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70162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梅妃角色形象意义之分析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節 研究动机第二節 研究范围第三節 文献探讨一、史料原典 二、相关研究第四節 研究方法第二章 文本介绍第一節 题解第二節 故事大纲第三節 文本中主要角色分析一、唐玄宗二、杨贵妃 三、梅妃第三章 传统宫嫔宠遇处境模式分析第一节 传统的宠遇处境模式第二节 得宠的梅妃第三节 专宠的贵妃第四节 失宠的上阳宫女第四章 结论第一節 梅妃宠遇模式的特殊性讨论感情价值的确立与人格形象的突出第二节 对梅妃传作者意识型态的检讨与批判对传统女祸观的批判重心移转与修正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动机白居易长恨歌所塑造出李、杨二人的美好爱情形象太过强烈,使人们容易忽略在杨妃受宠之前

2、、与杨妃身影底下,其它相对弱势嫔妃的处境。在宋代以前,这样的女性角色始终为一模糊弄影;究竟在杨贵妃之外,那些受唐玄宗冷落的宫嫔有何遭遇?而杨贵妃在后宫崛起的经过,是否真如长恨歌所描述般扶摇直上?这些都是我们在长恨歌文学传统以外想去追问并了解的空白。梅妃传的梅妃角色可说是继承这些失宠嫔妃的集体形象,并兼有文人的想象投射。在宋代以后,可视为长恨歌爱情神话的反证。第二节 研究范围佚名的宋代传奇 新译唐宋传奇集,束忱注译,三民书局,2010,页508:当代学者考证认为,梅妃传写成的时间应在两宋之交前后。梅妃传将梅妃的形象描摹得栩栩如生,然而实际检阅史书,梅妃是否确有其人的议题始终悬而未决,只知所有关于

3、梅妃的传闻,皆源于梅妃传一文。表面上梅妃故事以悲剧作结,然深究其细节,可发现本文承自唐传奇对女性角色艺术形象之描写,赋予梅妃鲜明的性格,如同唐传奇中极富生命力并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角色,梅妃也坚守自己的感情立场,追求她与唐明皇在爱情关系上的对等。本文试以梅妃传一文为中心,希望从不同于长恨歌的传统观点来探讨贵妃竞争对手的处境与反应,及唐玄宗形象的种种转变,期望能从中了解在宋代文人笔下,角色形象更具体而明朗的梅妃故事,与唐传奇相较又具有何种意义与价值的改变。 又,故事中的角色只能反映梅妃传作者对隐性历史性角色 如上阳宫女。之想象,并非肯定其历史真实性。故本文纯粹属于文学艺术角色创作之研究。第三节 文

4、献探讨一、史料原典梅妃传(新译唐宋传奇集,束忱注译,三民书局,2010,页508522)二、相关研究(一)程杰的梅妃与梅妃传载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3期。本文以为梅妃为一流传许久的故事,并且认为梅妃传的跋文真实可信。梅妃传原有一唐写本,撰者不明;今本梅妃传是由跋文作者润色定稿。程杰根据叶梦得的官宦生涯与叶廷珪的海录碎事,推论今本梅妃传约在叶梦得移任福州的绍兴十三年至十八年间写定,作者应为闽籍人士。(二)董上德的论梅妃故事的层累性生成载于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本文认为梅妃故事并非单一文人的创作,即梅妃故事的形成经历复杂的层累性过程。基本上,梅妃传是一篇以皇帝偷情为中心事件的

5、小说,在李、杨、梅的三角关系中,梅妃这个角色是出于戏剧冲突的需要所塑造而成。董上德认为,梅妃故事起源于见证天宝盛世与安史之乱的宫女之口述历史,梅妃形象正是这些遭杨妃所妒之宫女的艺术形象。然后口述历史辗转成为民间故事,再经文人写定,变成内容较为复杂的人物故事。因此,前期的梅妃故事带有民间叙事的通俗特质;而后期的梅妃形象结合具文人化特质的江采苹形象,使这个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并影响后世同一题材的戏剧作品。第四节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梅妃的表面形象与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塑造梅妃形象的意义,并论析文末赞论中所展现的女祸观点,期望能藉此洞悉作者的写作特色,同时厘清梅妃完整的人格形象。第二章 文本介绍

