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大连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当前大连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关于当前大连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学校名称: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年 级: 专 业: 学 号: 调 查 者: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年4月8日 当前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3年4月13日调查地点:长兴岛调查对象:应届、往届大学毕业生 调查内容:大学生的就业率调 查 者:随着近几年各大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一直出现的“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这一怪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去调查其主要原因。一、 调查对象情况介绍:调查对象:应届毕业生10人、往届毕业生20人。应届毕业生: 4
2、人只是看看,并不急于上班,5人已经上班,1人正在创业。往届毕业生: 5人从毕业以来一直没有找到工作,8人平均每年换一个工作,7人从毕业在某企业一直工作到现在,由于待遇不理想而要换工作。二、 问题分析:1. 个人问题: 专业不对口。长兴岛地区的企业大部分都是船舶配套产业,主要需要焊接、机械等专业。所以很多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没有工作经验。现在的所有用工单位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大多一点工作经验也没用,只有少部分有一些实习经验。 工资待遇差。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要求的工资3000-5000元,而实际情况却是1000-2500元,90%的应届毕业生对工资不满意,
3、认为上了4年的大学不应该只有这一点工资。 交通不便。 现在长兴岛的用工单位只有几家大的用工企业有班车,而大多数的用工单位还没用配备班车。公共交通工具没用能直达大多数用工单位所在的工业产业园。 工作环境。 长兴岛的用工单位受企业性质的限制,大多数的职位都需要在车间直接操作,而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则希望在办公室上班。2. 家庭原因:. 不差钱,不舍得: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父母都有工作不差孩子工作的那点工资,也不舍得自己捧在手里的宝贝去做些他们认为辛苦的工作。. 一手操办: 现在的父母会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给孩子找工作,或者是父母去跑那些招聘会。三、 对现状的反思:大学毕业生涉世之初,做第一份工作
4、时,应该反思以下几个观念。1、 “专业第一”。以为就业了,只能是干自己所学的专业才有前途(当然,也不能刻意排斥自己的专业)。其实不然,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一辈子的成就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大学毕业生,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学习效率高,在企业里需要什么就学什么,需要干什么就干得像个样子,当多面手,成功的机会才会多。现在,企业里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是懂专业会管理的领军人物。你踏入社会,接受现实考验的并不是你所学的专业,而是你这个立体的全面的人。我们没有必要死死抱着自己在大学里四年所学的专业不放,让四年决定我们一辈子的命运。不要有只能干专业,只会干专业的思想;应该多几种可能性想想:人的一辈子,丰富多
5、彩,多长的一段时光啊。2、 “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事”。大学毕业生,都很聪明,都会算账,以为这样最公平,也不吃亏,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此观念其实大缪,好多聪明人都耽误在会算账上起码五成的人吃了此观念的亏。农民都知道,先有耕耘,后有收获。天底下,没有哪件事能立马兑现的,都是付出在前,享受在后。人生是个体验的过程,不是一个思索的过程,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涉世之初,要争取一切动手的机会,争取独当一面的机会,大胆去闯,大胆地干;其实,一切都是为自己干的在实践中长才干,学本领,积累经验是年轻人的第一要务!只要有本领,还愁拿不到高薪?年轻人涉世之初,人生的经验不多是每个人都心
6、知肚明的。这是事实,既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老板给你低工资,是做好了原谅你犯错误的准备,他已经有为你的进步和学习付成本的心理这为你的进步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如果老板给了你高工资,你犯错误试试?他不马上炒了你才怪!3、 “愤世嫉俗”和“孤芳自赏”。一踏入社会,处处看不惯;以为别人都庸俗,都低级,都虚伪,自己最正直,最高尚,最光明磊落。脾气大的不得了,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瞧不起任何人,就自己最不得了。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都是小家子气。有此毛病的人难有出息。做人要有亲和力,有包容心,才能赢得朋友,赢得尊敬。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关系,与各方面人的关系相处好了,生活就好了。4、 “人云亦云”和“
7、我行我素”。年轻人走向社会,决不能随波逐流,自甘沉沦;也不能冥顽不灵,不知权变。每一个人都要部分适应环境,部分不适应。适应环境是为了生存,不适应则为了提高自身和改善环境。要善于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记住,地球不自转不会有明天;我们不变也不会有明天。当今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做人的道德底线不能变,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能变。不管何时何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长避短,绝错不了。5、 “单打独拼”和“通吃天下”。在学校,可以靠“单打独拼”搞好学习,在企业则行不通。工作中,要学会团结合作,携手共进;要有舍小我求大我的意识;与人共事,协作精神强。取得成绩,一定要与人分享,归功于所有的参与者,归功于团队和领
8、导。有意识关注团队的动态,在乎他人的感受,做事方,为人圆,与人和睦相处,友善为邻。见人有事,主动帮一把,扶一下,补台不拆台,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一员。这种人一定能早日成才,成功。涉世之初,切忌锋芒毕露,四面树敌。6、 “一步登天”和“难耐寂寞”。古人云,登高必自卑。没有谁会在企业里一步登天,所有的大人物都是从小事做起的胡雪岩、王永庆、李嘉诚、松下幸之助等大企业家都是从学徒做起的。大学生一踏入企业就恃才傲物,幻想一步登天,只能说明自己幼稚,不谙世事。没有哪项本事能在轻轻松松中掌握,没有哪件事能随随便便成功。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凡没有定力的人,就耐不住寂寞,也难修炼出真才实干,有机会也做不成大事。
9、刚出道,要把自己看低,心量大,欲望小,从小事做起,练日积月累的功夫,看长远,赌明天。年轻人,有时间优势,输得起,没有必要急功近利。要有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修炼自己。7、 “老实人吃亏”、“厚道人受气”和“正人君子遭殃”。千万别信世俗之言,把自己变得油滑虚伪。让自己老实一点,实在一点,厚重一点,正派一点,宽宏一点,谦恭一点,对人生大有补益!举头三尺有神灵,苍天有眼,好人一生平安!2、 8、分清楚什么是“自己必须走的路”,什么是“自己喜欢走的路”?参加工作,要搞清楚,什么是自己喜欢做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做的。先做必须做的,后做喜欢做的;先走必须走的路,再走喜欢走的路。打个比方:有些人喜欢逛商场,在琳
