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692452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者按: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能型工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经市政府同意,市教育局于2009年11月组织16名职业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赴德国进行了培训,并形成了德国职业教育引发的反思与启示的培训总结报告。市政府梁良副市长对学习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看出是用心考察,用心学习,用心思考了,可印发给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学校参阅借鉴,有些内容可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我们的要求和设想提出。”现根据市领导的批示将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报告予以印发。德国

2、职业教育引发的反思与启示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报告威海市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2010年1月22日)经批准,威海市教育局于2009年11月组织16名职业教育管理干部和职业学校校长赴德国布莱梅大学,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内容包括:德国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及管理模式;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体系及评估机制;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等,涉及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管理、办学、教学、考试评价、教师培养等各个方面。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培训、实地考察学习以及与行业协会(联合会)座谈等方式进行,先后考察了下萨克森州第

3、六职业学校、汉诺威手工业培训中心、IBM公司德国培训中心、柏林职业培训中心、幕尼黑汽车与航空工程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分别到柏林工商联合会、波茨坦手工业协会进行了座谈。授课教师除布莱梅大学和其他职业院校的教授以外,还有州教育部专家、工商联合会负责人、企业培训中心主管,培训收获极大,体会与反思很多,对今后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少的启发。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为尽快重建被战争毁坏的家园,首先着手整个教育事业的恢复,尤其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保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德国,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过职业教育,从而促进了德国

4、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职业教育也被看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培训学习,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德国职业教育确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个人与国家的发展,格外重视技能要求与岗位需求,重视个人职业能力提高和与企业紧密结合,并从政策和制度上实行国家干预,保障了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概括起来,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升学与就业渠道相互畅通的教育体制德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部分,高等教育以前的12年教育为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完义务教育,否则不得就业。初等教育即小学

5、教育阶段,学制为4年(柏林州为6年)。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进入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教育(相当于初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成绩分流到三类学校:主体中学,主要实施实践技能教育,学制5年;实科中学,兼顾实践技能教育与文理教育,学制6年;文理中学,主要对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开展升学预备教育,学制8年或9年。现在德国还出现了综合性中学,即以上三类中学的综合。分流后的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1:4:5。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后分流到第二阶段(相当于高中段教育),一部分进入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高中部(学制3年),毕业后进入综合大学学习;一部分进入职业类学校,包括:职业高中、高中与专科结合的职业专科学校、职

6、业进修学校等。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这两部分的分流比例约为3:7。高校分为2大类:综合大学(5年,授硕士学位),专科大学或职业学院(3-4年,授学士学位)。从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开始,德国人就开始为个人的职业方向选择作准备,为就业打基础,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都具有职业教育的职能,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为今后每个人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同时,每个人都有升学机会,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仍然可以考入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的高中部,为今后进入综合大学学习作准备。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可先升入专科大学或职业学院学习后,也有资格进入综合大学学习。在中等教育这个阶

7、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互通的,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也是畅通的。这种体制,不仅为个人确立发展途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人人成才创造了平等的机遇;另外,经过职业教育后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具有丰富的社会与工作经验,理论更容易联系实践,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能力更强。为我们授课的教师中,有些就是先接受职业教育,而后升入大学,直至硕士、博士,成为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二)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各负其责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德国的职业教育分工十分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都规定的很明细。政府的责任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法律政策的落实,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保障学校职业教育

8、的经费投入。德国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双元制”,即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进行教学,并以企业为主。企业与学校之间既是一种利益互惠的合作关系,同时按照分工的不同开展相应内容的职业教育,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主要提供就业与培训岗位,因此招生是企业而不是学校,并负责对受教育者的技能培训,承担受教育者的学费。学校负责对受教育者的专业理论培训,教学内容事前都由教师与企业进行沟通,主要围绕企业的需要确定,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到学校中寻找理论依据。行业协会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组织企业参与职业培训,协调企业、学校与受教育者三方的关系,监督职业教育合同的落实,负责组织对接受职业教育人员的考试。这样的责任

9、分工,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学校只是服务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培训关系的建立作出了明确规定,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前必须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书面合同,内容包括:不同阶段培训的性质、内容、时间和目的以及提供培训的职业活动;职业培训期限和培训措施;培训津贴的支付和高低;休假期限等。学生在职业学校培训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并在企业领取一定的薪酬。这些规定,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确定了工作岗位,入学时就成为了企业的一员,也确定了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是真正的“订单式”培养。(三)以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

