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79822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143 大小:39.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课件.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刘 东 升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报告提纲,1.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2.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方法3.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4.结论,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定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引发损失大小地灾调查:是指对地质灾害进行的一般性考察了解,其精度比较低,使用的技术方法比较简单,主要应用遥感和地面调查手段。地球医生:地灾排查(常规体检)地灾调查(门诊检查)地灾勘查(住院检查)地灾治理(手术治疗),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二、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调查目的:查明区内地质环境;查清区内地灾隐患

2、点分布情况、发育特征及威胁对象;判定致灾体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其等级;提出防治措施;提供防灾减灾依据。摸清地灾分布 划分灾损等级 提出处置方案 减小灾害损失(属专业技术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三、地质灾害调查的原则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兼顾发展;以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为重点,兼顾缓变型地质灾害。辖区内村庄、城镇、居民点或居民集中区辖区内工矿企业的生产或生活区辖区内公路、铁路、航道等交通干线辖区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辖区内旅游景区或景点辖区内在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和生活区,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四、地质灾害调查的对象(针对重庆)滑坡、危岩、泥石

3、流及不稳定斜坡,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五、地质灾害调查的内容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已发生的滑坡、危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含不稳定斜坡),主要调查地质灾害的复活性、危险性和潜在危害的威胁程度。,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六、地质灾害的调查方法调查工作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遥感调查、地面调查等。资料收集: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遥感调查:采用近期卫星图像片解译地质灾害点,对解译出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复核调查,调查其符合性及

4、危险性,并对其稳定性及危害程度作出评价。,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实地调查: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性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灾害点调查: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规模、变形活动特征,引发因素及形成机制,评价其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并圈定影响范围和危险区。,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调查原则上不使用钻探工作量。但如威胁对象为县城、集镇、矿山、重要基础设施或交通干线时,可根据治理需要投入适当的山地工程(槽探、浅井)、物探和少量钻探工作量。,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七、调查依据,八、调查分类

5、地灾调查:环境地质调查:描述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单点地灾调查:描述单点地灾的致灾特征(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塌陷、地裂纹)地灾评价:区域地灾危险性评价(危险性区划)单点地灾危险性评价(危险性指数),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环境调查,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调查定义:环境地质调查是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由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调查目的:研究、评价、预测地质条件演化及人类活动过程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论证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拟定相应的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一、地质灾害

6、调查的技术要求,技术路线: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技术路线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必须进行现场地质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线:沿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沟谷、陡斜坡等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河道,输水、电、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面:对调查区域采用网格控制调查,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工程活动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分析预测地质灾害致灾的可能性。,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

7、气候植被等。,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重庆局部地貌 重庆地质构造简图,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等。,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等。,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调查结果:评价区域或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标准,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二)滑坡灾害调查,滑坡分类: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形式分类,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分类:根据滑坡体的其他因素分类,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调查内

8、容:滑坡区基本特征:滑坡所处的位置、地貌、形态、坡度、高差,沟谷、河岸、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滑坡范围: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周边环境:地层及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因素:滑坡的发生与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全景照片,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手绘特征图,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典型剖面,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调查内容:滑坡体总体特征:平、剖面形态,长、宽、厚、面、体后壁特征: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

9、两侧特征:位置、性状前缘特征:位置、形态、临空面、剪出口微地貌特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及各种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深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岩(土)体结构特征:岩性组成、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体基本要素,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时程特征:滑坡发生时间,目前的影响特点(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蠕变、加速、剧烈、破坏、休止);滑动特征:包括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力学机制和目前的稳定状态;岩质滑坡特征: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裂隙面等,若这些结构

10、面的倾向与坡面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岩质顺层滑动面。土体滑坡特征: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土性差异界面;,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裂缝特征:滑坡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温度裂缝等的差异,避免误判;水文特征:调查滑地下水位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历史特征:析判断是新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成因调查:自然因素:包括滑坡发生发展与地震、降雨、侵蚀、地表水的水位变化及冲刷和淘蚀、

11、地下水水位和水量变化、卸荷等自然动力因素的关系。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人为堆填加载、采石、放炮、震动、随意排放废水、沟渠渗漏、水库蓄水和泄水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综合因素: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危害及防治调查:滑坡发生发展历史,破坏地面工程、环境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现状;分析与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坡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危害范围及危害程度。,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新、老滑坡的判别新滑坡是指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老滑坡是指全新世以来发生的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古滑坡是指全新世以前发生的滑动,现今整体稳