6、第一节 题解本篇出自说郛卷三八,亦见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前本较后本为详,均不题撰者姓名。清代陈莲塘唐人说荟题曹邺作,似即根据传文跋语所云此传得自万卷朱遵度家,唐宣宗大中二年为公元八四八年。七月所书,而有此说。鲁迅稗边小缀则认为传后无名氏跋文亦伪,故仍次之宋人著作中。当代学者考证认为,梅妃传写成的时间应在两宋之交前后新译唐宋传奇集,束忱注译,三民书局,2010,页508。第二节 故事大纲据梅妃传所述,梅妃是杨太真入宫前最得唐玄宗欢心的宠妃。她进宫时年方十五,绮年玉貌,又颇富文采,擅于属赋。玄宗因其爱梅成性而戏称她为梅妃。然而待杨太真入侍,玄宗对梅妃的恩宠日移,生性温和的梅妃无法与机巧的太真抗衡,

7、最后被迫迁至上阳东宫。她曾自作楼东赋企图挽回玄宗的心。一日,夷使进贡,玄宗暗中赐予梅妃一斛珍珠,长年受冷落的她辞而不受,回呈诗一首: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命乐府为之谱曲,名曰一斛珠。而后安禄山叛乱,玄宗带着杨妃西奔,然梅妃却死于乱军手下。玄宗回宫后,闻之万分悲痛,诔文祭之,以妃礼易葬。第三节 文本中主要角色分析一、唐玄宗唐玄宗身兼开明贤君与乱世昏君两种角色,后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分析梅妃传的故事脉络,同样可将其政治生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天下清平的开元时期,中期政治益坏,强调唐玄宗的昏昧无能,后期则是安史乱后,其晚景之凄凉。唐玄宗并非嫡子,他的继

8、位历经政治斗争,因此在即位之初,他励精图治一如其它开朝辟代的帝王,缔造开元之治。开元中,高力士使闽越,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指出梅妃入宫的时间为开元中期,此时的唐玄宗正值壮年,精神旺盛,政治上更是意气风发。梅妃曾道: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这番话虽内含奉承的意味,然对照唐玄宗此时期的政治建树,她的言论即可视为肯定唐玄宗春风得意的印证。开元二十四年,兵部尚书李林甫兼任中书令,此为盛唐衰败的滥觞。唐玄宗在开元治世的繁华表象下逐渐安逸松懈,对政治的灵敏度锐减;他自以为稳稳地掌握天下大局,日益蔽塞而不自觉。在梅妃传里,唐玄宗中期的形象又可分为两个层面

9、,一为政治上之无能,二为面对老年之恐惧。天宝年初杨贵妃正式入宫,唐玄宗曾以娥皇、女英来比拟梅、杨二妃的关系,上尝方之英、皇,议者谓广狭不类,窃笑之。于此可推论:唐玄宗想同时拥有两个女人,大享齐人之福。以皇帝的身分而言这并不过分,然而以娥皇、女英来比喻梅、杨二妃,暗地里便是以自己来比拟舜了。舜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古圣贤君,是无可超越的典范,唐玄宗的想法正突显出他的骄矜自傲;同时也曝露出他的蒙昧无知,旁人都看出两女的钩心斗角,他却只看见他想看见的部分而非事情的全貌。历史与文本两相对照,彼时权臣当道,政治腐败,梅妃传的故事情节正可呼应他在政治上的无能。在故事里,唐玄宗以堂堂皇帝之尊,竟无法摆平梅、杨二

10、妃,甚至在杨贵妃擅闯寝宫的咄咄逼人下,沦落至无法面对群臣的窘境:太真大怒,曰:肴核狼藉,御榻下有妇人遗舄,夜来何人侍陛下寝,欢醉至于日出不视朝?陛下可出见群臣,妾止此阁以俟驾回。上愧甚,曳衾向屏复寝,曰:今日有疾,不可临朝。太真怒甚,径归私第。杨贵妃离开后,自觉毫无尊严的唐玄宗,得知梅妃已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竟恼羞成怒杀了小太监,这个举动除了侧写唐玄宗的狼狈,也再次强调唐玄宗的混淆是非。后禄山犯闭,上西幸,太真死。马嵬之变,六军不发,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虽说他受制于情势不得不如此,然深究其动机,也无非为求保命,为一权宜之计。身为帝王,最后连自己喜爱的女子也无法护卫,唐玄宗无能的形象于是更加具体

