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11362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学士学位论文加工企业市场的变化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专 业 工商管理 年 级 07级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服装生产加工企业所占的比例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目前面临的压力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的了解,探求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我国经济制度转型后劳动力去留问题。分析品质成本构成,结合生产加工企业现状,设定品质成本组成结构。针对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特征,提出适合企业操作的主要损失指标统计方法,并提出了品质成本控制措施和改进策略。在处于转型时期的服装生产企业引入品质成本管理理论,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质量要求。【关键字】 服装生产加工企业 劳动力市场 转

2、型 劳动力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proportion of dres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ir trends of development, and working on the pressure fac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mo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labor market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3、between them and the work problems of the labor after the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in our country.Analyzing the components of the cost and quality together with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set the structure of the quality and cost.Providing the main statistical method for

4、 loss index which suits the dres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s well as some control measures and improving policies for quality and cost aims at chracteristics of clothe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By leading the theory of administration on quality and cost in dres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hich are

5、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they can cut down the operation cost and to satisfy the costomersrequirements of quality better. 【Key words】dres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labor market, transition, labour force目 录致谢中文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 论1第二章 影响顾客忠诚度的因素及对策32.1 我国服装企业的现状32.1.1 劳动密集型32.1.2 资金回笼周期短32.1.3

6、 产品品种单一42.1.4 技术周期更长52.2 我国劳动市场的变迁72.3 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102.3.1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仍会持续102.3.2 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失调102.3.3 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112.3.4 劳动力市场部分地区供求矛盾尖锐11 2.4 转型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差距扩大及其原因12 2.4.1 转型劳动力市场工资差距扩大122.4.2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扩大的原因122.4.3 非价格机制132.4.4 劳动力市场分割142.5 服装企业劳动力流动过盛的策略 152.5.1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服装企业经营管理理念152.5.2 完

7、善公司治理结构152.5.3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162.5.4 加强人力资源制度管理16第三章 结 论17参考文献18第一章 绪 论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和企业竞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快速变化,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显著提高,并对企业承当社会责任持有越来越高的期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已不再单纯关注价格与品质,而是同时关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工厂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机会的环境中,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整个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包括股东、 员工、消费者、 政府和社会等因素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

8、群体的需要,决定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当承受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概念从上世纪2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它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通过跨过公司的供应链逐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里经济发展取得惊人的成就,而且近十年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势头。庞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但是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含量底,成本高。以服装行业为例,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的产业,能

9、赚取的利润空间很小,为了生存需要,企业只能放弃承担或有意忽视在短期内不断给企业增加成本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跨过公司的供应链的一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必然会关注我国企业,关注服装行业。如今,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装行业在我国几乎均为民营企业,不仅为我国提高里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剩余劳动力,也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外汇储备。但是,由于此类企业的特殊性,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局限和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服装行业将迎接新的挑战,参与更为残酷的市场竞争,面临更多更加严格的道德标准。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透视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特别关注

10、服装行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希望我国服装企业能够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突破口,转变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全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现代企业。第二章 影响加工企业市场变化的因素及对策2.1 我国服装企业的现状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纺织行业在中国的经济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全国各地遍布了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综观当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有自己品牌的,有外加工的,有内外销的,有单独内销的,有单一品种的,有综合产品的,几乎所有的服装企业具有以下的特点:2.1.1 劳动密集型服装成衣技术没

11、有太多的技术含金量,对于国内的服装企业,企业并不需要大量的设计师、大量的制板师。从近几年就业的招聘市场大量的数据显示:服装企业需要的是个位数的设计人员、制板人员,而大量需要的是车工、熨烫工、营销员等,这些数据不难证明为什么国外服装企业的投资者一般选择人口较多的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进行投资。对企业来说通过短期的培训,让员工有重点的掌握12个流程工序就可以开出整条流水线,不象一些欧洲国家或服装工作室的单裁单做。企业注重的是批量生产,一付样板经过样衣试制后就意味着几百件、几千件,中国的国情为这种服装企业创造了条件,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也是以这种流水线的固有模式并伴随着员工素质不高的现象进行着。

12、2.1.2 资金回笼周期短服装企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是一个重视资金回收的行业,企业不可能只管大量生产,积压在仓库会导致资金流通不畅。经常看到服装店里打着企业资金回笼招牌,打折销售、现金抵值券或换季处理等。服装行业相对投入少,见效快。对企业的经营者而言还是比较青睐短流程链,在生产中还是以市场需求、市场流行为目标,注重中短期的经济效益。2.1.3 产品品种单一当前服装企业生产品种不是很丰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生产中款式单一,在服装设计等元素上缺乏自己的语言,目前主要还是以内衣企业,茄克衫企业、西服企业、针织服装企业、女装企业、男装企业、童装企业为分类较多,或满足外来订单,或满足内销,在款式的创新、服装

