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728277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生活美学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家生活美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康雲山,道家生活美學,一、自然之美二、和諧之美三、智慧之美四、空靈之美五、心靈之美六、人格之美 七、老子道德經中道,一、自然之美,莊子養生主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

2、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翻譯:庖丁為文惠君宰解牛隻,手所觸的,肩所倚的,足所踏的,膝所抵的,骨肉相離其聲砉然,刀砍處其聲騞然,沒有不合於音節的,像合於殷湯的桑林舞曲,堯咸池經首樂章的韻律。文惠君說:好啊!好極了!技術怎能到達這般境界?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所愛好的是道啊,已經超越技術了。剛開始臣宰牛的時候,滿眼所看到的無非都是整隻牛。三年以

3、後,再也沒見到整隻牛了。到了現在,臣是用心神領會而不以眼睛來觀看,官能的作用已停止而只是心神在運用。順著牛身上天然的腠理,劈開筋骨的間隙,引刀入骨節的空處,都是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用刀,經絡相連骨肉盤結處都未曾有絲毫阻礙,何況那大骨頭呢!好廚子一年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割筋肉;一般的廚子一個月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砍骨頭。現在臣這把刀已經用十九年了,所支解過的牛好幾千頭了,而刀刃還是像磨刀石上新磨出的一樣銳利。牛的骨節是有間隙的,而刀刃是沒有厚度的,以沒有厚度的刀刃進入有間隙的骨節,當然是遊刃恢恢寬大還有餘地哩。所以十九年來刀刃還是像新磨的一般銳利。雖然如此,但每遇到筋骨交錯盤結處,我知道很難下

4、刀,謹慎小心,眼神專注,動作緩慢,刀力微微運用,牛就嘩啦解體了,牛還不知道牠已經死了,如同泥土散落於地。這時我提刀站立著,向四方望一望,相當志得意滿,把刀子整理乾淨收藏起來。文惠君說:好極了!我聽了庖丁的話,得到養生的方法了。,二、和諧之美,老子四十九章原文: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翻譯: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

5、的果子。聖人在天下,以其氣息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注,凝視凝聽,聖人則把他們當嬰 孩看待。,二、和諧之美,莊子齊物論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翻譯:昨天晚上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翩翩飛舞的一隻蝴蝶,正自快得意愉悅的飛舞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忽然夢醒,驚覺自己是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莊周與蝴蝶,一定有分別的。這種情形叫做物化。,二、和諧之美,莊子秋水原文: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

6、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覩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覩矣。,翻譯: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著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著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

7、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著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著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著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著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

8、;知曉唐堯和夏桀都自以為正確又相互否定對方,而人們的趨向與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二、和諧之美,莊子秋水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翻譯:莊子:那些儵魚在水中從從容容的游來游去,真是快樂極了。惠子:你莊先生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你惠先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這就是了,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當然也不知道魚了。,三、智慧之美,老子第

9、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翻譯:為人的道理,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凡事適可而止,不要自誇自大,因為自信、自滿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來一樣,得不償失的,倒不如放下自滿、自大的心,使得自己安謐恬適。自恃聰明才智,而且還鋒芒顯露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排斥與嫉妒,因而這種人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擁戴與愛護。金與玉雖是珍貴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縱然富有之人,金玉堆積滿堂,一旦臨命終時,還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養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也。還有富貴之人,如不生驕傲之心,他人必定會以謙恭之心

10、禮敬於你。倘若貪戀富貴,又驕傲自得,這將使人嫉妒批評,又是自取禍殃的開始。只有功成身退的人,才是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三、智慧之美,老子廿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翻譯:依我看來,能夠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是很完全的。能夠涵受冤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能夠低聲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盈圓滿。能夠忍受穿用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

11、得到。所以說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是最迷惑的時刻。因此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他抱持著,心的原點佛性,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所以說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心才能夠明白。不自以為是,認識自己才是全對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出來。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為他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他的才幹才能長久,因為他不驕不傲,便受人尊崇。因此古人所說委屈就是完全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所以說能夠時時誠於中的人,天下自然就歸向於他。因為他止與人爭奪,但是他不與人爭奪,反而天下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爭奪。,三、智慧之美,老子廿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

12、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翻譯:減少言論的爭辯,更合乎自然的道。你看!狂風刮不了一早晨,他自然就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它也難以再下了。誰刮的狂風?誰下的暴雨?就是天地啊!誰能比得上天地呢?天地這麼大,如果不順乎自然而為,尚且還不能長久。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小小的人呢?何必去違反自然,去爭辯是非呢?,三、智慧之美,老子廿四章原文: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翻譯:凡是腳跟不著地,只想翹起腳尖,而要出人頭地的人,反而站立不穩,會跌倒。凡是跨著大步,想要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就要累了。

