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古文阅读.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7231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小古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短小古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短小古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短小古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短小古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小古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小古文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短小古文阅读 按:今年虎年。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里不乏写虎或写到虎的文字篇章。今辑录部分短小的、适宜学生阅读的选文,供学生课余研读欣赏,期能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增加点学习古文的乐趣。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 一天,孔子师徒路经泰山脚下,看见一位妇女坐在一座新坟旁边。哭得十分伤心。孔子手扶着车轼,听了一会儿,就让子路前去询问:“您哭得这样悲痛,一定有接二连三的伤心事吧?”那位

2、妇女哭诉道:“是啊:从前我的公爹丧身虎口,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伤害,如今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既然老虎经常伤人害命,为什么不离开这里,搬到别处去呢?”妇女回答:“这里没有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啊!”孔子听了,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苛政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驳象虎疑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驳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仲对曰:“此驳象也。驳食虎豹,故虎疑焉。” 有一次齐桓公骑马出游,来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见远处有一只老虎挡道。齐桓公正打算绕道前行时,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

3、一动也不敢动。于是,齐桓公一行得以从老虎身边飞驰而过,打猎满载而归。齐桓公回宫后,便问管仲:“今天我骑马外出,老虎见了我竟吓得不敢往前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骑的是一匹毛色驳杂的高头大马,迎着正在升起的太阳奔跑吧?”齐桓公赶紧点头:“正是这般情景。”管仲于是分析说:“这种马飞驰起来很像一种叫做驳的猛兽,而驳是专以虎豹为食的。那只老虎以为您骑的是驳,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这则寓言说明,老虎被像驳之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于是将自己给吓住了。聪明的人类则应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一步步地接近于客观的实际。 暴虎冯河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

4、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在一次讲学中对他的弟子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另一个弟子子路好胜心强,连忙问:“夫子,您若统帅三军,愿意谁和您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愿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后来人们就用“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从事。 冯妇搏虎 周宣王文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异类杂居,不相搏

5、噬也。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传之。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凡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逆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周宣王时负责饲养禽兽的官吏手下有个仆役梁鸯,能够饲养野禽野兽,在园庭中喂养它们,即使是猛虎饿狼、

6、大雕鱼鹰之类,没有不被训养得柔顺的。雌雄禽兽交配繁殖,生育的禽兽成群结队;不同类的禽兽混杂居住在一起,也不互相打架伤害。周宣王担心他的技术没有传人,便命令毛丘园向他学习。梁鸯对毛丘园说:“我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役,有什么技术告诉你?但怕大王说我对你隐瞒,姑且和你谈谈畜养老虎的方法。大概顺着它就高兴,逆着它就发怒,这是有血气的动物的本性。但高兴与愤怒难道是随便发泄的吗?都是违背它的习俗才触犯起来的。喂养老虎,不能用活的动物喂它,怕它因杀死活物时要发怒;不能用整个动物喂它,怕它因撕碎动物时要发怒。要知道它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饱了,摸透它为什么会发怒。虎与人不是一类,虎讨好喂养它的人,是因为喂养的人

7、顺着它的缘故;那么它伤害人,就是因为逆着它的缘故了。我哪里敢逆着它使它发怒呢?当然也不顺着它使它高兴。高兴以后必然是愤怒,愤怒以后常常是高兴,都不是适中的态度。现在我的心是既不违逆也不顺从,那么鸟兽对待我,就像对待它们的同类一样了。所以在我的园中游玩的禽兽,不思念高大的树林和空旷的水泽;在我的庭中睡觉的禽兽,不向往深山和幽谷,这是由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 梁鸯对养虎的一席话阐明了一个处事道理,即要顺应自然。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故市

8、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

9、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

10、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管庄刺虎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管庄子是远近闻名的勇敢的猎手,他常常一个人猎杀虎豹豺狼,无所畏惧。一次,管庄子来到一座山前,见有两只老虎在那里争吃人肉,正在拼命厮打着。它们时而举起前腿互相猛扑,时而互相咬住脖颈不放,两虎的咆哮声震撼着山林。管庄子举起锋利的猎叉,正要上前刺杀这两只老虎,与他同行的管与连忙拉住他,说:“老兄且慢!”管庄子说:“还等什么?现在两只老虎正在厮打,