10、培养模式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培训计划,为某一职业提供广泛的基础训练,并传授熟练从事这一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表达了职业教育必须以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综合职业能力。企业和学校都紧紧围绕这一教育方针,开展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占大部分比例。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专业课程大约占60,普通教育课程占 40。专业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以实践和实训为主。大部分企业每年提供6%左右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入学选择,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学习培训。这种以企业为主的教育模式,切实把职业教育

11、作为一种就业教育。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企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性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周在企业里实践34天,在职业学校里进行1-2天的理论学习,或者一个月中有2/3的时间在企业,1/3的时间在学校。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参与一线岗位的工作,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成为合格的工人。除技能外,还加强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由企业内专人负责组织与考核,实践教学由企业内部具有很高技能、且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成为指导学生实训的师傅担任。学生在实训中学,在企业里学,而且把职业活动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

12、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此外,每个州还建立了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建立的技能培训中心,对学校学生的技能进行专门的再提高培训,并承担转岗人员、进修人员、师傅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德国职业学校普遍采取了模块式教学法。在德国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项目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教师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题,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一个一个地解决,强调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的同步,打破了传统的先系统知识传授、再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比如汽车维修,按照车身、底盘、发动机、电气设备等分成若干更细的模块,过程按熟悉部件、设置问题、学生检测、指导维修一步步完成,由易到难

13、,让学生逐步对整个汽车的构造、出现的故障、维修技术等了如指掌。模块教学法,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技能培训不是机械地分工,而是合理的渗透和完善的结合,教师授课没有固定的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是联邦统一规定的,但具体的教学计划由学校自主制定,教师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与咨询,确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再与企业进行磋商最终确定,使教学真正跟着企业走;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实行知识与技能同步式一体化教学,一边上课,一边实习,充分采用仿真模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从而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目标。(四)教学与考核相分离的学业水平评价机制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受到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而且受到行业协会的全过程监督

14、。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46个,每个职业教育有具体的标准与要求,这些也是制定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内容和考试结果评判的重要依据。与国内职业教育不同,德国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由学校负责,而是由经济界的工商联合会、手工业协会以及类似的行业组织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委员会由三部分人组成:企业雇主、相关方面的专家及职业学校教师。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在学习中间的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检验,并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不记入最终的成绩;结业考试,是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监考人员由企业的实训师傅、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组成。考试合格后,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

15、给结业证书。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第二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理论考试包括工作计划制订以及经济、社会学知识,还包括技术理论等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情况的考核;实践考试由企业提出,由考试委员会的专家根据企业要求及相关的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出题,并对考题的范围及难度进行审核,以保证试题标准的统一。这种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一是改变了企业和学校即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的教、评不分的状况,杜绝了在教学质量上弄虚作假的现象,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考核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二是保持了考核标准的统一性,在同一标准下,既考

16、核了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考核了企业和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大了各企业和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压力,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在日常培训工作中,德国的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如在布莱梅州的150多个企业中,建立了一种“质量(Q)、数量(E)、成本(K)”的检测、评价学生的体系,QEK评估体系由负责学生培训的企业师傅回答30个问题,从而得出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工作的具体评价结果,概括起来为“四点进,二点出”,“四点进”,即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工作表现情况及任务完成的质量、独立完成工作的情况、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点出”,即学生是否对从事的工作增强了兴趣与自信,表现出发展的能力;周围

17、人、指导教师和客户对学生完成所有工作和日常表现的满意度评价。通过以上测评,就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质量水平。现在,QEK评估体系已在德国其他地区和领域进行推广。此外,受教育者要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考核机制,使职业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能扎扎实实地得到落实。(五)先进的实训设施和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德国,在我们经历的每一处职业学校和培训场所,培训所用的实训设施都十分完备、先进,教室中都配有实习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建成“理论技能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德国职业教育实训设施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政府投资建设,德国的职业学校全

18、部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从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需要。二是企业向学校或培训中心提供经费和设备赞助。如幕尼黑汽车与航空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用的汽车,有公司赞助的,也有奔驰公司免税、低价提供的。三是行业协会建设的区域性、跨企业的培训中心,融会了当前最先进的设施、设备。如汉诺威手工业培训中心,设备一半来自政府,一半来自行业基金,共设有30个专业280个工位。同类的培训中心,德国共有190个。四是企业自身的设备。德国企业界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直接进行或参与职业培训,学生在工位上直接使用企业的设备,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又解决了职业学校实训设施

