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教材简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冰取火教材简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用冰取火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用冰取火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探险队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心,运用知识和智慧,就会战胜困难。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 文章渗透了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用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
2、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你心中的疑问。(生快速阅读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他们要生火做饭,发现打火器不见了,最后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
3、冰取火的方法,把火给点燃了。 师:很好,你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简练。那么,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别聪明。我觉得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也很聪明。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非常聪明,充满智慧,可以这样说吗? 点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到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努力体现个性化阅读 二、 理解“怎样取火”部分 师: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运用智慧用冰取火的。找到有关段落了吗? 生:57自然段。 点评:直接切入主题,顺学而导,同时更有效的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重
4、难点 师:默读第57自然段,抓住能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一会儿把你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介绍给组内的小伙伴。(生默读、标画、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追问)你们组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生1:我们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我们画的是第6自然段的几个词,取、刮、摩挲,他先取来一块冰,用小刀刮,然后不断摩挲,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 生2:我们画了第7自然段的“举”、 “向”、“穿”、“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 生3:应该还加上一个“焦点”这个词,因为,他让光穿过冰透镜是想把光线聚集,这样就可以点燃火种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
5、没有用找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的?(生没有举手)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用了画图的方法,那么刚才这两个小组讲清楚了吗? 生:不太清楚,有点乱。 师:大家能否用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最后”试着说一说。我想这样就能条理清晰了。(全班练习。指名说) 点评:注重培养学生品味词语,从重点词语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努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师: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的?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上来一组,在实物投影上边指图边解释)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画的图有什么问题吗? 生:光线穿过冰透镜,应该把线条画得穿过冰透镜。 师:
6、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们的?(提示大家,别脱离开课文) 生:(读)“他举着冰透镜”我觉得,如果光线不穿过冰透镜就不可能形成焦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从课文中抓住了“焦点”这个词,他的图不应该把光线最后画成平的,应该是几条线连成一个点,才是焦点呢。 师:你们组知道问题了吗?自己来说说。 点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努力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这里蕴涵着丰富的光学方面的知识。老师也找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师提示:同学们看的时候注意关于焦点的问题。 点评:课件的恰当运用,动画的效果很直观地展现出阳光是如何穿过
7、冰透镜形成焦点的,能够及时验证学生自学的内容是否正确 师:大家在看屏幕时仿佛很轻松,大家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 生:面临死亡的威胁。 师:这真是一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这也是带给人希望的时刻。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生练读)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非常危急的感觉,我来读读。 生2:我觉得在读“一分钟,两分钟”时应该再紧张一点,因为他们等的时候肯定时间长,还特别特别饿,特别特别着急。 师:你从哪儿看出时间长的? 生:有一个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仅仅是等待的时间长吗? 生3: 时间一长,他们就可能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呀,就更着急了。 师:是呀,当时大家的心情太着急了,带着这种理解
8、再读读。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还应该读出兴奋的心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火着起来了,他们一定特别兴奋。我来读读。 师:这里的标点符号关注了吗?要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生再次练习) 点评: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生生互动,互读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通过朗读引出对标点符号的关注,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三、理解为什么用冰取火 师:大家的生命都系于一块冰的身上, 一分钟、两分钟火终于燃烧起来了!这团火对于大家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他们身处南极。你们了解南极吗?哪个同学来谈谈你对南极的了解? 生1:我知道南极特别冷,如果你倒一杯水,水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冻上了。 生2:我查资料上说
9、南极特别冷,温度在零下六十九度呢。 师:仅仅是冷吗?刚才同学都关注了自己查的资料,别忽视课文呀,能从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吗? 点评:学生此时很容易兴奋地说出很多自己查找的资料,从而忽视文本,教师此时再次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的阅读,让资料为文本服务 生3:我找到了第1段的第2句。(读原句) 生4:我抓住了“变化无常”这个词,也许刚刚天气还挺好的,一会儿就刮起风暴,他们还在进行科学考察。 师:气候非常恶劣,让我们通过屏幕,也来感受一下南极风暴的残酷吧。这是从南极带回来的真实的录像资料,在恶劣的气候下,探险队员还要工作,为了科学考察还要坚守在南极。 点评:此处课件的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很自然地融
10、入到课文情境,为下面火的重要性以及对排比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惊呆了,是呀,这样的环境没有火(生接。 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好好读读这句。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一个特点。 生:开头都是“没有火”。(师生合作读) 师: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一层比一层要严重,一层比一层情况更危急。这三个“没有火”,让我们感觉到火 (生接:太重要了) 师:再试试,读出这种感受。(指名读) 师:是呀,这种恶劣的环境,怎能没有火呢?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课文第7段,相信读后你一定
11、会对当时的紧张有更深的体会。 点评:理解火的重要性后再次回到火刚刚燃起来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四、体会最后的成功 师: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运用他的智慧,用冰点燃了生命之火,拯救了整个探险队!(师引读:这团红红的火学生接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你就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我就是记者,采访一下,你又是什么感受? 生1:我要向那个年轻队员说谢谢,是他救了我。 生2:我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活下来了,真是太激动了!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练读、指名读。是呀,这团红红的火齐读) 五、深入理解核心人物 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点燃了火种,真令人佩服!你敬佩