11、。而从唐玄宗与梅妃暗中会面:叙旧爱,悲不自胜。既而上失寤。则可看出其面对老年之恐惧。天宝年间的唐玄宗约六十多岁,已是一位不复精明的老人。两人相谈,无可避免忆起往昔的恩爱,对唐玄宗而言,那段过去是他人生最意气自得的时期,梅妃的存在提醒他过去的辉煌,却也对比出他眼下的惶然不安,他心里有太多对年老的不适应,此外,对梅妃的愧疚也压迫着他,种种复杂的情绪终使他难以成眠。后期的唐玄宗历经安史之乱,狼狈出奔,又失去杨贵妃,无论身心都遭到极大的冲击。此时的他年过七十,意志脆弱,急于寻求感情寄托,及东归,寻妃所在,不可得。唐玄宗选择梅妃的陪伴,是基于他们拥有同一段过去。他现在失去一切,失去帝位,失去尊严,只剩下

12、回忆;他只想找一个能与他一同回忆、分享回忆的人;然而梅妃也消失了,灰心槁形的唐玄宗写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他藉由追忆梅妃来缅怀昔日荣景,在他心里,梅妃如同开元盛世的表征;因此在确定梅妃已故,找到她的埋骨之处时,上大恸,左右莫能仰视。唐玄宗再也忍不下满腔的悲痛,他怜悯梅妃,也怜悯自己,故事最后只剩他孤单一人,关于天宝十四年以前的回忆全破灭了。二、杨贵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杨贵妃或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为祸国殃民的女祸,她的形象多为被动消极的弱女子,无具体干政作为,或鲜明的人格特质,如陈鸿长恨歌传中记她:鬒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

13、汤泉,诏赐澡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此皆为杨贵妃的表面形象,她的美艳动人与娇弱无力,俨然就是君王掌上的玩物,无论是赐浴温泉,或不胜罗绮,她的动作始终为被动的接受。然而,梅妃传里的杨贵妃却被形塑成一位机巧妒悍的女性,她一出场就散发骄矜自信的生猛气势,不把资历、地位均长于她的梅妃放在眼里,她仗着自己的殊宠,起而与梅妃相抗衡,两人避路而行,互不相让,最后更因贵妃忌而智,将梅妃排挤至上阳东宫。另一方面,唐玄宗与侍从的心态、举止亦烘托出贵妃的妒悍。唐玄宗和梅妃幽会时,夜遣小黄门灭烛,密以戏马召妃至翠华西阁,其中的夜、灭烛、密,无不说明唐玄宗害怕被贵妃发觉的鬼祟心态;而侍御惊

14、报的惊,除表现事态的猝不及防,亦暗示贵妃已届阁前,妒气冲冲的怒容。而后贵妃擅闯阁内质问唐玄宗,随着情节的推展,太真语益坚、太真大怒、太真怒甚,径归私第。层层堆栈贵妃的妒、怒与强势,而最后的径归私第更表明贵妃的骄蛮和深受宠遇。全文中对杨贵妃形象最狠毒的描写,莫过于其诉唐玄宗,江妃庸贱,以谀词宣言怨望,愿赐死。由于梅妃写了一篇旨意凄婉的楼东赋,贵妃唯恐玄宗挂念旧情,再也无法容忍梅妃的存在;事实上,此时的梅妃已无法对贵妃造成任何威胁,贵妃在皇帝心中的份量或后宫地位在在高于梅妃,因此贵妃的动机无非是出于对完整爱情的占有欲。梅妃传并非第一个认为杨贵妃机巧妒悍的文本,早在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即有:未容

15、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的诗句,白居易尝注: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此诗约于安史之乱十余年后写出,白发皤然的老宫女提起贵妃当年的善妒,仍似有诉不尽的凄怨;旧唐书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铦宅。及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新唐书、资治通鉴亦采纳上述事迹,而资治通鉴更记叙前者:妃以妬悍不逊,上怒,命送归兄铦之第。,尽管杨贵妃两次出宫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很显然,杨贵妃妒悍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何况自杨贵妃得势,姊妹兄弟皆列土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甚至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

