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77933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学论-第五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件.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第一节 地理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第二节 初中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 第三节 高中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第一节地理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一、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原则1、“课标本位”原则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教材的课标内容呈现、水平层次、表达方式等。不同教材的课标契合方式不同。如湘教版和鲁教版。,2、教材分析的系统性原则运用系统的观念与方法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年级课程、章节内容、智能要素、目标构成等。3、教材分析的教学性原则分析地理教材中具有教学逻辑或隐含的引发教学活动的形式、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或者说:教材性可视为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2、4、教材分析的开放性原则把教材的地理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生产与实践相联系。,二、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模式,1、地理教材分析的本体模式以教材为依据,梳理教材内容,阐释教材的学科逻辑,把握教材的架构,为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其工作步骤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概括教材内容的主体结构,简要说明教材的内容联系。运用方便,但易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2、地理教材分析的要素模式根据教材的构成要素分析教材。先按教学目标要素或表达形式要素分析教材的结构,再分析教材的教学内容的主体结构及其功能,简要说明教材要素与教学过程的联系。(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品德要素等。叙述式课文、图像式课文等),3、教材分析的

3、整体模式以课标为依据,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与教材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组成与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材的呈现方式等。基本步骤是:解读课标、分析教材内容在课程与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外部联系)、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节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分析,初中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材的整体分析以册为单位,从教材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教材的整体特征。,一、新课程理念的挑战,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新的课程观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观,(一)新的课程观,1、旧的的课程观:以

4、学科为中心 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2、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建构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北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跳出过分注重以学科体系架构的框框,跳出过分注重以传承知识为主的框框,从公民教育角度构建教材的宏观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教材的微观结构,体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二)新的

5、教材观,教材是什么?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的“手段”,1、新的教材观: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工具性 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 有助于引导教学有利于培养能力有益于实践活动 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活动!,2、新教材的调整要点(表达方式上的调整)旧教材: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 新教材: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旧教材: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 新教材:采取案例分析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

6、、鼓励 动手和体验探究价值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旧教材: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终结 新教材: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三)新的教学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地理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选择,如何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1.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突破

7、意图 强调探究式学习: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 强调从身边走向科学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2.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 发现教学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教学必须:(1)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2)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优顺序,(3)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原理的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个用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的形成为教材创新提供基石!,自主学习,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 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 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 会学,建立在意志

8、努力基础上的 坚持学,3.以自主学习为教材改革的突破口,教学内容编排的探究性,教学内容表达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选择的有用性,教材语言的通俗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三、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呈现方式,世界地理,总论,分论,地球和地图 陆地和海洋 天气与气候 居民与聚落 发展与合作,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 东南亚 印度 俄罗斯)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 欧洲西部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澳大利亞)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巴西)极地地区,中国地理,总论,分论,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认识省级行政区(北京 香港和澳门

9、台湾 新疆)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 西双版纳)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 长江沿江地带)走向世界的中国,1.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满足基本要求 把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逐一分解,并落实到教材的相应部分,以保证新教材对课程标准的验证性。,(2)突出学习方法 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过分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强调探究:基本的地理规律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 与理科课程不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的探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价值取向!,例1 七年级上册对气候类型内容的设计(地理规律),目标设定: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0、内容设计:,从与天气的对比和人们的感受中体会什么是气候,阅读气候类型图,了解世界气候是有差异的,找规律、析原因: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影响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不逐一讲述气候类型不要求记忆气候类型的名称某些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散到有关区域中讲述,例2 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内容设计(要素之间的联系),目标设定:了解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内容设计:,从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引入,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例3 八年级下册区域

11、的选择(区域特色),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精选区域:对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选择,不追求“量”,而要求“质”(特色)本着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选择区域:世界地理部分 1个大洲、5个地区、6个国家 中国地理部分 9个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区域知识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

12、体出现,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3)注重拓展空间 教材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余地。,例七年级下册对“亚洲”内容的设计,亚 洲,涉及到的其他大洲,世界第一大洲,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地形和河流(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北美洲的地形(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复杂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非洲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对比),2.表达教学内容的多种思路(1)基于问题的思路 整套教材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分量,使之成为教材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下图示),目(框题),活动式,章,节,叙述式,地理概念的