10、琅满目的商场里徜徉是她喜欢走的路,那么,由自己的家到商场大门则是她必须走的路,你越不过去的。无论如何,先要养活自己,生存下去,再来考虑自己的宏伟理想和远大抱负。四、对策及建议1、加强促进就业公平的立法工作,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把维护就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保障体系。(1)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现行法律对单位招聘人员作出明确具体的约束,一般单位都具有自主用人的权力,为用人腐败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11、制定公平就业法推进阳光招录制度,真正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加快用工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增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信息的透明度、招录过程和招录结果的公平性,让更多具有新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各个行业和部门中来,尤其是原先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和准入门槛较高的部门,更应该有更多的新型人才充实进来,推动这些行业部门快速发展。(2)贯彻执行就业与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都存在歧视女性职员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要么在求职条件上对女性职员进行限制,要么对女员工的数量和岗位进行种种限制。其次,员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许多公司不是无故延长工时,增大工作量,就是动辄以莫须有的缘由解
12、雇员工。为此,要建立健全劳动用人合同的相关法律,并切实履行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确实保障。(3)提高用人单位的透明度 。用人单位要主动向高校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增进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的人才。 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2、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1)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特别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
13、,经济繁荣是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扩展就业渠道,从而带动就业的增加,并统筹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借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政策,全面发展地区经济,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目前而言,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比重仅为 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60。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3
14、)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民营企业面临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的巨大障碍。譬如,现在的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石油等10多个传统垄断行业基本上将民营企业挡在门外。据估计,如果放开这些垄断行业,至少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仅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就可以逐步新增1000万个以上的知识型劳动岗位,容纳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管理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增量,因此,首先应该完善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市场准入、政府、行业监管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多的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在贷款、立项、税收等方面,比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同等的扶持,着力改善私
15、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4)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看,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
16、议不流于口号。比如,从今年起,教育部将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和“农村教师岗位国家支持计划”的试点;北京市10家政府部门联合做出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高校毕业生目标的实施方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毕业生的工资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分担,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第二年2500元,第三年3000元,每年将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对他们可直接确定行政级别或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特别优秀的,可列入乡镇两套班子后备干部名单,重点培养。在这些措施中,国家和地方政府表现出更高的通过战略经营市场的意识,依据市场,做出顺应市场的政策导向,通
17、过政府的支持性介入,设置就业岗位,依靠制度和机制保障,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3、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层次配置。一个高等教育成功的国家总是在其经济发展初期之时便构建完成了与他们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至今还是“没头”的教育。现在各省建成的“技术学院”不但没有努力把职业教育办好相反的是他们在努力的“去职业化”。有的职业院校的领导的奋斗目标便是把他们的职业两字去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没有了继续深造的去处,我国的职业高等教育也应该有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等的学位序列,只
18、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职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快速发展。从国家的角度看,人才培养结构是国家对于各级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梯度关系。国家应调研国外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衔接方式,理清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梯级关系,扭转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不正常现象,不要使考研成为第二次高考,把广大年轻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本科毕业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人才高消费情况严重,现在就连硕士生都走上了一般的应用性岗位,高校毕业生成了“普通劳动者”,这样的弊端是:升学导向,盲目考研;延缓就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高学历运动,导致人才浪费。因此,加强、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使职业高中、职