16、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 出自:旧唐书卷五十一 。要长期享有如此富贵荣华,固然须以皇帝的恩宠为前提,然可想见,杨贵妃绝非区区花瓶美人,她多少掌握一定程度的权术谋略,以确保她的地位屹立不摇,庇护她身后的杨家人。总而言之,梅妃传里的杨贵妃表现出一般女性在情爱生活的妒嫉与捍卫行动,她因此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三、梅妃在梅妃传中,梅妃的形象塑造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梅妃是以完美少女的形象出场,中期沦落为妒怨的失势嫔妃,后期则写她转变心态,面对这段三角关系的超然。梅妃形象深具文人气息,作者将其塑造为贤淑女性的意图十分明显。梅妃名为江采苹,采

17、苹典出诗经的召南采苹诗经召南采苹: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莒;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由此可见,梅妃正是采苹里有齐季女的化身,圣洁端庄,具有匹配帝王的后妃之质。关于梅妃的容貌,梅妃传亦有十分生动的描写,最初高力士见其少丽而将她选入宫中,唐玄宗果然对她深深着迷,尽管后宫佳丽无数,自得妃,视如尘土。说明唐玄宗对她的迷恋,甚至宫中亦自以为不及。连其它女性也慑服于她的美貌,可以想见梅妃是何等的花颜月貌了。除了梅妃的天生丽质,作者还进一步塑造她的内在涵养,赋予她性喜梅、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的清雅情趣;而妃善属文,自比谢女

18、。更说明梅妃不仅气质芳洁,对己身的文采也深怀自信,认为自己足以媲美谢道韫。由开元中,高力士使闽越,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可知梅妃的入宫的时机为开元中期,正是唐玄宗执政的鼎盛时期,梅妃的出现完全符合传统上贤君才女的理想。按梅妃传所述: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此段描写梅妃不单能奏清亮的笛音,更在玄宗心里留下长袖翻飞,秋波流盼,秀逸的舞姿轻盈若惊飞鸿鸟的形象,玄宗这番戏谑暗道出他对梅妃的称扬与宠溺。此外,由梅妃的应答可看出她深具教养,说话得体,克

19、尽为妃的职责。不过,梅妃同时也具有骄傲的一面,尽管她的骄傲并非单纯恃宠而骄,而是出于学识才华的自负傲气,她这样的骄傲仍使她日后埋下不幸的种子;她愈是骄傲,失势后所遭遇的打击也愈深沉愈痛苦。这一点可由以下的故事情节应证:是时承平岁久,海内无事。上于兄弟间极友爱,日从燕间,必妃侍侧。上命破橙往赐诸王。至汉邸,潜以足蹑妃履,登时退阁。上命连趋,报言适履珠脱缀,缀竟当来。久之,上亲往命妃。妃曳衣迓上,言胸腹疾作,不果前也,卒不至。其恃宠如此。此段可由两个层面分析:第一点为梅妃温婉、不愿多滋事端的性格。梅妃没有向玄宗抱怨汉王的轻薄,一方面是为顾及玄宗身为丈夫、身为帝王的颜面,另一方面也是不愿伤了他们兄弟

20、间的和气,影响大局。而第二点则是梅妃的骄傲。她贵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遭受侮辱而选择不声扬,仍有另一种方式传达不满,因此她借故不出席宴会,就算上亲往命妃也卒不至,暗示汉王你踰矩了,我生气了。这也突显梅妃正处于受宠的巅峰。据史料记载,杨氏于天宝四年以贵妃的名义入主后宫,此时梅妃约莫三十多岁,而杨贵妃二十七岁,两人年纪相差不远,照说并无色衰爱弛的顾虑,然而梅妃终究不敌太真忌而智,与她争宠失败,被迫迁宫上阳,受尽冷落的滋味。对梅妃而言这无疑是一大打击,她依凭大半辈子的皇恩骤然消失,几乎被剥夺原有的一切,她以为她失去地位也失去爱情,教她情何以堪?何况梅妃向来心高气傲,她所感到的沉痛必然更甚于常人。种种