13、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图像,对问题目标的设定对问题探究的过程 梯度 广度,例教学内容分解示例,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叙述课文部分: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及原因 来料加工,制成品出口;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 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情有关,活动课文部分:设计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1)看图分析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2)为什么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岸地区(适应日本加工贸易经济)(3)对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评价,优越的位置叙述式课文:位置 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活动式课文:在比较中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比较(2)与蒙古、日本的海陆位置比较(

14、3)综合归纳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发展农业 对外交往 发展海洋事业,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叙述式课文: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活动式课文: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相关因素分析)()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北方与西北的界线)的主导因素()读月等温线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北方与南方的界线)的主导因素()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的界线)的主导因素,(2)基于案例的思路 范例式案例 全面分析(例亚洲)主题式案例 重点分析(一个或几个重点)(例区域示例),范例式案例 全面分析例亚洲目标:学习全

15、面分析一个区域的方法,并注重知识的迁移。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说明一个大洲存在的有关地理问题认识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 内容:第一节 自然环境 位置 面积 地形 河流 气候(自然要素)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人口 文化 经济(人文要素),主题式案例 重点分析(一个或几个重点)(例区域示例),(3)基于情境的思路 运用真实的情境和虚拟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情境在教材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 脱离情境的知识是死知识。知识必须在它发挥作用的情境中使用,才能使知识具有情境性,从而使之成为“活的知识”。知识的学习应该在一定的

16、生活化的、符合学生经验的、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设置情境的策略:(1)提出一个与学习新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兴趣。(2)提出一个包含所学课题的奇特现象。(3)设置问题情景后,引导学生猜想和论证。(4)摆出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辨析。,例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保护和改造的讨论(七年级上册)对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讨论(七年级下册)对水价上涨问题的讨论(八年级上册),例虚拟情境示例,虚拟西南某山村小镇发展交通,使经济得到发展(八年级上册),四、本套教材的主要特点特点1 强调地理思想,使教材有“魂”。,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优先目标

17、,基础目标,主导目标,装上“地理的头脑”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问题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特点2 注重问题探究,使教材有“理”。“活动式”课文的设计,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在“做”中学习,使学生改变对地理课死记硬背的印象,尝试探究的乐趣,体会地理的“理”之所在。,特点3 联系身边实际,使教材有“用”。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以小见大,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学科。,特点4尝试多种表达,使教材有“趣”。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教材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

18、,追求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教材不论是内在的内容设计,还是外在的版式设计,都力求增加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5,说明过程的组照或组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第三节 高中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 高中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高中地理课程的的模块: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地理一、地理二、地理三 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

19、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中地理教材的三次大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的新课程改革,作为对现代公民素养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而是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本节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

20、,对人教高中地理新教材作分析。,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 教材内容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内容标准的符合度分析。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整体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如下表:,必修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地理1(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地理2(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地理3(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2 教材内容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反映。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

21、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点阐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地理学按照其研究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为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高中地理教材必

22、修的三个“模块”,分别单独成册,反映这三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见图1),图一,3 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教材编写把落实“双基”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在教材编写的时候,首先按照高中课标的要求,提炼和梳理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才是便于迁移的。,例1 地理1中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

23、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2。,图2,例2 地理2中的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主要围绕城市及其发展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3。,图3,例3 地理3中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围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问题,以区域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干旱、荒漠化、热带雨林等为本章的核心概念,荒漠化过程等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4。,图4,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像上述例子所示的那样,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实际上,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

24、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4 教材内容对地理学实用价值的体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这是一门能够密切联系实际,可以学以致用的学科。,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公民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最终形成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为此,高中地理教材应很好地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地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地理学

25、对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贡献。,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首先要使教材的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富有时代感。表1以必修教材为例,说明教材部分内容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表1 教材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举例),续表1教材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举例),续表1教材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举例),从高中地理课程来说,地理学的实用价值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价值上。人教必修教材在每章后有一个“板块”,是本套教材的创新点。这个“板块”就是“问题研究”。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研究主题,选择的研究主题要求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的,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见表2),表