13、因此以私我之見,而好求於表現的人,反而會令人唾棄,更讓人覺得他的心性還是不清明。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全對的人,反而讓人不敢苟同,覺得他的意見有些偏差。如此一來,他的意見,反而不能得到贊同。自我稱功的人,反而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好炫耀的人,反而讓人懷疑他所說的功勞。經常自我跨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樣,讓人否定他的能力。因為他驕傲的缺點已顯露出來,還有什麼真正的長處。以上這些好勝好強的行為,站在道的觀點來看,就好像肚子已經飽了,別人叫你再吃,不是等於多餘的貪吃嗎?像這種行為,動物植物之類的東西尚且討厭,更何況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因此有道的人,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就不會這樣了。,三、智慧之美,老子三十三章原

14、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翻譯: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作為,這些都是智的表現。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對,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現。,三、智慧之美,老子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翻譯:天下總有一個原則與定理,聖人能夠體悟這個原則與定理,所以天下雖然很大,但還是離不開這個原則與定理,所以聖人不必走出門戶,就可以完全知道天下的一切事物了。因為宇宙天地之間,不過是陰陽動靜而已,陰陽動靜,不過是無極太極之理而已,聖人盡其本性,就是盡其天道,所以聖人之本性,就是行其天道。但是凡夫之人,則不同,每每

15、要以自己的眼睛,來了解天下的事物,而不知天下的事物是不可窮盡的。所以凡夫俗子費盡了畢生的精力,走遍天下,迷於身外之見,反而更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是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因為自己越遠離了本性,受到外物之染的原因呀!所以說,聖人他反而不必走遍天下,自己只求淡然無欲,但他仍然可以知道一切的,何必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搜尋身外之物呢?眼前就是法界了,心上圓明的人,自然可以洞見一切。所以是聖人不必行遠而可知一切啊!所以也不必視察外界,就可以說出自然法則的名目了。也不必去多餘的造作,只要盡己之性,自然而然就完成聖業了。,三、智慧之美,莊子人間世原文: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

16、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

17、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亦遠乎!,翻譯:有個叫石的匠人到齊國去,到了曲轅,看到一棵為社神的櫟樹。其大可遮蔽數千頭牛,量它的樹幹有百圍粗,樹高到山頭,七、八十尺以上才生枝,可以造船的旁枝有十幾枝。觀看的人像市集一樣多,匠石看都不看,直往前走。他的弟子在那看飽後,追上匠石,問說:自從我作木匠追隨夫子以來,未曾見過如此的美材。先生一眼都不肯看,直往前走,為什麼?匠石說:算了吧,不要再說了。這是無用的散木,用它造船會沉沒,用它做棺槨很快會腐朽,用它做器具很快

18、就會毀壞,用它做門戶會流漿汁,用它做樑柱會生蟲蠹。這是不材之木,沒有什麼可用的,所以才能如此長壽。匠石回家後,夢見櫟樹對他說:你拿什麼和我相比呢?拿我和有用之材相比嗎?柤梨橘柚,果瓜之類,果實熟了就遭人剝落,剝落就被扭折;大枝被折斷,小枝被牽落。這就是因它們的材美而苦了自己的生命,所以無法享盡天年而中途就夭折了,這是因自己顯露材美而招來世俗的打擊。萬物沒有不是這樣的。我求無所可用已經很久了,幾乎被砍死,到現在我才因無所可用而保全自己,這正是我的大用。若也使我有用,我得以長這麼大嗎?再說你和我都是物,為何要拿我和有用之木相比呢?你已經是將死的散人,又如何知道散木呢!匠石醒來後告訴他弟子這個夢,弟

19、子說:它既求取無用,為何還要做社樹呢?匠石說:閉嘴,你不要說了。它也不過寄生於社,使那些不知道的人辱罵它。不做社神,不就遭到砍伐了嘛!況且它保全自己的方法與眾不同,如果以常理來審度它,不是相差太遠了嘛!,四、空靈之美,老子第四章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翻譯: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效果。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就像萬物的宗主嗎?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決不鋒芒顯露,這就是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心。而且它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它更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在光明的地

20、,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廣大又變化無窮,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象,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所以吾也不知它的來歷。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四、空靈之美,老子第五章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翻譯: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而現在有些人,他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

21、默守中庸之道,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所以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為,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說:眼晴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臟。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就隱藏在肺臟。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就隱藏在心臟。耳朵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臟。身體如果不移動,意氣就隱藏在脾臟。以上這五種神氣,如果能夠守中,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濁精自然化元氣,元氣自然化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四、空靈之美,老子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翻譯:天地有無形的真神,