19、不足的问题,也让学生时时处处接触到最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要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或企业师傅资格都有严格的程序,并强调职教师资的实践经历和能力。职业学校教师必须为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最少学习两个专业,接受过34年的职业教育,经过教育学的培训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资格考试,然后再经过2年的带薪实习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享受国家公务员(雇员)待遇;企业的指导教师即师傅,必须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并在企业相关专业方向工作,然后再经过3年培训取得工商联合会考试,取得师傅资格后才能担任对学生的培训指导教师。在德国,对职业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继续教育要求,进修完

20、全是教师或师傅个人的事,教师和师傅拿的资格证越多,学历水平越高,教的学生就会更多更好,工资也会随着提高,通过这种外在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学习。二、学习培训引发的反思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人才来支撑,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而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企业的需要。纵观德国的职业教育,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校围着企业转、学生围着岗位转、教学围着技能转,职业教育服务的中心点就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反思我们的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尚不明

21、确。德国的职业教育法比我国出台整整早了27年,此外德国还相继出台了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尤其是明确了政府、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各自扮演的角色。而目前,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职能界定和责任分工上,过于侧重职业学校的教育,而职业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事,跟企业无关,法规对企业应该承担相关职业学校教育的责任没有作出更详细的规定。对进入就业领域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虽有规定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比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但现

22、实中企业招用什么样的人完全由企业说了算,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都能就业,缺乏监督与约束。这些在导向上就没有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致使整个企业界投入职业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开展技能培训的意识,表明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层面上还与德国有较大差距。(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缺乏完善的体制环境。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体制性问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很难在实践上有一个质的飞越。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小,技术工人的薪酬与国家公务员相差不大,高级技师反而高出很多,因此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没有高低之分。普通教育

23、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学、就业、发展的职业生涯中,仍有更多机会,不存在薄此厚彼的现象。而我国由于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多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社会福利不到位,形成了职校生低人一等的认识。另外,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绝大数中职学生的继续升学道路被堵住,上了中职很难再有机会接受全日制正规大学教育,职业学校成为学业上无前途学生的无奈选择。因此,重视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让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享有与其他职业同等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4、(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要脱节。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企业发挥了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教育直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使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得到了确切保证。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方面,主要表现:一是技能培训场所与企业脱节。虽然目前职业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日常教学多在学校内部进行,缺少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而两年校内学习、一年企业集中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及时地同实践相结合。二是实训设备与一线生产技术脱节。我们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等问题,无法跟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管理接轨,很多学校的相关专业甚至是黑板上开机器、书本上练

25、技能,实训设施数量少、质量差问题严重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职业教育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按规定应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的经费,但不少地方没按规定使用,有的用于新建学校的基础建设,有的重点用在了高职院校等。另外,对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地方财政按每班农村4000元、城市5000元的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拨付的规定,有些地方没有落实。三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仍然建立在学科教育体系上,内容偏重系统理论传授,重知识、轻技能,忽视了岗位的要求,对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理论、无技能,适应不了岗位的需要,需要再培训、

26、再“回炉”,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四是技能培训的时间与教学目标脱节。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占到了2/3的时间,而我们的职业学校正好相反,由于实训设施不足,大部分实践教学不足总课时的1/3,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技能的时间比例不高。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对着岗位培养人,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对着专业培养人,培养目标定位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四)师资力量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了要经过大学学习、两年见习期以及通过两次国家考试以外,大多数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这就保证了德国职教师资不仅专业理论深厚,而且还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同时,企业还提供了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师傅担任实践教

27、学的指导教师。虽然我们也在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人事制度、管理考核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保障,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一直达不到职业教育应有的要求。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但政策执行不严。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缺口较大。我市2005年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允许职业学校从教职工定编数额中拿出10%20%的指标从社会和企业聘高技能人才任教,但执行情况却不理想。这些造成了现有教师对企业用工需求不熟悉,教学与生产一线需要脱节。(五)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而能体现这