12、定的滑坡。古(老)滑坡识别标志,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古(老)滑坡识别标志(续),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稳定性的判别滑坡稳定性划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级滑坡稳定性判别表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灾害的实地调查对威胁城市、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滑坡灾害影响区的所有居民点必须进行现场滑坡实地调查。对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滑坡野外实地调查须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滑坡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方法。滑坡调查点均应实测滑坡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调查记录须按有关技术要求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滑坡灾害

13、主要要素。应查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和引发因素,评价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灾害的核查在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时,对遥感解译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对有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滑坡灾害点应进行100%核查,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对已有滑坡灾害资料的灾害点,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调查滑坡灾害的动态特征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核查已有滑坡点资料的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滑坡灾害的主要要素。对已采取防治措施整治的滑坡灾害点,核查其治理效果,确定是否消除灾害隐患。,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滑坡灾害的测绘对于威胁城市、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

14、性差和较差的滑坡,应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地形测绘滑坡区平面图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20001:1000之间。滑坡区剖面图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10001:500之间。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与测绘的地形图比例尺相同,除将滑坡主要要素标记在地形图上外,还应按有关要求做好详细记录(照片、录像和素描图)。,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崩塌灾害调查,崩塌的分类按下表的要求判断和划分崩塌的机理类型,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崩塌的调查:危岩体调查+崩塌堆积体调查调查内容:危岩体基本特征: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环境特征:危岩体及周边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体

15、结构类型(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节理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水文特征:危岩体及周边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工程特征: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发育时程特征: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危岩体形成时间,发生崩塌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灾情等。影响因素特征:危岩体影响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全景照片,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手绘特征图,一、

16、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岩稳定性分析:岩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岩威胁区范围: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可能引起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影响范围,调查内容:崩塌堆积体基本特征: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运移特征: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斜坡岩土体工程特征、起伏状况,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堆积特征: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

17、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水文特征: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稳定特征: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后期发生的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滑坡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岩(崩塌)稳定性的判别,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岩(崩塌)灾害的实地调查对威胁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崩塌灾害影响区的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崩塌实地调查。崩塌灾害的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调查方法。崩塌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线,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调查填卡记录须逐一填写,不得遗漏崩塌灾害要素。应调查崩塌及崩塌堆积体造成的灾

18、害损失,分析预测崩塌堆积体失稳的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灾害损失程度。,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岩(崩塌)灾害的核查在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时,对遥感解译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对有人员威胁的崩塌灾害点应进行100%核查,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对已有崩塌灾害资料的点,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核查崩塌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核查已有崩塌灾害点资料的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崩塌灾害的主要要素。对采取防治措施整治的崩塌灾害点,核查其治理效果,确定是否解除崩塌灾害隐患。,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岩(崩塌)灾害的测绘对于威胁城市、集

19、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和较差的崩塌,应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对于威胁城市、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和较差的崩塌灾害测绘的内容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和地质测绘两个方面。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采用1:2001:1000。测绘剖面图比例尺也应与平面图比例尺一致。对主要裂缝应专门进行更大比例尺测绘和绘制素描图。,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灾害调查,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分类:,泥石流分类表,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分类表(续),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沟谷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沟谷型泥石流的分区,

20、泥石流调查地质条件调查:主要是泥石流沟流域调查,查明流域形态特征和流域面积,确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范围;了解流域内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性状及分布情况;了解沟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程度等。确定泥石流的类型。,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特征调查内容包括:形成区特征:水源类型、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及规模。,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流通区特征: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

21、迹。,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堆积区特征: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爆发历史特征:包括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降水情况和爆发后的灾害情况。人类活动特征:调查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的诱发因素调查:水的动力类型:降雨型、溃决(水库、堰塞湖)型。降雨型主要收集当地暴雨强度和一次最大降雨量等。溃决型主要调查因水库、堰塞湖溃决而外泄的最