19、业大学、本科、硕士、博士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同时,设计多种出口和流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流动。(2)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变化即时性的矛盾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失灵,必须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早期预测和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政府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专业整体预测和设置规划,对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专业审批问题,建立起有效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和规范的专业审批制度,加强专业设置审批管理,依据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政府也要鼓励学校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加强对新专业的引导。(3)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调整高等教育学科、
20、专业结构。首先,各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该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此作为学校创办和培养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其次,国家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由国家帮助适度创办新的满足当地急需的专业。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则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要逐步把高校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育内容之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强化用人单位主动提供需求信息的意识,是就业指导成为科学化
21、、系统化的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此,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与社会的密切广泛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为在校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场所,有助于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人才需求向高校提出培养要求,高校也可安排学生定期到对口用人单位实习,把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单位实习统一到培养过程之中。同时,可建立高校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双向选择。(4)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高校
22、可以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规划等相关讲座,为高校毕业生输送相关的技巧与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相关的课程讲座中,为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就业观念。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在国外的高校中又叫“升级指导”、“生涯指导”、“人生定向指导”,已有百余年历史 ,但在我国高校却是新事物。以前,由于高校长期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人们对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地位还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也不太注意就业指导。这种“后遗症”到今天仍然十分严重。好在已有一些学校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以武汉某专科学校为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该校帮助学生全程设计就业活动,不断创新就业模式,拓展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
23、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就业路。学校连续4年就业率高95%以上。2005年,学校为1205名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200 多个。这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学习。(5)广开就业渠道。学校应该组织尽可能多的用人单位,特别是符合本校专业设置的用人单位到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渠道,及时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反馈给毕业生。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求职信息网络,及时把岗位需求信息和学生信息发布出去,供供需双方进行参考和选择。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型的社会招聘会,或者通过与用人地区搞联合招聘会,广开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就业服务。4、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家长和社
24、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各级政府和宣传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正确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使高校毕业生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换的,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1)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家长不要一味包办代替托关系让孩子坐享其成。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要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
25、、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2)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要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
26、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宣传媒体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典型经验,以典型示范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信心。(3)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信念。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就会有工作。未来的工作模式是“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所以高校毕业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校时就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义。(4)要树立到基层、农村和艰苦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大城市、行政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高校毕业生和家长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认清在扩招后的今天,如何将自己在社会中合理定位,杜绝过高期望值的想法,摒弃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要认识到就业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要把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要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择业动机和倾向,树立目标远大、动机高尚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