21、的难堪使她也不免落入妒怨的情绪,她自然将杨贵妃视为所有怨气的箭靶,她称杨贵妃为肥婢,如此简扼的词汇其实隐藏强烈的恶意;肥是嘲笑杨贵妃过于丰满的体态,婢则是卑贱下等的意思。气质高雅的梅妃竟说出这样粗俗的话,可以想见她心里是多么的怨懑。此时期的她不再具有清新的表面形象,转为典型的宫庭怨妇。当然梅妃不甘谪居冷宫,她做出反抗,妃以千金寿高力士,求词人拟司马相如为,欲邀上意。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势,报曰:无人解赋。在求赋未果后,梅妃自作楼东赋一吐失意之情,其中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可视为梅妃对杨贵妃的主动出击,露骨地表达对杨贵妃的怨气与忿情;同时梅妃也希望唐玄宗透过那篇赋,看见

22、她的勇敢与渴望。只是她终究失望了: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果实使来。妃悲咽泣下。上在花萼楼,会夷使至,命封珍珠一斛密赐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先后送礼给两位女子,这当中有些微妙因子在梅妃心里发酵着,梅妃因此明白唐玄宗依然在乎她,只不过他也样爱着杨贵妃,梅妃终于清楚自己的心意了,她不要唐玄宗爱她的同时也爱着贵妃,她真正的坚持是维持感情的纯粹性;于是她忽然看清这些年的孤寂与幽恨,看清所有事情的轮廓,何必珍珠慰寂寥呢?这些荣名与殊宠,原来不过如此,她终于学会了放下,终于超脱了

23、苦缠多年的三角关系。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描写她不再受宠的凄楚,然而跌到谷底、一切都悲惨得毫无退路,最终也只好自己重新站起;因此梅妃傲然昂首,无视本身的弱势处境,谢绝唐玄宗所赐的珍珠,她这样的举动几乎是违抗上命,毕竟帝王的赏赐仍具无可忽视的权威,梅妃的行为暗示她拒绝接受唐玄宗的权力,传达她认为彼此于爱情关系中为对等地位的意念。第三章 传统宫嫔宠遇处境模式分析第一节 传统的宠遇处境模式一般而言,后宫嫔妃之于帝王可分为得宠、专宠与失宠三种模式。而在分析此三种模式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宠的定义。首先,本文对宠的定义局限于后妃与帝王的互动之道,再于此前提下对宠作出狭义与广义的解释。狭义的宠多用

24、于上对下的关系,通常是指某个地位高者特别偏爱某个地位较低者。在暗流汹涌的深宫,粉黛数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皇帝;举例来说,身为替皇帝端洗脸水的侍女,尽管同样地位卑微,却远远强过打扫庭院的宫女,因为端洗脸水比打扫庭院更有机会亲近也更接近皇帝。由此我们可将宠的概念引申为:只要有机会参与帝王生活,接触权力核心者,即符合受宠的条件。依照帝王喜好,受宠的程度也有层次差异。受宠只是拥有接近皇帝的通行证,皇帝可能记得谁为他端水,也可能不记得,如此在后宫仍毫无地位,随时有被取代的危机。假若能赢得帝王欢心,甚至受其挂念,成为他生活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即是得宠;此阶段的宫人才受到名份地位的保障,有资格分享皇帝的喜

25、怒哀乐。专宠则是最极端的宠爱,获此殊遇的宫嫔为皇帝眼中的唯一,皇帝通常会讨好她、满足她的要求,使她有名有权有势,更甚者,有能力左右皇帝的情绪或命令。就本文脉络,失宠同样有两种意涵:原先受宠而后失去帝王的宠幸,或从未见过帝王,远离权力核心,从来就没有名份也没有地位。本节最末讨论的上阳白发人即为典型的案例。第二节 得宠的梅妃在梅妃传里,梅妃受杨贵妃的排挤而迁居上阳宫,离开皇帝的生活圈,表面看来梅妃似乎失去唐玄宗的宠爱、丧失她曾有过的后宫地位与实质权力,沦落为幽怨的失宠者;实则不然,故事里的唐玄宗仍对她旧情难忘,尽管她确实处于地位失势的窘境,然而就感情层面而言,她仍是受皇帝眷念的得宠者,唐玄宗没有因