22、大流量。,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危害性调查:调查历次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历史、期次、规模,目前所处发育阶段。调查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淤埋、冲刷、撞击、堵塞或挤压河道等);初步圈定泥石流可能危害的地区,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的活动性评价:物源条件+地形条件+汇水条件,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灾害的实地调查对县城、集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泥石流灾害高发区的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泥石流调查。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应采用遥感调查与实地量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泥石

23、流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调查填卡记录须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泥石流灾害要素。应初步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动力条件和堆积条件,泥石流的引发因素,了解泥石流危害或成灾情况。,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灾害的核查在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时,对遥感解译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对有人员威胁的泥石流灾害点应进行100%核查,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对已有泥石流灾害资料的点,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核查泥石流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核查已有泥石流灾害点资料的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要素。对采取防治措施整治的泥石流灾害点,核查其治理

24、效果,确定是否消除泥石流灾害隐患。,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泥石流灾害的测绘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应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应包括全流域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全流域宜采用1:100001:50000比例尺物源区宜采用1:10001:5000比例尺流通及堆积区宜采用1:5001:2000比例尺流域平面图应详细反映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界,显示可能提供松散物源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性质、分布规律、位置、范围大小等。测绘的方法应采用实地测绘法,以沿沟追索的方法为主,实测沟谷剖面,并进行拍照。,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不稳定斜坡调查,一、地

25、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不稳定斜坡调查内容基本特征:斜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状况;环境特征:调查的范围应包括不稳定斜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斜坡顶外一定距离,斜坡两侧自然沟谷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结构特征: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调查斜坡有无变形迹象并找出引起斜坡变形的主导因素。,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判别划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和稳定性差三级,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不稳定斜坡的实地调查对城市、学校、村镇、矿

26、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大江大河和灾害高发区的居民点等须进行现场不稳定斜坡调查。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调查方法。不稳定斜坡实地调查应实测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调查记录须按有关技术要求逐一填写,不得遗漏不稳定斜坡要素。应基本查明不稳定斜坡形成的地质条件、不稳定斜坡体特征,了解不稳定斜坡危害或成灾情况。,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不稳定斜坡的核查对已有不稳定斜坡资料,并对人员有威胁的不稳定斜坡应进行100%核查,根据其调查卡片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调查不稳定斜坡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核查已有不稳定斜坡资料的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不稳定斜

27、坡的主要要素。对已采取防治措施整治的不稳定斜坡,核查其整治效果,确定不稳定斜坡是否还存在隐患。,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不稳定斜坡的测绘对于威胁城市、学校、集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河流等和灾害高发区的居民点且稳定性差和较差的不稳定斜坡,应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地形测绘斜坡区平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2001:1000之间。斜坡区剖面图测绘比例尺应与平面图比例尺一致。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与测绘的地形图比例尺相同。对于威胁城市、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和较差的斜坡均应实测其代表性的纵横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评价,一、地质灾害调

28、查的技术要求,评价的原则评价对象: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评价内容:易发性、危害性、危险性评价标准:易发性分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四级 危害性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级四级 危险性分为大、中和小三级 区域地灾评价: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威胁对象的重要性,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评价的技术要求地灾的易发性(稳定性)由灾害所处环境地质条件决定地灾害危害性由灾害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失来确定单体单体地质灾害危险性=稳定性+危害性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易发性+危害性一级评价区:详细调查区内分布的地灾,查明其所处环境地质条件、构成要素、规模、类型、引发因素、以及威胁人员伤亡和建筑设施安全情况,

29、然后进行全面评估。二级评价区: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并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如果区内有重大地质灾害,应参照一级评价区要求进行评价。三级评价区:初步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及危害,对潜在地质灾害进行定性分析评估。,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区域性地灾评价:要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进行分区,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单体地质灾害评价单体地质灾害评价:危险性=稳定性(活动性)+危害性稳定性:致灾体发生失稳(产生活动)的可能性来表征危害性:受灾体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表征单体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三个等级。,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W

30、=PiFi+Jj 式中:W危险性系数 Pi环境地质变量的权重 Fi环境地质变量得分 Jj危害性指数 n 环境地质变量数 当 W 15,地质灾害危险大 当 8 W 15,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当 W 8,地质灾害危险小,ni=1,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险性评价计算公式,控制滑坡(不稳定斜坡)因素权重及取值标准,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稳定性评价依据,控制崩塌(危岩)因素权重及取值标准,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稳定性评价依据,控制泥石流因素权重及取值标准,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稳定性评价依据,工程造价及土地、林木价值参考,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害性评价依据,社会经济损失和