11、我得乘它们不备刺杀它们。不然的话,这两只老虎一会儿平静下来,重新和好,我还对付得了吗?”管与说:“最好的时机还没到。你想,老虎是凶猛的野兽;人肉,是老虎最美的食物,它们为争夺这块食物正疯狂搏斗,不最后见一个高低,它们不会罢休。两虎真的动怒拼打,弱些的肯定会被咬死,而强些的那只虎也会被咬伤。等到它们死的死了,伤的伤了,你再行动,只需要轻而易举地将受伤的老虎刺死,这两只老虎就都属于你了。”管庄子恍然大悟。原来管与给管庄子出的是一个只需付出刺杀一只伤残老虎的代价,却能收到杀死两只老虎的主意。这真是一个好主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狐假虎威

12、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

13、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决蹯之兽 人有臵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轼之躯者,权也。 有个猎人,在深山里挖了一个陷阱,安放了一个捕兽工具,野兽的脚只要碰到它,它就会牢牢地把兽蹄钳住。有一次,一只倒霉的老虎出来觅食,一不小心踏上了这个捕兽工具,老虎怎么也挣不脱。老虎知道被猎人捉住就完了,怎么办?难道为了这几寸小小的足掌让

14、这长达七尺的身躯受难?不行,还是逃命要紧。老虎发起怒来,拼命地蹦跳腾跃,挣断了钳住的足掌,终于逃跑了。这就是权衡得失的结果。 子路杀虎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叶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中士杀人用舌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面是弃之,于是心服。 孔子率领诸多弟子周游列国,一天到了一座

15、山上,便让子路去取水。子路找到有水的地方,却碰到一只斑斓猛虎!子路毫不畏惧,挥动长剑,与虎搏斗,终于将虎杀死,然后割下虎尾,藏在怀中,又取了水,见到孔子便问:“上士杀虎如之何?”孔子答道:“上士杀虎持虎头。”子路又问:“中士杀虎如之何?”孔子答道:“中士杀虎持虎耳。”子路再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孔子答道:“下士杀虎捉虎尾。”士分数等,子路见自己在老师的眼中不但配不上“上士”,连“中士”也不如,只能算个“下士”,愤愤地想:“你明明知道水边有虎,却故意派我取水,是想让老虎咬死我呀!”于是取出虎尾扔掉,又悄悄地在怀里揣了一块石盘,准备砸死孔子。走到孔子面前时,子路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孔子答道:

16、“上士杀人用笔端。”子路又问:“中士杀人如之何?”孔子答道:“中士杀人用舌端。”子路再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孔子答道:“下士杀人怀石盘。”这一来子路傻了眼,原来自己此刻果然是个“下士”,于是扔掉石盘,对老师不但“口服”,而且“心服”。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中道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

17、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臵在山下。老虎见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

18、,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后来,大家就把这只驴子在黔地被老虎吃掉的这个故事演变成“黔驴之技”这句成语,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也说“黔驴技穷”。 械虎 襄梁间多鸷兽。州有采捕将,散设槛阱取之,以为职业。忽一日,报官曰:“昨夜槛发,请主帅移厨,命宾寮将校往临之。”至则虎在深阱之中,官寮宅院,民间妇女,皆设幄幕而看之。其猎人先造一大枷,仍具钉锁,四角系縆,施于阱中,即徐徐以土填之,鸷兽将欲出阱,即迤逦合其荷板,虎头才出,则蹙而钉之,四面以索,趁之而行,看者随而笑之。此物若不设机械,因而取之,则千夫之力,百夫之勇,曷以制之?势穷力竭而取之,则如牵羊拽犬,虽有纤牙利爪,焉能害人哉!

19、夫欲制强敌者,亦当如是乎! 襄梁之间有很多老虎。各个州都有采捕将领,四处设臵笼子陷阱抓老虎,成为一种职业。忽然有一天有人报告官府说:“昨天夜里笼子启动了,请主帅移驾去吃虎肉。”命令幕僚及手下武官前往现场。 到那时见老虎在很深的陷阱里。官员的家室,民间的妇女,都设了帷幔遮挡着观看老虎。那些猎人预先做了一个大的枷锁,都准备好了钉子和铁锁,四个角系了粗绳索施放在陷阱之中,便慢慢往坑中填土。老虎想要出陷阱,就慢慢合拢枷锁的两块板。老虎头刚出来,就马上把枷钉牢。四面用绳索拉着赶着它走,观看的人们都跟着它取笑它。 这家伙如果不用器械,围困并抓捕它,就算有千夫之力、百夫之勇,又怎么能制服它呢?威势没了力气耗

20、尽时抓它,就如同牵羊拽狗,虽然有尖牙利爪,又怎么能伤害人呢!想要制服强敌,也应该象这样做啊! 谈虎色变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从前一个曾被老虎咬伤的农夫深知老虎的厉害,一次他听说老虎在外地咬伤了人,周围的人听了十分吃惊,而他则惊慌失色。 解铃还须系铃人 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