26、不见梅妃就淡忘此人的存在,她于他心里仍保有一席之地。我们别忘了,在梅妃咏赋寄托怨情之前,唐玄宗曾先采取行动,与梅妃同乐同叙旧情,而且是在万般顾忌贵妃的心态之下,仍设法去见梅妃,若不是有一股内在恒存的强大感情发酵作用着,怎会有这一段如冒险般高潮迭起的过程。若说杨贵妃是唐玄宗的生活伴侣,则梅妃可谓其心灵伴侣,如前文所述,梅妃进宫的时间正值开元盛世,唐玄宗仍是雄心勃勃的有为皇帝,而梅妃又是一位聪慧有才的女性,她必然有能力听得懂唐玄宗所提及的政治上的得失,甚而婉言劝谏;梅妃传虽未对此多加着墨,但依作者赋予梅妃的才性条件而言,这完全是合理的推论。从这些超越了一般后妃所可以触探得到的与君王感情意见交流深度

27、表现,梅妃的确比其它嫔妃更深刻地了解玄宗。然而如前文所述,唐玄宗执政中期非但政绩日衰,心中更深怀对年迈老衰之恐惧,他对贵妃的溺爱正是此种心态的反映。由于惊觉时间的一去不返,他消极地想抓牢眼前可见的事物,骊宫温泉,丝竹曼舞,这些寻欢作乐都是立即且物质性的,唐玄宗怎会不明白这些享乐的本质?因此在某些清醒的夜晚他深深怀念梅妃,她才是唐玄宗心里的精神寄托;他虽耽溺声色而无法再与梅妃共同生活,却从未忘记她,梅妃始终为一特别的存在,一直蒙受到唐玄宗有形无形的关切,所以说,梅妃虽不具杨贵妃的专宠地位,仍是受宠者。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第三节 专宠的贵妃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在宫中宠极一时的武惠妃过世,痛失爱妃

28、的唐玄宗悼念不已,有人进言寿王妃杨氏的美貌绝世无双,唐玄宗召见后果然惊为天人,不久即命令杨氏出家为女冠,号为太真。天宝四年八月,杨太真册为贵妃,从此展开她在后宫的专宠神话。对唐玄宗而言,杨贵妃的魅力不单来自她的天生丽质,她的歌舞天赋也令通晓音律的唐玄宗印象深刻,新、旧唐书皆称其善歌舞,邃晓音律而不少文学作品也保留杨贵妃的曼妙舞姿,杨太真外传载: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乐史以华丽的笔调盛赞杨贵妃姿态娉婷,而王建霓裳辞十首也纪录: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由此可见杨贵妃的才华在当时的社会舆论流传甚广。天宝二年,李白受诏写下著名的清平调,彼时杨氏甫得宠,距她

29、正式受册贵妃还有两年的时间,杨门亲族恃宠而骄的情形尚未发生,杨氏不过是个美丽而受宠的女子,她的形象尚未背负日后的沉重包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藉云彩与华裳侧写杨氏的娇艳,更以瑶台仙女与之相提并论;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则将杨氏比拟为芳郁诱人的牡丹,即使是一代名后赵飞燕,也必须妆点胭脂才不致相形见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可由很多面向得知,陈鸿长恨歌传载:骊山雪夜,上阳春朝,与上行同室,宴专席,寝专房,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宫才人乐府妓女,使天子无顾眄意。自是宫无复进幸者。描述杨贵妃在唐玄宗

30、心中无人能及的地位。旧唐书载: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唐玄宗到哪里都要杨贵妃相伴,甚至由宫中最有权势的太监为杨贵妃执鞭;而她所用的器物服饰之奢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旧唐书载: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造,又数百人。数百人的苦心劳动,竟只为博得一位女子的欢颜。新唐书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杨贵妃嗜食荔枝是她唯一较具个人色彩的典故,唐玄宗为讨她欢心,不惜劳师动众,远从蜀地进献荔枝。荔枝原名离枝,意指离枝则色味香气俱变,当时为保留荔枝的鲜美,以马飞递之,人马毙于路者时有所闻,杜甫曾着诗批判:云壑布衣鲐背死,劳人害马翠眉

31、须。出自杜甫解闷其十二。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以至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地步了。天宝十四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因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生活,长久以来便受到文人的高度瞩目,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多不胜数,尽管每个作者各持不同观点,但无可否认他们皆同意杨贵妃的专宠地位。第四节 失宠的上阳宫女由于梅妃故事的时代设定为开元天宝年间,与天宝岁末的上阳宫女相隔不远,可由生活背景等面向观照,作出较公平的比对。再者,更有学者指出梅妃与上阳宫人的关联,董上德在论梅妃故事的层累性生成推论梅妃形象的滥觞,他认为迁居上阳宫上阳宫位于洛阳西南,距长安数百里之处。的梅妃实为受冷落宫女的集体形象,而依据史实,这样的推理确实能

