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27952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一)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型,反思 有位教育专家在十几年前听过一节教学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课,课上学生对“风雪夜归人”一句中的“夜归人”产生了岐义。有的说“夜归人”指诗人;有的说“夜归人”指房屋主人。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阅读思考,同学们开动脑筋,不时迸发出“即兴创作的火星”。就在同学们热烈讨论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安排下课后还可以继续讨论。,课后,这位教育专家与执教教师交换意见,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就美中不足的地方提出了建议,即对学生讨论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准确的结论,编的篓没有收口。十几年后,这位教育专家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对十几年前所听的课又有了不同的评价。他认为

2、不应过分注重讨论后的结论,“诗无达诂”,允许见仁见智,不应看重“收口”。,这节课好就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换来了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这位教育专家对同一节课为何有不同的评价呢?关键是理念的不同。十几年前教育专家考虑的是应试教育,而今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从这位教育专家的不同评价看到了把握新课程理念的价值,这正是引领教师把握新课程蕴含的先进理念,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转型。,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我国基础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

3、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到充分发展。这一理念有三层次:,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因此,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超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

4、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方面,应是全面、和谐的。那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

5、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这些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每篇课文、每个课时,都应有学生语文素养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二)教学实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语文教学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做是生动活泼的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既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态度,树立其学习信心,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

6、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学生推荐一位女生,该生站了起来。)师:请班里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来。(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起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女生:不信!(师带着该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地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激励,增强自信。

7、,(三)教学实施要关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过去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说写的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不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题目容易,个别学生答对即过,题目难,教师像挤牙膏似的逼问学生,直到有一位答对了便过。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没有过程,看不到发展,看不到教学的价值所在。而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展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课文讲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姑娘,来到黄山风景区的天都峰下,都犹豫了,但双方都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产生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结果这一老一少都爬上了天都峰

8、顶。课文的3-5节,写的是这一老一少在天都峰脚下的对话,也是他们善于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具体描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用大屏出示3-5节,征求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建议。,因为三段话的突出特点是人物对话,因而同学们选择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习。接着,教师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三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交流评价学习的成果。此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只达到了正确、流利,但感情没读出来。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呢?这是应让同学们感悟的学习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道了原来读书时就边读边想,具体到这三小节课文,即当读到人物对话时,要想想人物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学生领悟到这些

9、,再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便发现学生会读了,也读好了。,二、树立新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和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改课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材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这样的课程是封闭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限制了师生生命力、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次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的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

10、课程的创造者,是课程的主体.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变革,为此,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该在哪些方面转型呢?,(一)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第一,应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发掘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同伴也是

11、一种资源。通过交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所以,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就课本教课本,扮演的不是教材的

12、传递者、执行者。教师应当基于师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化。,如传统阅读教学,师生只是围绕选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进行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课内讲读的还是选文本身的语言,课后练习的是选文中涉及到的字、词、句基础知识。而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课本提供的选文只是教学的一种凭据,凭借选文,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过去围绕文本安排的预习,现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自主观察、调查体验,也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课内文本的解读,师生可以与课前的体验和占有的资

13、料相联系,使之自主构建。对于课后的机械练习,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练习趣味化,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下面请看深圳市宝安新安湖小学刘寿堂老师在景阳冈中的教学片断:,师:武松将一只凶猛的老虎打死了,真了不起!你能评价目一下武松这个人吗?生:勇敢、豪爽,是个英雄。师:能否说详细点儿?生:他喝酒痛快,酒量大,说话干脆直率,遇到危险勇于挑战。师:难道武松就没有任何缺点了吗?(这里开始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反其义教之的导火索,教师就是要及时点燃这根导火索。),(学生先感到老师的问话有些突然,接着有的开始议论,有的重新阅读课

14、文内容,试图寻找到有关武松缺点的蛛丝马迹。)生1:武松虽说豪爽,但有些粗鲁,对人没有礼貌。师:哦,有这事呀?能否举个例子。生1:当武松喝完三碗酒后,店家好心不让他再喝并解释原因时,他却说:“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酒钱?再筛三碗来!”说明武松这人非常霸道,不近人情,别人不愿卖,他还要强买,而且语言十分粗鲁。师:是的,好象有点摆阔,很有钱的样子。,生1:他的钱还是打劫舍来的不义之财呢!(大家笑)生2:老师,还有,武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看他喝得大醉要上山时,店家再三劝说,还拿了官府的榜文给他看,让他在店里住一晚上。可武松他不识好歹,居然疑心店家:“你留我在你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