31、资源环境损失指标取值标准,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害性评价依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价分级标准,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危害性评价依据,区域地质灾害评估区域地灾危险性=区域地灾易发性+区域地灾危害性区域单元滑坡(崩塌)易发性指数 区域单元泥石流易发性指数 区域单元危害性(损失)指数 区域单元危险性指数,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二、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方法,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所产生的不利后果。风险包含两个要素,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概率)和发生后带来的损失大小。危险不能代表风险,只能代表风险的一个方面,即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不

32、确定事件的发生使用风险评价是国际上的统一标准和发展趋势。,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 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事件是典型的不确定事件,使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灾害进行评估十分必要,也比较科学。R=PfCR 地灾风险;Pf 地灾发生的概率C 灾害导致的损失,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当我们处理地灾问题时,致灾体本身的稳定性(活动性)和其导致的损失后果要同时考虑。所以,建立地灾风险评估系统,对地质灾害灾害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处理方法,才能使地灾问题真正得到正确的评价和科学的解决。,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地质灾害

33、风险等级识别包含两方面(以滑坡灾害为例)1.滑坡稳定性评判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技术规范 Y=0.618D+0.382R 其中,Y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 D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 R 降水量指数 D和R都能从规范表格中获取,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Y值的滑坡稳定性评判 如果 Y 0.80 不稳定(容易滑动)如果 Y0.800.60 欠稳定(可能滑动)如果 Y 0.60 定 稳(不容易滑动),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2.滑坡灾害引起的损失评估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技术规范,损失等级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威胁人数 经济损失 损失等级(万元)超过300 超过1000 重大 5

34、0到300 100到1000 中等 低于50 少于100 较小。,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滑坡风险等级,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建模,参数输入,极限状态方程,可靠度指标,结果输出,FOSM 方法,JC 方法,RS 方法,岩土参数,岩土材料强度参数,岩土力学理论,Monte-Carlo 方法,有限元方法,滑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流程图,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滑坡灾害损失分类,总体损失,经济损失,人员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资产损失,资源损失,生活标准,生产管理,运输,生命线工程,耕地资源,伤亡人数,劳动力损失,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总而言之,任何滑坡灾害应该看作是随机事

35、件。滑坡中,包括滑体在内的所有危险单元都应被纳入整体研究系统。随机事件的风险等级可以用风险评估方法来评定。潜在滑坡的风险评估有3个步骤 滑坡的危险性(滑坡稳定性)(岩土力学和可靠度理论)滑坡引起的损失(经济评价理论)滑坡风险指标或滑坡风险等级(风险评估理论),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因素是指那些影响滑坡滑动可能性以及导致损失的潜在原因。不同的风险因素对风险事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风险因素的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有了风险识别的结果,才能找出影响滑坡风险的确定因素并进行滑坡的风险评估。,滑坡风险影响因素,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滑坡的风险因素来自以下3个方面 一、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 1

36、.内部因素(1)滑体的几何特性(2)滑体的地质结构特性(3)岩土体的力学强度特性(4)滑体的地下水位 2.外部因素(1)雨量影响(2)人为工程活动影响(3)地震影响,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二、影响滑坡损失因素(1)滑坡灾害中涉险人数(2)滑坡灾害中财产损失(3)社会影响(国内或国外影响)三、承灾体的易损性大小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受灾人员的年龄、体质和防灾意识等。,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滑坡风险评估系统,参数输入,稳定系数,失效(滑坡)概率,易损性分析,经济参数,损失评估,Monte-Carlo 模拟,稳定性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指数输出,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二、地质灾害的风险

