至被阻断,限制出血;血小板活化释放ADP及TXA2,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性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

37、栓,以填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 2.参与凝血: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血小板可释放血小板磷脂,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参与FX和FII的激活;血小板表面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增加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加速凝血过程;血小板还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从而加速凝血过程;血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可使血凝块变得更为坚实,牢固封住血管破口. 3.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在纤维蛋白形成的早期,血小板释放PF6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发生.血小板释放5一羟色胺又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促使纤维蛋白降解. 4.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可以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

38、空隙,并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其进行修复. 3.临床输血的原则是什么?为何同型输血前还要进行交叉配皿? 输血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所以,最佳选择是同型血输血;在紧急情况下无同型血相输时,O型血可输血给A型、B型和AB型受血者;AB型受血者可接受O型、A型和B型血,但输血量要小,输血速度不宜太快,并注意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时,即停止输血. 输血前要进行交叉配血,因为ABO血型系统存在一些少见的业型,如:A1亚型、A2亚型,另外还有一些ABO系统以外的血型,如Rh血型,因此,即使在ABO系统中是同型,若其他血型系统不合,仍可造成意外的输血反应.所以,即使是同型输血,在输

39、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4.试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1.0期去极过程:是指心肌细胞去极化达阈电位,快钠通道激活并开放,Na+内流,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的去极化过程,直至钠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0期去极化的速度快,持续时间很短,形成动作电位升支陡峭.其原因是0期去极化的Na+内流和Na+通道激活以及失活关闭的速度极快.此为快反应细胞,快钠通道,快反应动作电位的特点. 2.复极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l期:是指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的快速复极期,0期和1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外向电流(Ito)的激活,It

40、o的主要离子成分是K+外流. 2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大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动作电位图形比较平坦,称为平台期.平台期的形成是由于该期间同时存在的外向电流和内向电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复极化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一90mV,即完成整个复极化过程.其形成的离子机制是:Ik的通透性增高,K+迅速外流,造成膜电位的快速复极,恢复至静息电位. 4期:4期膜电位虽然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Ca2+和流出细胞外的K+,造成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变化.因此,细胞膜上Na+-K+泵主动转运排出细胞内多余的Na+和Ca2+,摄回细胞外的K+,以恢复细

41、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正常浓度梯度,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5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之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 1.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55mV这一段时期内,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心肌细胞都不会产生反应,即兴奋性等于零,这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膜电位由-55mV复极到-60mV这一段时间内,如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可以使膜发生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不能爆发动作电位.这段时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由于从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段时间内,心肌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这段时期内钠通道完全失活,因此细胞不产生兴奋性反应.

42、 2.相对不应期:3期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自-60mV复极至-80mV的这段时期,若给大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则可以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原因是此期内膜电位仍小于静息电位,此时已有相当数量的Na+通道复活至静息状态,但仍未达静息电位时的水平,故心肌的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从膜内电位-80mV到-90mV这一段时期内,若给予心肌一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一个新的动作电位,表明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故称为超常期.在此期内兴奋性较高的原因是Na+通道也已经复活至接近静息状态,而膜电位的绝对值尚小于静息电位,即与阈电位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小,所需的刺激阈值小于正常值. 6试

43、述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及其生理意义. 1.心输出量和心指数: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左右两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心输出量和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为4.5-6.0Lmin,女性的心输出量比同体重男性的低约10%.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高达2535Lmin;麻醉时可降低2.5l/min. 心输出量并不与体重成正比,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中等身材的成年人体表面积为1.61.7m2,故心

44、指数为3.03.5L/ (minm2),是比较不同个体心脏功能时常用的评定指标.不同生理条件下心指数不同,1O岁左右少年的静息心指数最高,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2.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搏出量约70ml.心室在每次射血后并未将心室内的血液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即射血分数=搏出量(ml)/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ml)1OO%.正常情况下,搏出量始终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可维持在55%65%.但在心脏异常扩大,心室功能减

45、退的患者,射血分数明显下降. 3.心脏做功量:心室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可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用做功量来评价心脏泵血功能,其意义在于心脏收缩不仅仅是排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的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及较快的流速.在动脉压增高的情况下,心脏要射出与原先同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加强收缩,做更大的功,才能维持相同的每搏输出量.作为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脏做功量比单纯的心输出量更为全面. 7.心脏本身是通过何种方式控制心输出量的? 心输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机体通过对心率和搏出量的调节来改变心输出量. 1.搏出量的调节:搏出量的多少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心肌

46、收缩愈强,速度愈快,射出的血量就愈多. (1).Frank-Starling定律: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就愈大,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愈大,心肌细胞初长度增加,心室的收缩力量也愈强,搏出的血量也就愈多.静脉回心血量在心室舒张充盈期持续时间长和静脉回流速度快时相应增加. (2).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自身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如在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可使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增加;而乙酰胆碱可使心肌收缩能力下降等.原因在于外加因素影响着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活化

47、横桥数和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峰值也增高,故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致使搏出量减少.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势必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如果舒张期内静脉回心血量不变,则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必然增大,然后通过Frank-Starling定律即异长自身调节可使搏出量逐渐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来水平.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可使心输出量增多.但当心率超过某一临界水平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心舒期充盈的血液量明显减少,因此输出量也明显减少,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如果心率过慢,低于40次min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量早已接近最大限度,不能再继续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因此心输出量减少.可见,只有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8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故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的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