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65083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多方因素的促成下,“娱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随着“娱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关于“泛娱乐化”的讨论愈加热烈,并且比较集中于大众传媒领域,其中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也是被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将从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对于社会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娱乐 泛娱乐化 电视节目 社会功能 一、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表征 近些年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娱乐性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占据了各个电视台栏目内容的很大比重;二是原本严肃性的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叙述方式、主持风格等各方

2、面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1 前者的典型代表如以“快乐中国”为口号的湖南卫视,索性定位以娱乐为主打,一边十分注重对“快乐大本营”等老牌综艺娱乐节目的投入和推广,一边又不断推出“天天向上”、“给力星期天”等新生娱乐节目,甚至达到了几乎每晚黄金时段都有一档娱乐节目的程度;“超女”“快男”更是掀起了国内电视选秀的狂潮,成为了近几年电视娱乐的重头戏。后者如“百家讲坛”引发的“讲坛热”,文学经典、传统文化或者其它专业领域的内容经由电视节目娱乐化地传达给观众;新闻类节目也在选材、编排和主持风格上愈显娱乐化,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重庆卫视的“天天630”等;另外,诸多的法制类、探秘类节目也以其扣人心弦的

3、故事化叙述显示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总之,从前电视节目的新闻、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分工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态势,而愈发倾向“泛娱乐化”。 二、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目前看来,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这样的倾向对社会有怎样的作用,对其受众群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将从正反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正向社会功能 1、帮助公众疏通情绪 “娱乐”原本就是电视的主要功能之一,只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电视同其它媒体一样,主要充当着宣传教化的工具,市场化以后,其娱乐的功能才迅速地显现出来。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对娱乐有着天然的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工作

4、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娱乐更是人们在压抑的现实中寻求解脱的一剂良药。2 近年来虽然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但是从整个社会阶层来看,电视仍然是受众面积最广的媒介。如果人们在度过劳累不堪的一天之后回到家中打开电视看到的仍然是一些冷冰冰的新闻信息或者枯燥的说教,那么,他们压抑的情绪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排解。相反,电视成为人们情绪释放的出口。比如,高中生承受着高考的重压,他们通过周六晚一个多小时的“快乐大本营”得到不错的调节放松,而这样的中学生绝不在少数。 人都有情感传播与心灵交流的需求,电视传媒很大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尤其是娱乐化倾向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极力地揣摩着公众的情感需求、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愿望

5、,对人们的情绪起到了表达、疏通的作用。 2、推进“精英文化” 普及 - 1 -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方式获取信息和娱乐,比如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人由电视转向网络。尤其是当今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没有时间看电视,电视节目也不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之中也许会有一部分定期收看自己尤其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但很少有人主要以此消遣娱乐。 有研究者对中国的社会阶层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是占据全国人口80%以上的工人、农民、服务人员;这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对需要一定专业素养才能接受的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望尘莫及,也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他们对于轻松易懂、娱乐性强的通俗艺术却很

6、喜爱,如果在发挥一般的娱乐功能的同时,电视节目还能把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高雅艺术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将会有助于公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反之,精英文化也会因为不再被束之高阁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当然,电视娱乐节目一般重在娱乐,注重收视率,并不是专业的学术研究,深度和专业性都比较欠缺。但是,也许这些节目能给予以文化层次较低的群体为主的受众不少常识性的补充。对此,笔者认为,专业的学者大可不必苛求其专业性,因为需要专业知识的人群有其寻求专业知识的渠道,自然不会依赖于如“百家讲坛”一类的电视节目。3 如果一些人从“天天向上”中获得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常识,如果一些人因“百家讲坛”而

7、得到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或者对某种经典产生了兴趣,即使他们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说这类电视节目对优秀文化的普及起到了作用。 3、赋予公众话语权 - 2 -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公众参与度的极大提高,从诸多电视节目采用的观众互动形式,到选秀节目掀起平民造星的浪潮,再到风生水起的电视相亲,电视已经从一种纯粹传播信息的媒介转变为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媒体平台。 广泛的参与使公众获得了很多的话语权。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有更多的权利决定自己是否参与其中,二是参与的公众对电视节目本身有更多的话语权。 以电视选秀为例,参与选秀的门槛非常低,几乎所有的电视选秀除了对年龄、性别等方面

