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701583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

2、大课题。高校新上岗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起点,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最佳时机。高校应以新上岗辅导员特点为切入点,以职业化建设为着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探索新形势下新上岗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创新管理体系,力争建设一支学科背景适应、能力水准优异、发展潜质强劲、个性素养良好的高校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管理 模式构建构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构建职业化管理模式,一方面要为辅导员设置职业化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的具体内容,如设立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另一方面培养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从辅导

3、员自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化精神入手,通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门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对于新上岗的辅导员初次进入高校担任大学生辅导员,通常对工作都抱有很高的期望与不安的复杂心理,因此,高效应有一套适当的对策来迎接这些新上岗的辅导员,妥善地指导管理,了解他们的心理与意识态度,让新上岗辅导员早日习惯于工作环境,以活泼与干劲十足的工作态度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为此,高校有必要对新上岗辅导员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探索以人为本的高校新上岗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模式。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高校辅导员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在新形势下

4、,时代赋予了高校辅导员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全面铺开,学生规模也迅速扩大,管理工作增多,学生生源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必须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切实做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而作为

5、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和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大学生辅导员是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新上岗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起点,为职业化建设提供最佳时机,高校应抓住新上岗辅导员工作契机,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高校新上岗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模式,进而加快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进程。二、高校新上岗辅导员的特点1希望与领导、同事相处融洽。应聘辅导员的大多为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深知学生时代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与工作后与领导、同事间人际关系的截然不同:学生时代只管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现在则必须与年龄、性格、兴趣不同的人共事,能否与领导、同事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新上岗辅导员首先担心的问题,甚至对于将来如何与领导、同事相处

6、不知所措,既害怕又有愿意尝试的冲动。所以辅导员进入职场的那一瞬间,就满怀着与领导、同事相处融洽的希望。2盼望尽早适应工作。大凡负责学生工作,无不具备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要求辅导员要学会分清轻重,不能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陷入繁杂的学生事务之中。对于新上岗辅导员,一方面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迅速适应这些工作不免忧心忡忡。因此,新上岗辅导员跃跃欲试,盼望尽早适应工作。3希望吸收各种知识。新上岗辅导员通过对辅导工作性质的初步了解得知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

7、人,涉及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就业指导、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新上岗辅导员发觉自己所不知知识太多了,因而激起渴望学习的热情。4.很想十足发挥自己的能力。新上岗辅导员都是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对工作充满自信,初出茅庐的他们总想十足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得到领导、同事的肯定和认可。三、高校新上岗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模式构建在长期的高校德育实践中我们感到:就专职辅导员队伍而言,对其有正确的定位固然重要,而对其有明确的定向也同样至为关键。因为面对今天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与日俱新的学生群体,能否圆满地履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能否真正对学生产生

8、成长的引导,能否被学生接纳为自己心灵上的朋友,并不仅取决于主观的动机和行为的努力,更取决于辅导员自身全面而综合的良好素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人格魅力。针对新上岗辅导员的特点,高校应采取有效接纳新上岗辅导员的职业化管理工作模式,以安抚新上岗辅导员,使他们迅速完成从优秀学生向优秀教师的转变,使他们良好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养,真正转化为引导和带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更进一步说,使他们把专职辅导员的这份职业在内心中当作一份事业。1.拓展训练,增进团队协作。针对新上岗辅导员的特点,高校应首先使他们尽快融入团队,消除新上岗辅导员在新环境、新交际圈下的陌生感,拉近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

9、辅导员与领导之间的距离,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拓展训练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拓展训练是一种培养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源自一种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这种培训利用户外活动的方式,模拟真实的管理情景,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正是由于拓展培训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拓展训练旨在激励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自信,使受训的人重新认识自己,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从而达到大幅提升受训者相关能力的目的,同时能够增进受训者之间的友谊,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创造性的发挥人的团队合作能

10、力。因此,拓展训练是新上岗辅导员踏入人生职场的良好开端,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崭新的开始。2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新上岗辅导员大都具有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到岗伊始,高校有关部门应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诸如专题报告、讲座、交流会等。通过一系列相关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新上岗辅导员基本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学生工作的特点,明确了工作职责,同时和领导、同事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消除了陌生感,增进团队协作意识,为新上岗辅导员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辅导工作中作了很好的铺垫。3鼓励创新,增加创新机会。作为刚刚走上第一个人生工作岗位的辅导员们

11、来说,在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同样存在着成长与发展的问题。为使这些年轻同志既能够持续保持创新的激情,又能较好地融入环境,一方面高校应要求各主管部门,要持续关注他们的观看学生的表演,然后作出客观的评价,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水平。参考文献:1Brumfit,C.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M.Pergamon,Oxford,1985.2 Mary Ann Reiss.帮助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J.国外外语教学,1993,(4).3 Isemberg,N.Literary Compet

12、ence:the EFL Reader an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J.ELT.1990.4 Canale,M.and Swain,M.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Tesol Quarterly,1980.(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13、.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14、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

15、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