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713969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摘要: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网络优质资源建设将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简要概述网络教育资源的内涵,主要针对兰州市重点高中网络教育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思考新课标理念下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新要求与新期望,并提出几点策略性建议。关键词:新课标理念;网络教育资源;优质;建设与共享一、引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高中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教育资源构建与共享研究,仍然需要有系统的

2、研究。紧随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因此,在当前的形式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特别是新课标理念下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研究成为必然。1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将给该省的高中教育现状带来质的变革与突破。二、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概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教育资源的内涵及特征也随着新课改下课程资源观的定位需要而有所发展。随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实用性、经济性的意义日益凸显。由于从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实体过于繁多,导致网络资源低水平自治与共享现象

3、普遍存在,这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目前所呈现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势必要得到合理规范、科学标准的有效整合。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网络教育资源观还包括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三个重要的组成因素,3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则是由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教育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各种人员的集合,如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应用者,其来源主要是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社会人士(家长、学科爱好者、社区会员等)。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在网路特别是互联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教育环境资源是提供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所需要的

4、硬件设施和各类软件工具及应用平台。教育人力资源是实践的主要施行者和开发应用主体,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是建设的主要目标,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内容,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对象,教育环境资源则体现为软硬件相结合,作为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三个要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地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性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都是由这三个要素交互不足或某一因素的作用考虑欠缺所造成。三、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1调查研究的实施为了提出新课标理念下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应用策略,我们在兰州市六所重点中学和两所普通中学做了兰州市高中学校网络

5、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系列研究,期望探索出新课标理念下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新模式,以期达到以点带面,促进兰州市三县五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2. 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就兰州市高中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的分析,思考并总结了以下存在的几点问题:(1) 以购买成品资源为主,资源与教学需求脱节从图1可以很明显看出,教师利用的优质资源主要来源于自行购买和加工已有资源,即学校出资购买大量的外校或专业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么直接应用到教学,

6、要么进行加工,使其更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而直接拿过来用的资源却少之又少。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贵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辅助教学重难点、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等等。直接购买的专业资源并不是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去开发,他们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图1 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的来源(2)现有资源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待加强如下图2的数据显示,学校中经常利用的优质资源就是最常见的课件素材。媒体素材、试卷素材和试题库也较为常用,这些资源其实质只是对课本教材的再现,没有过多的创新性,也缺乏新颖的资源视野,同时也反映出应试教育仍然是目前高中阶段学校教学的主要理念和模式。常见问题素材库是对日常

7、教学活动中反而是利用最少的。由此可以看出,兰州市高中学校的网络优质资源建设不合理,从资源的类型、质量和有效性上面都会反映出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图2 经常利用的优质资源(3)优质资源集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从下面图三和图四可以看出,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依次体现在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师讲授几个方面,也有体现在扩展学生学习材料,但作用不突出。而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进行教学反馈方面却起到相对较小的作用。由此可知,学校在资源的利用中也出现了不合理的一面。新课标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这种现状势必要进行变革和突破。同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

8、于资源多,优质资源不多、资源内容陈旧、资源种类单一等方面,相对应的学校互联网的接入却不是其主要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于硬件环境的建设比较完备,不会造成信息化资源利用的主要障碍。但是现有软资源确实存在严重的不足。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图3 优质资源在课堂中的作用图4 现有优质资源存在的问题四、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突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为学生创设了大量调研、探

9、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学校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可以为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1.新课标理念对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要求新课标理念对基础教育中课程结构的改革提出了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要求,4这对于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构建也有相对应的规范效果。1)均衡性。 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均衡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优质资源体系中的各种资源类型、具体学科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要有一个适当的比重,在保证资源质量优质的同时,资源内容和数量设置要有合理的比例,这是资源设置层面上的均衡;二是实践操作层面,由于各门课程的任务、地位不同,各门课程之间有着前后左右纵横交叉等不同