8、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外,没有其它要求,这使得电视选秀成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大舞台;当李宇春、张靓颖从普普通通的在校学生蜕变成万人瞩目的明星,相信很多有着星梦的少男少女开始跃跃欲试。除了可以直接参与比赛,电视观众还参与选手成绩的评定,不论是短信投票还是大众评审,都能体现出节目制作方对专业权威的弱化,而使观众成为裁决者。虽然短信投票和大众评审的裁定办法受到了诸多质疑,但是排除可能存在的人为因素的话,这种方式的确是公正而民主的。4 可以说,电视节目中的公众参与成为了近年来草根文化兴盛的助推剂,使普通受众走进了长时间把握在精英阶层手中的公众领域。 负向社会功能 1、使人陷入盲目娱乐 不可否认的是,在泛娱乐

9、化的背景下,很多的庸俗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电视节目中滋生蔓延,一些格调低下的搞笑充斥着电视荧屏。在缺少高质量电视节目的情况下,观众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这些毫无营养的栏目,极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面的“乐子”中而并不能在这之后有任何地收获。或者说,很多时候,电视节目是在用生硬的搞笑赚取观众廉价的笑声,而不是用真正 - 3 - 的幽默来给观众带来快乐;观众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过瘾或者说”快感”,这些“快感”甚至是来自于一些“恶趣味”的刺激,而非真正的快乐。 很多观众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低质量的电视节目之后,觉得浪费了时间。浮于简单娱乐而无内涵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批判者认为“一味的简单娱乐会使电视节

10、目越来越没有品位和格调,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于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再错吧愚乐当娱乐,错把搞笑当文化。”5 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极端发展会给受众以误导,将人们置于一个“一切都可以拿来娱乐”的媒体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众独立思考和反思批判的能力。 2、 造成真相的迷失 前文已经提到,新闻和一些法制类节目等严肃性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重要表现。和纯粹的娱乐性节目相比,这类原本应该严肃真实的节目的娱乐化招致了更多的诟病。 新闻承载的重要使命是告知公众真相,而泛娱乐化的时代,大量的新闻从业者将选择的目光投向了奇闻轶事、名人八卦等,或者尽其所能

11、地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中挖掘娱乐元素,甚至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刻意“爆猛料”或进行新闻造假。 比如,重庆电视台在某档节目中报道过的“棒棒画家”就曾承认,报道中诸如他被女模特的男朋友追打的情节就是工作人员刻意安排、找群众演员配合拍摄的。 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成为失去价值的消遣之物,而且还极有可能形成对他人隐私的侵犯。而一些法制类的节目,本来是要伸张法律正义,却为了增加收视率过多地铺设悬念,甚至过分地撕开受害者的伤疤。 - 4 - 当新闻一味追求新闻内容的悬念性和娱乐性,公众将迷失在五颜六色的谎言之中分不清真相,辨不出是非。无界限的泛娱乐化会使电视媒体的舆论和监督功能大大降低。 3、模糊甚至错误

12、的价值导向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电视媒体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媒体,由于对收视率的过分追求,其价值导向容易变得模糊,甚至对社会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 以近期风靡全国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社会各界关于“非”的讨论非常激烈,批判之声四起,几乎都意在指责其错误的价值导向。“非”的男女嘉宾几乎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话题人物,“拜金女”、“富二代”是其中的典型角色,节目中屡屡爆出“雷人”片段,如“拜金女”的令人大跌眼镜的言论、“富二代”的刻意炫富,都挑战着传统的价值观,引发了社会诸多不满。抛开幕后造假、炒作不谈,仅是“宣扬拜金主义”这一条罪状,就足以让“非”千夫

13、所指。于是,迫于舆论和行政压力,“非”不得不作了调整。6 很多时候,电视节目为了增加收视率而只注重节目本身的吸引力而忽视了节目内容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泛娱乐化的浪潮冲刷着电视节目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并且,不管从电视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来看还是从受众心理需求来看,这个事实都将持续下去。所以,纵使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指责之声此起彼伏,也不能扭转这个必然的局面;同样的,纵使乐观主义者不断强调电视节目泛娱 - 5 - 乐化良性的一面,也无法掩盖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我们只能冷静地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以便帮助受众去粗取精,做出理性地选择,同时引导电视媒体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1快乐有度 过犹不及对当前“电视娱乐化”问题的再思考,欧阳宏生,闫伟,当代电 视 2娱乐化征候与动因浅谈中国影视文化的走向,刘丹凌,视听界,2004.1 3超越文化的娱乐追求成功的原因探析,张金华,声屏世界,201011下 4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解读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语境,陈功兰,青年记者,2010.1 中 5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危机与应对,张毅,传媒观察,2009.9下 6娱乐时代的文化乱象与价值本真“现象”解析,颜浩,当代大众文化批评,2010.6 - 6 - -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