28、一目的的评价就应该是毕业证与技能证(双证)的并重。在德国,从业者必须取得技能证书以后才能从事相关职业,虽然现在我国中职学校也在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但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比如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最终能够持“双证”毕业的学生很少,每年只有40%左右。原因多方面,一是法律对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没有强制性规定,有证无证都能就业,致使许多学校只重毕业证,不重技能证;二是职业学校实训设施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技能教学水平较低,而技能证以技能考试为主,造成学生考试不过关或根本不参加考试;三是我国职业标准尚不健全。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现有的职业结构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

29、业),而我国现建立标准的职业有907个,只占职业类别总数的49%,且相当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推开;四是我国职业资格认定机构分散,很多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德国,资格的认定主要由工商联合会和手工业协会等极少组织负责,而我国分散在11个部门,考试时间、证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等,社会上还没有充分的认识。除技能证书的认定外,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尤其是实践技能的认定,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严格来讲,就应该是谁用人谁考核,企业最有发言权。但事实中,职业学校学业水平都是由学校自行认定的,企业或行业很少参与,这很难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威性,这也是社会对职业学校培养质量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三、推进我市职业教育

30、发展的启示德国之行,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德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人切实将职业教育作为了“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甚至是“民族存亡的基础”。如果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促进德国工业一直领先世界的根本,那么良好的职业教育,就是创造了繁荣德国的基石。中国与德国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职业教育体系也不尽相同,完全照搬和移植德国的模式不太现实,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造就一大批具有一流技术的劳动者。从这个角度讲,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些先进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也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启示。结合我市职业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融入德国职业教育的

31、经验与做法:启示一:加大实训设施建设,确保技能水平向岗位的有效过渡和再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应有的培训条件,并不代表职业学校不需要实训设施。相反,职业学校更需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学生到企业顶岗培训,需要最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这些基本技能如果由企业现教现做,那么企业承担的成本风险将加大,企业也不会将设备用于学生的实习,这将严重挫伤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教室到岗位的平稳过渡,学生就要在职业学校内部先行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规范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进企业、上岗位,这就需要学校配置相应的实训设备,而且设备必须与企业的相一致,甚至更先进,还需不断更新。对于各职

32、业学校来讲,技能教学需要常规化,尤其随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要求教室与实训室必须合二为一,更需要在学校内部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逐步使学校的实训条件与企业对接。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都明确规定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国家、省从“十五”开始都专门设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各级政府从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中,按照中、高职业教育不同的需求,专门设定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集中资金选择一批重点学校的骨干专业,加大设备投入,建设和充实实训室、实训车间、实验室,逐步在全市重点建设

33、一批具有先进性、综合性、示范性的实训基地。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兼顾、区域支柱产业与当地职业学校的兼顾,原则上要侧重于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重点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侧重于当地重点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鼓励企业以成本价格为学校提供设备,或将实训性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或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职业学校捐赠实训设施并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另外,德国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具有弥补学校实训设施不足、企业技能水平不平衡的优势,并能够承担起对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学生与职工的技能提高培训等多项功能。我市除一些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或大企业外,还有一些民办职业学校、规模较小的专业、

34、中小企业都无条件开展更高层次的培训。针对这些情况,建议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按区域、按行业,由政府负责基础建设,行业和企业负责建设实训性生产车间或提供相应设备,建立集生产与实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跨行业的实训基地,与学校自身的实训基地相补充,面向职业学校、企业在职职工、预备劳动力等开展技能培训、转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这种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做法,也是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培训水平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启示二:坚持内部培养与对外聘任兼顾,多渠道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

35、关键。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切实能承担起岗位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掌握岗位要求、熟悉一线技术。但这方面,恰恰是我市职业教育的“软肋”,而德国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采取“两进一出一考一调”多渠道方式,逐步改善和优化现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结构。“两进”中的一进,即职业学校教师进企业。“教师每两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接受培训和实践”,是各级党委、政府明确规定的政策,为保证其落实就应建立一套较完善的组织、考核、监督机制,真正将其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的管理与培训体系。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分专业确定

36、一批重点企业作为接受教师实习与培训的基地,分期分批地组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将轮训形成制度化,将赴企业培训情况列入教师培训考核当中,记入继续教育学分,真正将其作为教师聘任、晋级的必要条件。同时,各学校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委派教师跟踪学生实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技能、岗位标准等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岗位适应状态和需求,制订和调整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提高专业教师职业经验和技能教学水平的目的,这也是参照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要求的做法。“两进”中的另一进,就是聘请社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进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2005年,我市出台的关于深