13、的品牌上还缺乏一定的优势。2.1.4 技术周期更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服装行业,但因服装行业自身的特点,当前许多服装企业还是手工化为主,生产技术更新的周期长,还是注重少品种、大批量的模式,但当前客户要求多样性以及客户个性化的要求,对技术短周期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服装CADCAMCAPPFMSS、三维人体测量技术以及现代网络的运用,使服装企业不得不重视数字化服装设计与管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1)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满足全球质量、社会和环境标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2005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纺织出口企业中通过IS09000质量认证的约2500家,仅占企业总

14、数的7左右,能够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等考评标准的企业则更少。如果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仅有少数企业可以出口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将被排斥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之外,更谈不上沿着价值链攀升因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先决条件是遵循价值链治理设定的参数。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关于中国正成为世界的“血汗工厂”的指责,撇开其中的政治因素不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许多企业在满足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责任等国际标准方面的欠缺。(2)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设备还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缺乏技术开发能力。比如,国际上无梭织机已得到广泛使用,我国棉织机主体仍是有梭织机。在约66万台(

15、2002年数据)的棉织机中,无梭织机仅8万多台。产品质量难以和以无梭织机为主的产品竞争;棉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方面,日本的吨纱用工仅为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l213,美国仅为我国的16一l8:在高科技纤维的开发应用、面料尤其是高档面料的设计和加工技术方面,中国的差距也很大,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基本上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宋琛,2005)。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大多数企业产品的生产设计、技术工艺与世界知名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产品以中低档为主。(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知名品牌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软肋”。我国尚没有一个服装世界品牌也缺乏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没有任何一家自有品牌出口的额度

16、能占到总出口额度的05:建立自有品牌的企业数量少。多数为国外企业贴牌加工,获利微薄。目前,在纺织服装链条中,中国OEM企业只是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90以上的利润掌握在国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由于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企业很难在设计、销售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协调:企业利润率偏低导致资本积累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4)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和贸易规则变化的影响。中国作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极易遭遇纺织品进口国的特保措施、反倾销、技术、环保等各种壁垒。中国纺

17、织品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自2005年1月1日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后美、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屡屡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障碍,贸易摩擦不断。 2.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迁 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计划经济国家转型前,其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特征是充分就业,没有公开失业,并且劳动力供大于求,但充分就业是以低下资为代价的。无论是工业部门还是农业部门都存在普遍的人员过剩,同时劳动力扭曲的配置导致了劳动力生产率低下。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

18、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当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到劳动力市场后。能够在生产过程的要素初次分配上就达到公平。从整体上将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分配。2.3 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2.3.1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仍会持续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D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

19、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上下。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2.3.2 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失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其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成本(工资)与劳动边际效率之间的比较。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那么根据市场非均衡时处于市场短边的一方能实现其意愿的短边原

20、则,最后实现的就业量就由需求一方决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考核企业经营好坏的是一系列计划指标,除产量和利润等指标外,还有计划就业指标,即企业必须接受计划部门配给的就业人数。在企业自愿的劳动需求小于计划就业量时,企业必须按计划完成就业指标。这种就业配置的结果就是企业中隐性失业的出现,其实质是计划当局要求企业负担起本该由政府负担的社会目标一失业救济,其代价是企业效益的牺牲。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改变微观经济组织的行为,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到追求盈利上来,企业承担的社会性目标交给政府去完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中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就必然转化为公开的失业,部分职工

21、下岗也就不可避免了。2.3.3 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求职人员文化程度看,除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比上季度有所下降外,其他各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长,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增长幅度较大;大专、大学、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9、75和493。从城乡差距来看,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却非农业强国。城乡多元经济存在且畸形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深加工率低,涉农产业不发达,农业自身解决不了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出现民工潮,而经济发展水平使城市提供的职位有限,且农民工缺乏基本的

22、劳动技能,文化平低。所以城市就业市场是卖方市场,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具体就是买方居于垄断地位。他们在一定程度压低了用工报酬,把自己的财富建立在这些弱势群体的痛苦之上。2.3.4 劳动力市场部分地区供求矛盾尖锐 从城镇来看,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就业岗位的需要;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与企业急需不能对接,以及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通畅。同时,在资源枯竭城市、库区等困难地区,以及一些困难行业、困难企业,则存在着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多的问题。从农村来看,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存量和增量,存量大部分为中年劳动力,多以农

23、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增量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他们将是劳动力转移和输出的主要来源,也是新生代农民工。但与此同时,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多,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农民工供不应求的现象。据劳动保障部的调查,2006年春季企业用工需求中,基本得到满足的比重依次为环渤海地区71、长江三角洲地区66、中西部地区65、珠江三角洲地区55、闽东南地区50。从企业(行业)看,招不到农民工的主要是一些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较低的企业(行业),以民营企业居多。从用工需求对象看,急需年轻工人(特别是女工)以及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熟练操作工。在调查企业招不到或招不满农民工的

24、原因中,有30的企业认为农民工不少,但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2.4 转型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差距扩大及其原因2.4.1 转型劳动力市场工资差距扩大从1981-2005年,在我国的人均GDP从493元上升到14040元的同时,按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也从028上升到o4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城乡收入差距方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差从772元上升为7238元,年均增长15;在地区工资差距方而,工资最高与工资最低地区工资之差从1116元上升为207万元,年均增长20;在行业工资差距