12、他吗?除了聪明以外,还敬佩他什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 生1:我佩服他的不放弃的精神。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我抓住“束手无策”这个词,说明当时他们都没有办法了,可是年轻的队员不放弃,还在想办法。 师:想象一下,当时他可能会怎么想? 生2:他可能想,现在大家都绝望了,我不相信,不会就这样让自己死在南极。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句。 师:他一次次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还用回答吗?这种句子就是反问句,反问句不用回答,但是更强烈地表达了他不放弃的心情。(生感情朗读后,指名读) 师:(再出示4、5段)自己读读这两段,对比一下
13、,别人都一筹莫展,而他面对惨白无力的太阳、茫茫的冰原陷入沉思,体会体会,还有什么新收获吗? 生:我觉得他没有跟别人一起陷于绝望,我抓住了“一筹莫展”这个词,就是没有一点儿办法,可他 还在想办法。 师:是呀,也就是刚才大家谈过的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生2:我觉得他头脑特别灵活,冰透镜就像放大镜,放大镜能让易燃的东西燃烧,他想到用冰做放大镜。 师:太阳呢? 生:当做光了。 师:他灵活运用知识使光能转化成了热能,点燃了这团生命之火。 点评:在充分理解了取火的重要性,取火的方法后,对于年轻探险队员意志品质的理解水到渠成,也更为自然和深刻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一筹莫展
14、的时刻,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生:是火! 师:仅仅是这些吗?(小组内交流) 生小结:是知识、智慧和不放弃的精神。 师:课前同学们产生的疑问都解决了吗?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冷静下来,想办法。 生: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 教学思考 执教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我对课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思考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 1 整体设计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可能是一致的,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的问题。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过程中,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需要理解的内容抽象出
15、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将如何处理也理清了步骤。 但是,在课堂上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牵着学生走,而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谈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到那个要点。上课开始,在简单回顾课文内容后,我设问:“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先了解学情,以便根据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学生的关注点很自然地都集中到了年轻队员的身上。因此,我将年轻队员怎样用冰取火提到前面处理,目的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再利用过渡语自然过渡到其他要点的理解,整个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这就需要
16、教师对于教材的重难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心里非常清楚。关键在于如何顺应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并把它引导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往往需要教师把每一个环节会出现的几种情况都考虑周全,如何去引导成了关键。因此,我在课文的衔接之处动了不少脑筋,设想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精心准备了过渡语,努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使课堂更有语文的味道。 2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在自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分别画出了能够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然
17、后再安排组内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互相碰撞,以便从别人身上汲取灵感,互相补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时,安排小组用自己组内喜欢的方式,可以抓词语谈理解,也可以画图来理解年轻探险队员的做法。这样做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画图法更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思维碰撞,畅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组内共同的成果。这种合作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学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 其次,文章有不少地方适合感情朗读,比如南极气候恶劣、队员陷于绝望等句子,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这时,学生带
18、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有关句子,其他学生就会互相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教师也要及时范读,让学生通过评价老师的朗读,而将句子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 3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情境,突破了难点 在学生理解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时,截用一段FLASH,将太阳光如何照射到冰透镜,又如何发生折射、聚焦,最后如何点燃,形成了动态的火的生成过程。这样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另外,在体会南极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播放了南极风暴的视频,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4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篇课文有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例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性时,
19、渗透了对排比句的认识。还有对反问句“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这句话的处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并没有给这些句式下定义,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句子的外在形式,体会句子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力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人们常说,讲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总有些感到遗憾的地方。 首先,对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把握和处理还不够到位。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往往蜻蜓点水。 例如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取火的方法时,学生一古脑地将所画的重点词说了出来,并没有真正把他的理解谈透彻,只是模仿课文的叙述简单说了说,这时我的指导有些偏弱。因此,导致后面用
20、画图法展示的过程中,有的小组的图画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其实,很有可能是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合作方法,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或者分工就耗费了不少时间,显得学习过程不够紧凑,效率不够高。还有,组际间的交流合作在状态和效率上有较大差别。有的小组四个人合作默契,小组长发挥很好的作用,效率较高。有的小组可能和学生性格有关,整体感觉还是比较沉闷,缺乏一种合作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从小组成员的配置、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细致的指导和训练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