21、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僧:“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泰钦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泰钦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泰钦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由此众人皆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 这件事之后泰钦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鸲鹆噪虎 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

22、,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一日,老虎从树林出来,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道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喜鹊噪虎是因为虎啸声风,危及

23、自身,虽嫉贤妒能倒也缘因利害,八哥噪虎是不问缘由随声附和。道听途说,人云迹云,此等应声虫在世上成事虽然不足,败事却绰绰有余。故而人应有主见,耳听之言终有不详。 象虎遇驳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飐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楚国有个遭受了狐狸祸患的人,想尽千方百计来

24、捕捉它,都没有能捕获。有人指教他说:老虎,是山中百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都吓得丧魂失魄,伏身等死。于是就让人装扮成假虎,用老虎皮蒙在他身上,从窗下出现,狐狸碰见了,惨叫一声就跌倒了。随后又有猪在他的田地里践踏,就用假虎降伏它。并让他的儿子用刀堵在街道上。田野的人一呼喊,猪就逃往森林,遇见假虎就又返身逃到街道上,在那里被捕获了。楚人很高兴,认为用假虎可以制服天下所有的野兽。因此有一天,田里有一只像马一样的怪兽,他就用假虎去追赶它。人们有的阻止他说:这是驳,真老虎尚且难以敌挡,你如果追赶它,必定被它击败。他不听。那像马一样的怪兽发出雷吼而向前冲去,怪兽抓住了他,张口就咬,此人就头裂而死。 假虎

25、虽貌似真虎,可以吓倒狐狸,但终究难逃厄运。寓言告诉我们,任何凶猛的假相也难以掩盖其虚弱的本质。虚假的事物虽然可以蒙蔽一时,但终究会露出马脚,而失去其貌借之恶。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盻,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蒙蒙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从苍筤山上流下的溪水,汇合

26、在一起流入江里,有个道士在山上筑房用来拜佛,十分恭谨。一天晚上,山洪暴发,漂走房屋顺溪流而下,人们骑着木头趴在屋顶,呼喊求救,一声接着一声。道士准备了一只大船,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大水中,督促会水的人拿着绳准备救人。人漂来了就马上扔木棍绳子拉他,救活了很多人。天大亮的时候,发现有一只身子淹没在波涛中而浮出头的野兽左顾右盼好像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一定要尽快搭救它。”船上的人们应声前去搭救,用木杆把它接上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的眼睛看不清东西,坐下舔舐它的毛;等到上岸,就瞪着眼对道士虎视眈眈,突然跳起来就抓住他,把他扑倒在地。船上的人们奔上前援救,道士才免死,但已身受

27、重伤了。郁离子说:“可悲啊!这也是道士的过失啊。明明知道它不是人,却偏要救它,这不就是道士真正的过失吗?虽然这样,孔子却还说:看他的这一过失,便可知道他的仁义了。道士是有仁爱之心的。” 出家人慈悲为怀。道士乐于救助苍生,善莫大焉,然而却善恶不分,救活困虎,以致险些丧生。有仁爱之心的人固然不错,但如果滥施仁义,同情恶人,势必好心没有好报。 蒙人叱虎 蒙人衣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谓虎为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有一个蒙地人披上狮子皮便走到墓穴地去,老虎看见了他就逃去,他认为老虎是害怕自己了。因到家而到自傲,胆子就更大了。第二天

28、,他又穿上狐皮衣到旷野地去,又一老虎相遇,老虎停下来斜视他,他恨老虎不逃跑,便呵叱它,反被老虎吃掉。邾娄子乘般在河中漂游,至河心失足落水,水涡又把它旋出来,得到一只葫芦而漂流上岸,他认为是上苍保佑了自己,归来以后,既不侍奉鲁国,又不侍奉齐国。后来鲁国讨伐并分占了他的国家。齐国也不去援救。君子说:“胆大妄为是灾祸的根源,保有功德才可以随老天的吉祥,吉祥不会轻易出现,只有圣人才配得到它,却还经常反省担忧,害怕他们能承受,何况敢于自己妄想吉祥如意呢?不是吉祥却自己认为吉祥,失去了自己的理智,怎么能免遭灾祸呢?” 胆大妄为肆无忌惮是一切灾祸的根源,那些自以为强大,便目空一切,自以为聪明的人,与蒙人何其