22、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這就是虛無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就簡稱祂為萬物之母吧!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辱,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從此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像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四、空靈之美,老子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翻譯:車輪要三十支徑木,插入中間的軸心,這個車輪才有作用。製造盛物的器具,要留個中空的地方,這些器具才能盛物。建造房屋,開鑿門窗,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所以說,有形的東西是

23、給人方便使用的,無形的空間,才是活動的地方,如天與地之間是中空的,可是中空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通行無礙。如天與地之間,沒有這個中空的地方,萬物就沒有活動與生化的餘地了。,四、空靈之美,老子第十四章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翻譯:看不出什麼東西就叫做無相。聽不出是什麼聲音,就叫做無聲。摸不著的東西,就叫做無形。以上三樣,無相、無聲、無形。就是道體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見,聽不到又摸不著

24、,因此道體是不可思議的。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可以分開來說,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邊明的,就有一邊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體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它綿綿不絕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似乎是有個物體又難以立言。因為它畢竟是非常虛無的東西,雖然它生長了萬物,但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物體。所以有人說道體為恍惚不定的,是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面去迎接道體的話,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你要是想在道體後面跟著它,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因此聖人就是秉持著,這古始以來就存

25、在的道,去治理世間的一切。所以我說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能知道道的系統的人,因為這個系統,就是道的綱紀呀!,四、空靈之美,莊子庚桑楚 原文: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翻譯:,五、心靈之美,莊子大宗師 原文: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26、。,翻譯:,五、心靈之美,莊子應帝王 原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翻譯:,五、心靈之美,莊子達生 原文: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由是與!,翻譯:梓慶

27、削木頭做鐘架,做成,看見的人都驚異以為是鬼斧神工。魯侯看到問說:你用什麼技術做成的?梓慶回答說:我是一個工人,有什麼技術可言呢?不過有一件事可以說說。那就是我將雕造鐘架的時候,不敢耗損元氣,必定齋戒使心中潔淨,不存雜念。齋戒了三天,不敢存有獲得慶賞爵祿的念頭。齋戒了五天,不敢存有批評是非巧拙的念頭。齋戒了七天,就忘掉我還有四肢形體了。當那個時候,沒有存有朝廷的觀念,技巧專一而外慮消失。然後進入山林,觀察樹木本質的好壞,木的形質完全合用了,就像是看見天成的鐘架在眼前一樣。然後才下手施工,不是這樣的話就不做。這樣以我的自然和木質的自然相應合,鐘架所以像鬼斧神工的原因,或許就是這個祿故吧!,五、心靈

28、之美,莊子達生 原文: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枸;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翻譯:孔子到楚國去,經過一座樹林,看見一個曲背老人用竿在捕蟬,像用手拿那麼容易。孔子說:是你技術巧妙呢?或是有特殊的方法呢?(老人)說:我是有方法的。當五六月捕蟬的時候,能疊二顆彈丸在竿頭,(然後拿著竿去捕蟬),而丸不掉下來,那(捕蟬)失手的

29、機會就很少了。疊了三顆彈丸而不掉,那失手的機會只有十分之一。疊五顆彈丸而不掉,(那捕蟬容易)就像拾取東西一樣了。我在捕蟬的時候,身體像樹木一樣的站在那裡,我拿竿的手臂,像枯枝一樣的不動。即使天地那麼大,萬物是那麼的多,(我)只專神貫注在蟬翼上面,除此之外,別無所知。我毫不變動,不因萬物而牽引我專注的精神。(這樣捕蟬)哪裡有補不到的道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專心一志不分散,然後才能精神凝聚,這就是曲背老人的寫照啊!,五、心靈之美,老子 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

30、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翻譯:古時候的有道之士,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難以了解的玄機。就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如果要去描述古時有道之士的話,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比如祂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絕對不會急迫衝動,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結凍了,才敢走過,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就魯莽走過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他慎獨的工夫,就好像古時候的猶獸要下山一樣的謹慎,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她的生命就危險了。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為人恭敬的樣子,就好像身為主人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不敢

31、輕舉妄動。在心性清靜方面,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就好像春天的冰,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塊木頭尚未雕琢一樣的樸實無華。心胸的開闊,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能夠虛受一切,涵容萬物。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所以才成為聖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不自滿,不自傲的人。就是因為他不自滿,不自傲,只是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六、人格之美,莊子田子方原文:肩吾問於孫叔敖曰:子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吾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