26、2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续表2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续表2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人教版必修教材三个模块共16个研究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畅想式问题。它们并非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例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一方面要求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体验到如何有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第三类,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南水北调怎么调”。分析这类问

27、题,让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这些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二、教材的思想文化内涵维度 高中地理教材要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在高中地理教材上就是应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综合地看待问题: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与人文现象联系起来;动态地观察世界:注重地方间的相互依赖,或区域尺度间(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互依赖性;多样的空间表述: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和数字的方法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从这些独特的视角出发,我们来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28、。,例4 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动态地分析问题),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的基点。教材设计了这样两个内容:第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并说明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综合地看待问题);第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内容如下。,活动: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

29、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2003年,我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3亿。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界限,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尤为突出的是淡水资源短缺。课文中虽然没有直接阐述我国的人口政策,但是通过思考和分析,会加深学生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理解,并且逐渐变为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例5 建立正确的资源观 高中课标关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内容,在本教材中是由地理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完成的。如何正确地认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建立正确的资源

30、观的基础,因而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见图5),图 5,例6 把握分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地理学家认为,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非常重要,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才可能科学地了解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和过程。地理学视角关注的时间尺度包括从地质历史时期到每时每刻;空间尺度包括从全球尺度到局部的地方性尺度。转换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能够更宏观或更微观地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及这些过程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本套教材特别关注分析问题的时空尺度,力求增强科学性。,地理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在介绍“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时,引入了时间尺度。教材用图表说明“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

31、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由此表明,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是相互依存的。,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介绍地域分异规律时,引入了空间尺度。“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

32、带给人们一种地理思想,即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三、教材的教学维度 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为此,高中地理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重视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1 重视动手实验。例如,地理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

33、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表 3 地理1中的小实验,2 突出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本套教材更加强化了案例的设计和运用。呈现在教材中的“案例”,大体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案例”随课文要求相对独立出现,主要目的是对课文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例 7 表4 地理2“城市与城市化”一章中的案例,第二,“案例”作为分析的素材出现,它是课文内容的延续。例如,地理3各章的内容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34、,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达令墨累河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在案例的呈现上,更加强调“分析”,具有“边叙边析”的特色。,例8 地理3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案例分析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源,并联系已知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图文资料略(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

35、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与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图略,(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进一步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图略)(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3 引导教学过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比较多地考虑教学过

36、程的需要,一方面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给教学提供“话题”“情境”,使教学“活”起来。必修课教科书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色。,(1)内容提要。每章篇章页用设问的形式导出内容提要,帮助学生掌握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2)“思考”或“读图思考”的设计。“思考”或“读图思考”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插在课文之间,又不隔断课文的逻辑关系。“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图后。“思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的进一步探究,注重开放性和拓展性,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等提供条件。(3)“案例”的设计。“案例”的选择注意典型性和说明性。,(4)“阅读”的安排

37、。“阅读”是对知识的必要扩展,体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5)“活动”的设计。“活动”在课文中适时安排,一般是就一个地理现象、事实或原理,引导学生探究。主要有资源分析、动手、辩论等活动形式。(6)“问题研究”的设计。“问题研究”安排在每章之后,就本章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并使学生通过探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教材在谋篇布局上,作了精心的详略安排,为教学提供了一条途径。例如,地理2主要是以案例分析为依托,讲述不同的人文地理原理。但是教材在处理案例陈述与原理分析的关系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一事一析”的格式,而是更多地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

38、设计。如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中有两个案例,一个是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另一个是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两者对照,写法不完全相同。季风水田农业分析得比较细致,而商品谷物农业则讲得比较概略,重点是让学生仿照对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自主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生产的特点。在这里,分析能力的迁移更显重要。,四、教材的特色 通过对上面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本套教材有以下特色。1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始终把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把综合的、动态的观察世界的地理思维方式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立足点。2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教材编写

39、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了地理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3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教材本着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努力使学习内容具有阶梯性、逻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教学过程变为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4注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教材编写有意识地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能力,以实现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公民必备的素质。为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有意识地强化联系的和综合的观点,加强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和内在联系。,5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教材的编写力图促进教学的改革,为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教材对有些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而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和内容设计,留给教学过程处理,使教师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以利于不同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