29、相似,引火烧身,必然自取灭亡。 虎逐麋 虎逐麋,麋奔而阚于崖,跃焉,虎亦跃而从之,俱坠而死。郁离子曰:“麋之妖于崖也,不得已也。前有崖而后有虎,进退死也。故退而得虎,则有死而无生之冀;进而跃焉,虽必坠,万一有无望之生,亦愈于坐而食于虎者也。若虎则进与退皆在我,无不得已也,而随以俱坠,何哉?麋虽死而与虎俱亡,使不跃于崖,则不能致虎之俱亡也。虽虎之冥亦麋之计得哉。呜呼,若虎可以为贪而暴者之永鉴矣!” 一只老虎追赶一只麋鹿,麋鹿逃到悬崖上向下俯视,仓皇之际便纵身跳了下去,老虎赶到也随它跳了下去,结果它们一起坠落而死。郁离子说:“麋鹿从悬崖跳下去,是不得已。因为前有悬崖而后有老虎追赶,向前是死,后退也

30、是死。所以,后退就会被老虎抓到,只有死而没有活的希望;向前跳去,虽然必定坠落,但还有绝处逢生的希望,也胜过坐等老虎吃掉好。像那老虎,进退全由自己决定,不是出于不得已,但却随麋鹿一块坠落,为什么呢?麋鹿虽然死了,但是同老虎一块死去的,假使不从悬崖跳下去,就不能与老虎一块丧亡。虽然说老虎愚昧,但也是因为麋鹿的计谋得逞。唉,那只老虎可以作为贪婪而残暴的人的永久借鉴了!” 老虎追赶麋鹿,两者同时坠于悬崖,麋鹿死于无奈,老虎死于贪婪。为食而死,不也可悲?那些贪婪、残暴的人,难道不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吗? 虎死撤备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宵则振铎以望,植棘

31、树墉、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毒已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损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逐糜来止其室之隈,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石,貙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北坡,有一只老虎常常蹲在那里窥视他的篱笆。若石领着他的家人昼夜警惕它,日出时,就震动钲器发出声响,日落后,就燃烧起火所放出光辉,深夜时,就敲着铎铃而观望,种荆棘植树丛做高墙,在山谷里挖地洞而守卫,到年底,老虎也没有什么收获。有一天,老虎突然死了,若石很高兴,自认为老虎死了,再没在危害自己的野兽了。于是放松了弩机,撤

32、除了那些防备,墙坏了也不修整,篱笆破了也不修理。不久,有一只貙追赶麋鹿来到他房屋里拐角处,听到那些牛、羊、猪的叫声就进去了,在那里饱吃起来。若石认识它是貙,呵斥它也不逃跑,用石块扔向它,貙像人一样站起来,就用爪子把他抓死了。君子说,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他遭到连累是应当的啊。 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就要时刻保持警惕。大事亦小,小事亦大,如果对各种小事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就有可能在小河沟里翻船。 火虎不分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

33、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

34、左,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由于言语不通,火虎不分,一字之差酿成房毁人亡的悲剧,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老虎捐子 荆人有走虎而捐其子者,以为虎已食之矣,弗求矣。人有见而告之曰:尔子在,盍速求之?弗信。采薪者以归,子之,他日遇而争之,其子弗识矣。 荆地有个人,因逃避老虎而舍弃了他

35、的儿子,认为老虎已经把他的儿子吃了,就不去寻找了。有人看见了他的儿子,就告诉他说:“你的儿子还在,为什么不快去找他?”那人不相信。有个砍柴的把他儿子带了回来,把那孩子当做自己的儿子。过了些日子,那个人遇见了儿子,就和砍柴的争了起来,结果他的儿子不认他了。 猱搔虎痒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野兽中有一种猱,体小而善爬树,爪子锐利。老虎头上痒,就让猱替它搔。不停地搔,搔出

36、洞来了,老虎却觉得特别惬意而不知有洞。猱就悄悄地汲取老虎的脑浆来吃,而且用剩余下来的虎脑浆献于老虎,说:“我难得获得这荤鲜,不敢自己吃,特地献给你吃。”老虎说:“这只猱真是待我忠心耿耿,如此爱我而忘记了自己的口腹。”老虎吃自己的脑浆也不知道。时间长了,虎脑快空了,发痛了,就去追踪猱,猱早就逃避到高树上去了。老虎翻腾蹦跳,大声吼叫而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 为虎作伥 相传虎啮人死,死者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为伥鬼。伥为虎前导,途遇暗机伏陷,则迁道往。人遇虎,衣带自解,皆伥所为。虎见人伥而后食之。 从前,在某

37、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腰带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