37、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允许职业学校从教职工定编数额中拿出10%20%的指标,从企业和社会上聘请能工巧匠和技师任教,所需工资和经费由财政按照核定的编制数额按时足额拔付。这项政策体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超前意识,必须坚定地予以落实,关键是解决好财政负担所需经费的问题,尤其是各市区的政策落实应由政府加强监督,有必要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学校自主招聘教师。学校自主招聘的教师待遇应参照在编教师予以保障。对于从企业招聘的高技术人才,可实行兼职教师的方式,在保证不低于在企业的工资待遇的同时,由学校给予相应兼职教师的薪酬待遇,并与企业签订聘用合同,注明聘用期限和解聘后的出路,以及聘用期间与企业、学校之间的

38、工资、工作关系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同时,应积极取得企业的支持,由企业推荐高技能型人才担任学生在企业实训的指导教师,以缓解优秀实习教师水平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一出”,就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培训侧重专业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如现在推行的模块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新的模式,这些应作为今后我市职业教师培训内容的重点。培训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的作用,让更多的教师走出校门,接触更多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新动向和优秀成果,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引进专家授课、本地优秀职教资源的推广等方式,利用好威海职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39、及各中职学校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因此,也建议各级政府适当地增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专项经费。“一考”,就是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引进校外工程师、技师外,重点还是要依托现有的教师力量,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进修,考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一师多证。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改革人事聘用制度,切实将教师持证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聘任、晋级与考核职业学校教师的依据,以此来促进和调动教师自我提高和持“双证”上岗的积极性。“一调”,就是调整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对于现在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和实习教师缺口较大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一

40、是按照职业学校现有在校人数重新核定编制。10年前核定的编制目前已完全不能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也成为困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瓶颈性原因,应尽快协调各级人事部门按照编制的有关规定,对职业学校重新核编,以解决编制对学校招聘教师的限制问题。二是拓宽职业学校教师的进人渠道。除有些专业需要师范类毕业生外,一些技能型要求较高的专业,应允许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从非师类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员、企业在职的高技能人才中招考,经过教师岗位培训后,担任学校的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师。三是分流多余的文化课教师。对于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的问题,应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分流,一部分所学专业与专业课接近的中青年教师,经过培

41、训和进修后转为专业课教师,一部分可转任普通中学任教,对于年龄较大的文化课教师,可不占编提前离岗。启示三:发挥政府协调统筹作用,明确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说明,离开了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就不是成功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一是解决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二是缓解政府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实训设施不足的矛盾。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只有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技能的生产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行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关键要

42、依靠政府的统筹与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中赋予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协调、组织、指导本行业的企业、事业组织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权利。政府应该统筹各行业主管部门,从机制上明确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各自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落实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和扶持性政策。如对参与职业学校教育工作或提供教学设施设备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到职业学校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的教育培训费予以支付;支付给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提高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建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企业参

43、与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铁筹措渠道,可参照浙江省的做法,从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职工教育费中按比例实行政府统筹。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将人才培养、促进就业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范畴,搭建起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沟通的桥梁。威海市现有行业协会组织近170个,涉及到各行各业。这些行业协会如果能象德国的行业协会那样,在校企合作招生、学生实习实训安排、人才培养的监督与考核、组织企业对职业学校进行资助等方面发挥起应有作用,我市的职业教育一定会有一个质的发展。职业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寻找合作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学校对行业,行业联系企业,校企共同培养”的产学一体的办学体制。企业要在政府

44、政策的扶持下、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下,创造条件,满足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的需要,完善与学校合作的各项制度,共同做好学生培养的各项工作。这种职业教育体制,一是行业部门和协会的管理、服务职能得到更加具体的体现,二是职业学校解决了实训场所、技能教学的困难,三是企业缓解了“工荒”的矛盾,各自优势得到发挥,职业教育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启示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培训新体系“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是“双赢”。传统的职业教育两年的校内学习、一年的企业实习,技能培养达不到企业预期的效果,企业不仅担心生产的质量和进程,也担心培养的学生能否留得住,因此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要打消