15、,却把大虫吓唬我?”师:你看得仔细,看来我们的武松大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哪!(大家笑)那么要是店家真要谋财害命该如何是好?,生3:老师,这绝对不可能啦!如果店家真要谋财,就应该让武松多喝酒才对,越醉越好下手呀!可店家反而不让武松多喝,说明店家是好人。另外,既然店家都有官府榜文,就进一步说明这是一家正规的酒店嘛!师:看来你可以去做一个侦探了,分析得无懈可击啊!生4:我认为武松这人不是真的胆子大,而是死要面子才打死老虎的。师:这话从何说起?,生4:武松看到山神庙的那张榜文盖有官府印才相信真有老虎。这时他已经有些害怕了,想回去,却又怕店家耻笑。说明他怪能否战胜老虎并不是很有把握,而且有些胆怯

16、,但为了面子,只能硬着头皮过冈。生5:就是,他动手打老虎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了。要么他死,要么老虎死,他只能豁出去了。所以刚才有的同学说他打死老虎是为民除害我不同意,他完全是为了自已活命,这怎么能算是英雄呢?师:同学们的分析合情合理。那么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呢?,生6:不但要勇敢有力,还要有一定的品德修养,特别是与人交谈语言要广文明点。生7:英雄也要量力而行,遇到事情要讲究策略,不要象武松那样打肿脸充胖子。生8:真正的英雄是为了帮助别人而贡献自已的力量,纯粹为了自已的行为只能说他有些胆量,不能算真正的英雄。师总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可以看出同学们真的非常聪

17、明,能想到老师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们今天的社会涌现出了许多真正的英雄,让我们选一两个来跟武松比一比,看看他们有哪些出色的表现,现在,请用你的妙笔来赞美他们吧!,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只掌握一个观念,只接受一种模式,只采用一种思维,而是要让学生拥有不同观念,展现多种模式,发展扩散思维。是人,就会有两面性,就会有优点和不足。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门艺术,没有必要把武松说成一个完人。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在关键时刻要及时点拨,要善于反弹琵琶出新声。武松是否真英雄?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称,教师万不可将之随意折断。在这里,教师就根据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三)课堂

18、教学的生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里所强调的是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课程生活化的问题,课程生活化的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应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它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第一,课程内容既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

19、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世界。德国学者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可能性与现实性”等方面。人的生活世界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他就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中,总是向可能性的方向前进。课堂教学的生活,要引导学生去构建个体的可能生活。,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可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自然中去。如学习有关春天内容的课文,又正值春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野踏青

20、,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因为其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也要将生活经验与文本发生联系。,三、注重教学过程,实现语文教学转型 对教学的理解,传统教学观把它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级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由此可见,交

21、往是教学的本质。所谓交往,是主体之间进行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同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课堂上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民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降格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交往被异化。这种异化交往的实质是一种虚假的交往。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形式上的交往,即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一

22、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明明知道其他同学都清楚该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追问:“他的回答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二是不平等的交往。一种情况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交往被少数人所独享;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认为自已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交往,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各自的利益与价值。,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消除课堂交往中的不合理性,建立起合理的交往呢?专家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型:,(一)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

23、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是要教师行为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照顾差异,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体验到尊重;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二)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无视学习的主体,不利于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降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发

24、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显然,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是有难度的,但语文教学的很多先文,都有故事情境,利用故事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则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有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上课前,先征求同学们学习此课的意见,告诉学生:昨晚在家中备课时,恰好女儿也在预习这篇课文,于是爷俩商议,先各自读书,之后女儿以鲁讯的身份来回答父亲颜黎民君的

25、提问,产生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这节课咱们也这样学习是否可以?同学们非常赞同。课堂上发现“鲁讯”与“颜黎民”即生与师的交流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好效果。事后这班学生说,这次与老师交流不受约束,他们认为自已作为“鲁讯”,理应回答好“颜黎民”君的问题。实质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分突出与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了发现和探究。教育

26、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改变这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从人性的角度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接受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

27、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年来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了模式化教学,语文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辅直叙和机械性的劳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转型,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活力。,主动是不恃外力推动而行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本转变。语文教学实现学生学的主动性,正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创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打破课本、课堂的束缚,学习内

28、容回归生活世界;打破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统治课堂的局面,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打破课堂重接受的单一做法,注重学生学习智慧的启发;打破模式化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创新与思考 走进田园教育 有一次,有位教师在城里一所学校听了一节自然公开课认识蚯蚓,当教师把蚯蚓从瓶子拿出来时,很多同学都被这黑乎乎的怪物吓得瞪大了眼睛,甚至还有同学叫了起来。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未曾见过蚯蚓。老师让学生想蚯蚓可能生活在哪些地方,学生的回答是贫乏的、苍白的。是啊,城里的孩子们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成的城市当中,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离得太远了,当这位教师把同样的课题放在农村小学时效果就大不样了。当教师问:“你们知道蚯蚓吗?”有的说:“下雨了,在田埂上到处都有蚯蚓。”有的说:“我家后院的泥土里也有蚯蚓。”当教师提出去抓蚯蚓时,学生竟当起了“导游”。,举一反三 1、上述这节农村自然课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2、举例说明语文教学中实际结合生活教学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