32、够成立。目前我们对上阳宫女的认识主要来自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白居易藉由这首乐府诗,细腻地刻画上阳宫女的典型,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由如花少女衰迈为白发老妪,深入描写她在深宫耗尽青春的空虚,从而揭露封建王朝采选秀女制度的丑恶。上阳宫女的悲剧在她进宫之初即埋下伏笔,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她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女孩,入宫不久,连皇帝的面也没见着,又被带离长安城,胡里胡涂地发配到上阳宫。尽管白居易将此恶行归咎于杨贵妃,然初进宫的秀女弱小生嫩,孤立无援,更别说有何地位了。因此即便不及杨贵妃的权势,对付小宫女亦非难事。

33、天宝以后,皇帝定居长安,潜配上阳意味着远离权力核心,无缘见到皇帝,她的一生注定在无尽的寂寞中凋零,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在幽居的岁月里,漫漫秋夜最是难熬,望不见尽头的黑暗使她的心逐渐枯萎,萧萧秋雨打湿门窗,恍惚间她已分不清眼前的落寞是泪水亦或雨水带来的了,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当春天降临,婉转的鸟鸣更衬出她满怀的孤寂,但她已开始习惯,也强迫自己习惯面对,双宿双飞的燕鸟再不能感染她冰冷的心,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终于她的灵魂变成一纸空白,她忘记自己究竟入宫多少年了,那实在是太漫长的一段时间,长得让她的心彻底麻木

34、。直到皇座易位,新皇帝这才注意到她的存在,原因无它,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这真是最讽刺的事,当初她被选入皇宫,是因她的年轻秀美,而今她引起皇帝注意的,竟是她的白发皤皤;尚书的虚名并不能弥补她失去的青春岁月。更何况皇宫里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宫女不知凡几,没有皇帝垂青,深沉宫苑里没人会记得她们,她们不过是抹苍白的影子,一生既无期盼,也不构成任何意义,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也是所有失宠宫女此指本文所定义,从未见过帝王并远离权力核心的宫女。的共同命运。第四章 结论第一节 梅妃宠遇模式的特殊性讨论感情价值的确立与人格形象的突出梅妃传开头便这么说了: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稚

35、龄的梅妃已能够立下进取后妃地位的志向,展现出将经典内容转化为现实意义的解读功力;更懂得吸收文字的魅力,吸收诗经文字意义与思想典故中所化成的美好理想,她知道书里有个比现实更丰美的世界,那些事物是经年累月也不会改变的,而这些不朽的信念才是她真正的向往。初入宫的那几年,唐玄宗给她的爱情使她得以在后宫生存,然而梅妃并未被荣华权势给冲昏头,她自童年即抱持的想法始终不曾动摇,她相信的东西向来非物质;她爱梅,可她更爱梅清傲雅洁的灵魂。浸淫在物欲横流、奢华权贵的宫庭愈久,梅妃愈能看清所谓荣华富贵的无价值。当众人叹羡她早年专宠的地位时,她看重的只是她与唐玄宗的情谊,在梅妃眼中,那才是接近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事物。随

36、着杨氏受封贵妃,耽于享乐的唐玄宗逐渐将感情重心转移至杨贵妃身上,对此梅妃自然有满腔的妒与怨,然而真正令她伤心的是唐玄宗的心态当她知道唐玄宗并非不爱她时,反倒彻底失望了。她无法接受唐玄宗同时爱着她也爱着贵妃;依唐玄宗对梅妃的心意,倘若她顺势迎合唐玄宗,或许可与贵妃一般权倾六宫,但梅妃不愿这么做那简直玷污她对爱情的期待。她理想的爱情应是纯粹而单一,若得不到完整的承诺她宁可不取。在以帝王一人喜好为尊的宫殿里,她的地位无法自主,权力无法自主,唯有个人的感情自主是即使贵为皇帝也无法自她身上剥夺的权利,因此,梅妃出于自尊,出于保持己身完整存在感的想法,当唐玄宗命人送来一斛美丽的珍珠,梅妃的反应竟是推拒不受