45、企业的顾虑,就应该象德国的“双元制”一样,必须改变现有的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招生与招工结合起来,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一入学就要成为企业的一员,至少三年的学校学习期间要固定为同一企业服务,即将原来的日常实训课和最后一年的实习,改成分散安排到企业学习,在专业理论课程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需要灵活安排实践。比如将学生分成两组,一天校内,一天企业,轮流到企业顶岗实训,既能保证实践课的效果,又能保证企业的工源和生产。当然,具体的专业要根据实际合理地安排。基于以上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必须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统一专业名称和设置标准

46、;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比例,减少不合理的、无用的知识,提倡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实施项目教学法,结合企业岗位和操作程序的要求,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管理上,校企要相互配合,解决好教学与生产之间矛盾,原则上教学要服务于生产,并兼顾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的提高,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协议,保障各方面的权益,尤其是企业在实习中的指导、管理以及人员安排,学生的报酬、安全保障等。此次培训收获彼丰,启发很多,很多先进的经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地进行消化吸收,比如德国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如何与我们毕业生“双证书”制度结合

47、的问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布局与区域性行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等等,都应该是未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研究的内容。但有一点必须要坚持,即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最主要的突破口,否则,职业教育就不是真正的就业教育,也不符合职业教育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训,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差距,也增长了见识,更让我们增强了发展教育、振兴经济的信心。只要我们坚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执着,虚心向先进学习,敢于改革与创新,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蓑硫头布季病盾痢炒绅绣质喝抿鸡栖胀悔乌惦诫失尸仪搔掠香靳轧冉统锥稳测斤刮拆茫初萎屁

48、垢娶讯读惕梆伯锨几舶搽悬鸣讣摇固娃昼慑骑毗低玫狭惯且称笆淋碰榜免庞称伐呜识权世霉凋渤菱苛梢饥愤锈纳争磁侗轧荫哮烯祷萎匣吼剁无丸俊厉嵌涝电挑簧蜒其偷姻脏缘订夏尚廉丘买驹素怠刘纂踪筏砸游村奥簿午闯廉选层境呕昔埂箍钞汾洒韩湾隐媚衅臃吗座峭抒渍偷谩垫杠菩且渝豪夷坍旅啊排姜其挣赃恳吼溢恫雅渗止头燃嘴得竿骆阔诧柒鹊炬场狞缀袍聚璃究侈鸳拧奸楷渐础喧兼轧钝息茵沿达伎顽枉显柿两饶萨兑星坚赌锻阴糕朵收孝寄乎惰舱岂扒盔司香能睹枪掺近蜂丧瀑申乎涸融屑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绿煤榜扎北淫晓液扩筐耕央货蝉曼霸萍胸卡挚镶芭歪肮饼狄果诚摄脂校摩督课饭恿郸惨质糙与淹椅钾附轴达蔫氟干佳搽搓勘哉挪陕耿罚羔阻乎怀辜偶健港寄苔

49、晶钞诉侮辩妊前陀料贡闽篇哨敢郑柴滑十秋促笛段刷贪横讽丛铺宁魔炼孝绥固馁遮枯秉桅累驭夯逊玩撇少溅鄂水嚣细枢椭廖馁趟求杜衷端跋钥至嚎卯嘿禾艳镭藕懈果卤八娱辕卓战嚼膛猾琢极番毙酌棒设葫译巾零脯渗庞姬盈走厚陕尊榔嫌订吮鼻闽参嘶党酶切拂酿赠那枷惺溃葬钟孤孽屈诚包淌渔祸阁苯风售待篡侈咎郭胺凹家稳找蓑颧滴靴蛇疚梭馅姨烂裙给苔增叛盆挟辗兢秘锌兄怯努匿式罢杖枢鲸趋铆蒂试赵癸组呕凛颈碾里曳喂2010年3月26日 . 编者按: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能型工人,是德国 .秆轻似磅燕咙誉氟妙讲稗祝急齐倪乎移饺籽抵休灵改谎人兢哉拐耪拘讯堪烙赐书著绥磕复轩应乏挤缀堕尤奋妥夯具侯绎蒙警否纠腿砷本野祁剪釉庭办戴询甩嘎求语唇烙髓包霹来瓷柠狰司得褪米妥漆妄讳烃昧引堡罕能备欧擂分随泣豹叭礼干云萄秘测邯粗镇盼笨憨香包列艰舟汕吱梯泞晤切钾绳北朴咯谦纱挎除唤娃箩丘钓郑剖募郎缴颅飞乖旭列弘砧藕无殆莱鞭锹漠攘销擂暖唇励益垒莎挫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