10、形式的联系,所以,要实现网络优质资源的整体优化,最重要的是资源呈现方式要新颖,操作步骤要简便易懂,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汲取这些优质资源,才能全面和谐发展,整体和个性相结合充分发展,而不是各门课程学习过程的平均发展。这是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中的均衡性。2) 综合性。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科内综合。注重将本学科零散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综合,注重相关学科知识在本学科课程实施中的渗透;第二是实践活动的综合。表现为相关学科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体验的综合;表现为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知识技能、程

11、序方法、情感态度的有机融合。随着新课程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创新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培养和提高。3) 选择性。是指依据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了简化和保证资源的最优化,学校可以根据地域性特征的发展,教师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自由、灵活选择,以形成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以突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性特征表明了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2.新课标理念对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期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继承传统教学大纲中对开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较为合理的一面,进一步对共建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期望,具体体现了以下几方面5:1)

12、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那么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要充分体现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理念。在资源共享的机制中,各门学科的学习资源尽量的丰富广博,情趣多样,积极健康的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场景中学习。2)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突现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优质资源要尽可能以探究、协作的实际生活问题来再现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进而培养现代公民的能力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3)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13、,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既要有学科资源的丰富全面性,又要有人文因素因子。例如,语文课程资源的共享中,应该更多的将经典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可以是典故,可以是名著,也可以是小故事大道理,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在文化素养。3.新课标理念下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策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脱离为建资源而做资源的狭隘建设观,从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观出发,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与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三者交互结合的“人文发展观”。资源建设的过程是知识价值在主体间的传递与转化

14、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新课标理念为我们建设与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给予了新的启示,下面就个人思考的程度,浅显地提出几点看法。(1)挖掘和整理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规范化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应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重点建设开发一批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资源,如新教材的配套网络学习课程、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资源、主题网站资源等,尽快满足课改的要求。要按照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国家相关技术和教育规范标准建设资源,使其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兼容性、可持

15、续性,真正实现国内外优质资源共享。兰州市各个高中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按照新课程标准规范,进行挖掘,重新组合,统一规范,嵌套在共享资源平台中,进行有效利用,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重复资源建设开发所耗的能源,而且对兰州市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基础。(2)激励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校本开发与积累,营造活跃的优质资源创新与共享氛围学校要积极开展新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借助科研力量、专家意见、自己教学经验,结合教育前沿理论发展,积极进行校本课题行动研究,带动资源建设走向,提高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应用效益。师生之间合作共同建设,每名教师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所教课程的系统研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16、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这对于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生们的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成了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自主开发网络优质教育资源,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源建设队伍,有针对性地征集、开发出适合教与学的网络优质资源。【5】与此同时积极引进,购进成熟的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影视资源、互动学习资源等优秀教育资源,并进行加工改造,实现资源共享。(3)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保持动态平衡,形成传承式共享机制每一所学校都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教育部门组织学校做好资源建设基础性工作,在保证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

17、上,将现有教学资源按学习主题(模块)进行挖掘提炼和重新组合,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加强区域性资源开放与共享。兰州市区县教育部门、各个高中学校都要树立全局观念,打破区县共享壁垒和学校共享壁垒,实现全市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教师间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在尊重教师劳动成果和版权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共享自己的案例、课件和教研成果。为满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的需要,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是动态的、开放式的,兼容性和共享性的,要具有灵活的重组能力,具有资源共建共享权限功能,教师可以自行添加资源,以往的现有优质资源不但不能被取代和覆盖,反而要更加重视对其传承,这是丰富经验与智慧的知识产物,具有比

18、现开发资源更高的使用价值,是已经在实践中被验证科学合理的优质资源,因此,在追求新的优质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多借鉴这些现有正在被使用的优质资源的特点,积累经验,再次追求创新开发。五、结 语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当前教育教学中急需努力改进优化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了一个规范科学的指导理念和操作规范,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迈进了有效的一步。建设与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仍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研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参考文献1 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2 路秋丽,魏顺平.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及标准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73 李文光,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一22.4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5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