25、方而,工资最高与工资最低行业的T资之差从l 141元上升为323万元,年均增长23。工资分配差距快速扩大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消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80一90都来源于劳动报酬收入,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4.2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 在国家规制影响较大的劳动力市场部门,职业阶层间工资差距较小,人力资本回报的提高受劳动力市场转型的影响明显。市场化改革使得在计划经济下被扭曲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开始上升。但是,在新生的市场经济部门,不仅阶层间工资不平等扩展迅速,而且体力劳动者的市场境遇也大大低于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工资的阶层不平等随市场化程度

26、的提高而逐渐扩大,而国家规制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收益不平等则有较大的作用。工资受国家监控影响较大的劳动力市场部门中(包括国有、集体经济、公共部门和政府部门),由于受到国家保护性规制力量的作用(主要针对体力劳动者),其内部职业阶层间工资差距较小,且变动缓慢。1997年后一部分下岗职工成为城市的贫闲人口。劳动力市场改革带来的是人们的“结构分化”,国有部门改革的收益主要被那些留在国有部门的人获得了,而分流出去的富余职工则分化为再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等各种状态,工资差距在“结构分化”的过程中扩大。2.4.3 非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在决定人们收入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使得人力资本的回报逐渐上升。与此同时

27、,劳动力市场的非价格机制却仍然存在,如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甚至于就业单位的性质也对于劳动力的收入决定存在着正面的影响。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和失业者再就业机会,有助于农村居民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而且。在劳动力市场改革过程中,政治身份带来的丁资回报越来越大,政治身份在非国有企业的网报似乎更高。如果我们将人力资本同报的提升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视为积极作用的话。社会和政治资本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就是值得注意的。社会和政治资本这些非价格机制不仅町能在劳动力市场产生直接影响,还可能通过家庭背景使得不同人的受教育机会出现不均等,会在长期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增强社会

28、流动性。2.4.4 劳动力市场分割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并且这种分割是制度性的。在地方政府保护本地城镇培民利益的动机下。外来的劳动力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着与本地居民不同的体制环境,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被人为地抬高,导致劳动力流动规模被人为地压低。这导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在劳动力市场方面,近年来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和工资上涨压力,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已经迎来了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的“转折点”。因为,即使口前中围沿海地区出现了工资上涨压力,这也是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劳动力市场整合程度提高,劳动力流动成本更低,那么,劳动力流动规模就可以进

29、一步提高,收入分配能更加合理。目前所达到的“转折点”是一个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劳动力情况下过早出现的转折点,同时,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情况而言,内地为解决劳动力就业所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也有过度之嫌。2.5 服装企业劳动力流动过盛的策略 2.5.1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服装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一个服装企业有了合格的员工才会有好的产品和好的市场也才会产生出高利润所以员工应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增强服装企业的透明度不仅要把好消息与员工分享,也要将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员工沟通。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处罚性措施多采用表扬型激励,使员工感受到被充分重视的感觉,

30、其结果必然可留住员工。也发展了企业最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2.5.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小型服装企业要为员工发展创造出好的环境增加自身吸引力:同时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员工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例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管理在合同期内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员工也不能擅自离开企业;否则。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交纳违约赔偿金。此外还可以建立员工人股制度鼓励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源入股,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员工的稳定。中小型服装企业管理混乱使得员工无所适从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营造吸引员工的良好环境必须实现服装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企业的管理者要尽量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有效控制在管

31、理各环节中应根据客观实际。摒弃经验真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2.5.3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因此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不是简单地以某个人或某群人为本而是以员工、顾客和社会公众为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企业在三者之间的位置而不是简单地以物质鼓励为本也不是简单地以关怀体贴为本而是以塑造人、培养人为本。既为人提供发展的机遇又为所在的服装企业培育了有用之才。从最开始的“人治”进化到“法制”然后走向人本管理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赞同和维护企业。2.5.4 加强人力资源制度管理不同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

32、取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流失。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动态绩效考核体系关注员工的业绩。在考核中体现员工的能力和业绩,依据业绩来提升工资一方面可以减少员工的不满、抱怨,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后进的作用。借鉴宽带薪酬设计理念在上下级之间有一定重叠只要员工努力就有可能比上级得到更多的奖金对上下级员工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而对工作有成效者给予的奖励。应占员工收入的一定比例使员工感觉到有付出就有回报。第三章 结 论服装市场的多样化让中小型企业有了生存空间,在这个广大的市场中中小型企业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抓住自己的一块,抓住大型企业的弱势空间,只要经营有方,也是有其旺盛的生命力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

33、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引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参考文献【1】 黄永明,何伟,聂鸣,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5月【2】 刘雪花,浅析国中小型服装企业的经营策略,山东纺织经济,2008年第6期。【3】 周鹏,转型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差距扩大分析,改革与战略,2009.6。【4】 王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分析,经济与法,2009年第6期。【5】 高岩,辽宁省中小服装企业员工流动过盛现象分析,制衣技术,2010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