37、,并让使者带去她的诗文: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寞。一句轻描淡写的何必珍珠慰寂寞事实上有着特出且超越时代角色限制的意涵。梅妃此举的意义不可草率地解释为单纯地闹别扭发脾气,要知道,她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的体制下,她行为与身处的背景是礼法严密、帷幕重重的禁城,而她所拒绝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我们应从更广泛而深入的面向探讨此举的意义。首先,她展现出一位女性感情自主的典型;其次,梅妃无视于传统,无视于权威,她这样的举动几乎可说是反抗君王权威的叛逆。第二節 对梅妃传作者意识型态的检讨与批判对传统女祸观的批判重心移转与修正综观梅妃传全文,作者对唐玄宗的描写明显集中于其软弱无

38、能的形象。我们看到的唐玄宗,受制于杨贵妃的妒悍、狼狈西奔、晚景凄凉,几乎没有堂堂皇帝的威严,而传末的赞辞,更明确展露作者以前朝昏君祸国乱朝的历史反思作为当朝借镜的讽谏意图。赞曰:明皇自为潞州别驾,以豪伟闻。驰骋犬马鄠杜之间,与侠少游。数笔勾勒唐玄宗早年英豪的形象,作者即笔锋一转,把焦点转至唐玄宗执政中晚期,将他贬得身败名裂:用此起支庶,践尊位,五十余年,享天下之奉,穷奢极侈,子孙百数,其阅万方美色众矣。唐玄宗在位期间被认为是唐代兴衰的分水岭,他曾将唐朝的国力发展至巅峰,但在晚年却宠信奸臣,荒淫怠政,最后他的执政甚至终于安史之乱,于是那便成为后人对这位君王最直接的评价了。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

39、四海,身废国辱,思之不少悔,是固有以中其心,满其欲矣。江妃者,后先其间,以色为所深嫉,则其当人主者,又可知矣。作者以晚得杨氏,变易三纲讽其失德,浊乱四海,身废国辱讥其失政。思之不少悔,是固有以中其心,满其欲矣。这段批评主要针对李、杨二人的关系而发,作者认为唐玄宗对于得到杨氏、与其同乐欢宴而致怠政等等行为,毫无悔意。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同时贬斥杨贵妃揣摩上意,谄媚迎合,然依前后文脉而言,作者乃是以贵妃、梅妃作为一黑一白之陪衬,以贵妃之恶突显唐玄宗之过;以梅妃的高洁美好,对比唐玄宗个人,与当时朝野内外的腐败堕落。议者谓:或覆宗,或非命,均其媚忌自取。此段文字为作者刻意安排的传统立场,即女祸论之典型

40、,目的是为他接下来的个人见解提供进行政治批判的着力点: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奔窜而归,受制昏逆,四顾嫔嫱,斩亡俱尽,穷独苟活,天下哀之。传曰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盖天所以酬之也。报复之理,毫发不差,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尽管作者最终铿锵有力地指出: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似乎是对传统的女祸论大加反驳,将责任归咎君王本身。依据整个梅妃传的故事情节,唐玄宗可说极端自私,他虽爱梅妃爱贵妃,可他最爱最在乎的却是自己,他害怕老去,逃避责任,他的所作所为皆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消极心态,谁知他最后仍免不了面对他极力回避的老衰与孤凄;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即是对君王的个人修养进行检验,由此可知,作

41、者基本上是以君王的道德修为作为其失政误国的评断标准,前文所提及的晚得杨氏,变易三纲也可强调并呼应此一观点。然而,作者是否真正反驳了传统女祸观?事实上,作者以梅、杨二人陪衬唐玄宗,强调君王个人修持的重要性同时也放大了君王的影响力,过错在于君王,责任在于君王,真正有能力作抉择的也是君王;换言之,女性的影响力被削弱了,她们不再背负罪名然作者反倒以根本性的忽略来定位女性,她们的行为反而不被承认了;由此观之,作者的反驳依然以握有实权的男性为主体,因此,他其实并未真正反驳传统女祸观。总结而言,梅妃传形塑了一个极为成功且深具个人特色的女性形象,在君权至上的社会体制下,梅妃透过咏赋、呈诗、拒礼,来表达一位女性追求感情自主的立场。而梅妃个人与梅花意象的密切结合,更深化了此角色的清雅高洁与象征意涵,作者旨在以梅妃超俗绝伦的形象,突显君王荒淫误国的丑态与罪过,展现作者的个人史观与讽政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