37、评估方法,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滑坡风险计算流程等级表,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滑坡风险等级表,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软件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滑坡灾害风险智能评估程序,以便于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使用。该程序所得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管控滑坡风险的重要参考。,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应对不同的滑坡风险水平,以下4种处置方法可供选择:风险接受.该区域风险处于可接受等级,无需特殊处理,可作必要的观测和监控以防风险等级提高。风险降低.该区域风险高于可接受范围,需要进行适当措施降低风险值。风险转移:以适当的方式将风险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38、这里主要指财经领域广泛用于风险处置的保险业务。风险规避:将风险从源头切断并整体移除,在重庆常用的风险回避方法就是搬迁避让。,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除了以上的风险应对策略,下面的一些具体方法也可以用来规避和降低滑坡的灾害风险。(1)监测和早期预警(2)工程措施(3)搬迁避让(4)灾后救援(5)教育培训,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在重庆,地质灾害无所不在,已经成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并与地质灾害风险和谐相处,人们必须清楚地知道地质灾害风险的含义以及如何去评价地质灾害的风险水平,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野外去识

39、别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传授和传播也是专业地质队员的职责。,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一)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坡顶井枯堰塘干,坡下可能要垮山;坡脚浑水天天有,坡体可能要滑走。,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临空坡面有臌胀,滑坡隐患特征详;周边居民要小心,一旦成灾破坏强。,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坡上出现醉汉林,坡体已经有变形;雨前雨后勤查看,变形加剧要报警。,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屋后坡上滚石土,赶紧上坡看清楚;如有地裂树木歪,此处可能有地灾。,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屋周田土有裂缝,表明此处有土动;前后左右查清楚,请来专家辨轻重。,三、地

40、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上游出现堰塞湖,下游村民要清楚;快请专家来处置,免得溃坝受灾苦。,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天热久旱表土松,土水蒸发开裂缝;如在陡坎斜坡地,土遇暴雨要滑动。,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汛期多雨河水涨,两岸土体水泡胀;流水掏空岸坡脚,岸塌房毁人遭殃。,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沟谷村民要小心,谷底溪水要辨清;清水突然便浊流,当心会有泥石流。,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鸡飞狗叫猪拱圈,恐有灾情要出现;房前屋后查一遍,早知隐患早安全。,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二)地灾风险的对策措施,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面对滑坡灾害的风险,主要对策是:学习知识辨灾情,练好技

41、能会逃生;应急处置巧安排,依托专家来咨询;群测群防找隐患,工程措施治断根;若遇重大风险点,搬迁避让求生存。,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普及地灾常识,普及常识是根本,防灾避灾靠基层常宣常讲常指导,入脑入心入众人,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学会正确疏散,崩塌滑坡如出现,不跑上下跑两边;不贪财物不念家,逃离险情保安全。,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学会正确疏散,泥石流灾危害大,冲淤伤人又毁家;得知灾情快撤离,两侧高处是最佳。,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应急处置方案,避灾撤离有预案,组织机构是关键;统一指挥听安排,有条有序才不乱。,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应急处置方案,灾点标识要清醒,行人车

42、辆不靠近;评估治理快落实,不除隐患不放行。,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专业技术咨询,地灾有时也复杂,各种因素影响它;遇到险情不用怕,随时随地找专家。,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勤查勤访隐患,日常排查靠大家,大小隐患不落下;群测群防效果好,平平安安度年华。,三、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四、结 论,四、结 论,1.地质灾害调查是地灾防治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工作,对地灾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具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严格的技术要求,地灾调查必须紧紧围绕调查原则,严格遵循调查程序,全面落实调查内容,切实保证调查质量,为地灾防治提供客观、科学、有效的调查成果报告。,四、结 论,2.地质灾害调查分

43、为地质环境调查(区域)和单体地灾调查(崩、滑、流、斜、塌、裂),地质调查是基础,灾害评价是关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中必须包含对灾害的评价,评价结果必须同时考虑到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稳定性)和灾害导致的危害性两个方面。,四、结 论,3.使用风险概念对地质灾害进行描述和评估是一种较为客观和科学的方式,也是当今国际国内的一种发展趋势。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可分为定性、半定性和定量三种评估方式,评估结果的处置也可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分别采用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规避四种选择。,四、结 论,4.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治理和搬迁避让为辅”。预防的关键在于基层,要依靠群众,群专结合,切实做好群测群防。因此,地灾科普知识的传授和传播十分重要,这也是专业地质工作者,尤其是驻守地质队员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义务和责任。,四、结 论,地灾防治,任重道远;治理在后,预防为先;群测群防,有备无患;群专同心,国泰民安。,四、结 论,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