32、然,子之用心獨奈何?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將躊躇,方將四顧,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仲尼聞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翻譯:肩吾向孫叔敖問道: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出榮耀,你三次被罷官也沒有露出憂愁的神色,起初我對你確實不敢相信,如今看見你容顏是那麼歡暢自適,你的心裡竟是怎樣的呢?孫叔敖說:我哪

33、裡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我認為官職爵祿的到來不必去推卻,它們的離去也不可以去阻止。我認為得與失都不是出自我自身,因而沒有憂愁的神色罷了。我那裡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況且我不知道這官爵是落在他人身上呢,還是落在我身上呢?落在他人身上嗎?那就與我無關;落在我的身上嗎?那就與他人無關。我正心安理得優閒自在,我正躊躇滿志四處張望,哪裡有閒暇去顧及人的尊貴與卑賤啊!孔子聽到這件事,說:古時候的真人,最有智慧的人不能說服他,最美的女人不能使他淫亂,強盜不能夠搶劫他,就是伏羲和黃帝也無法跟他結為朋友。死與生也算得上是大事情了,卻不能使他有什麼改變,更何況是爵位與俸祿呢?像這樣的人,他精神穿越大山不會有阻礙,潛入深淵

34、不會沾濕,處身卑微不會感到困乏,他的精神充滿於天地,將全部奉獻給他人,自己卻越發感覺到充實富有。,六、人格之美,老子第二章原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譯: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所以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他就不會感到困擾。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辛勞,而且不自傲,更不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

35、,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更是萬古流芳啊!,六、人格之美,老子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譯:從無法計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這個天,地仍然是這個地,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就是因為它不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夠長生。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也學著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情放在前面,可是祂的靈性,卻在別人之上

36、。因此祂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遠長久存在啊!這就就聖人,祂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就,祂的偉大,而且等到祂的身體死了之後,祂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祂沒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處。,六、人格之美,老子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翻譯:世人都想學善,今日吾就來講,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水了,為什麼呢?不信的話,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一、水的善德,在那裡呢?就是它利益萬物,滋潤萬物,也不去爭名、爭利、爭功、爭大。二、它處在眾

37、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為了。三、它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真靜自守。四、而且它的善德,淵深得很,幾乎難以測量,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夠沈靜,又能和合萬物之用。五、水施予萬物,皆出自於仁愛之心,這就是它的仁慈。六、水本無言,可是無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適時而來去,這就是水的信言。七、水以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治一樣,遇熱就昇華成雨露,多餘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現象,不就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表現嗎?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無不是水的善能。九、水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圓的地方,它就變圓,流到

38、方的地方,它就變方,氤氳的時候,它就會下雨,晴天的時候,它就昇華,人如果能夠像水一樣,不違背天時行事,不妄做,不妄為,不妄言,這才是學習水的善德。尤其水不與它物相爭,所以它物也不會與水相爭,這就是水以和的表現。所以如果人能夠學水的涵養與和氣,自然也不會有錯誤之紛爭了。,六、人格之美,老子第十七章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翻譯:上古時候,有德的聖君,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覺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聖君的恩賜,仍然不知道有聖君的存在。再其次的賢明國君,雖然不能像上古的聖君一樣淳樸無為,但尚

39、能以德教化百姓,親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國君,還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稱讚頌揚。再其次的時期,再其次的國君,他教化百姓,就以刑政與賞罰去治理人民,這時候的人民,就知道畏懼國君了。最差一等的國君,就無道無德了,他只會以權術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開始輕視侮辱國君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這種國君本身的誠信不足,所以人民也就不相信他呀!因此想要達到上古淳樸的治世風氣,首先必要先尊重他的號令,誠信他的語言,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順利將自己的事做好,這種國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了。可是大功告成之後,人民還是不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說:這是很自然的事嗎?所以這種

40、國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無為的國君呀!,六、人格之美,老子第六十六章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翻譯: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流之王,就是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使百川眾流之水,無論淨穢,皆能容納,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聖人他能夠高居萬民之上,就是他心口一致,而且先謙虛自己的言語,自稱為下,所以,如果你也想居於別人的先前,那麼你必須先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才會尊重你,反之你輕視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輕視你。所以聖人雖然居於

41、所有人的先前,可是人民會自然的崇敬,不會去嫉妒他,或是加害他。而且天下的人都樂於推舉他,而不討厭他。這就是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人也就沒有人能勝過他了。,六、人格之美,老子第八十一章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翻譯:信實的話,不是花言巧語,所以聽到耳裡,總是不悅耳、不動聽。花言巧語的話,雖然動聽,可是不一定是從心裡講出來的,因此這種話,總是缺乏信用實在。美好的事物,良善的言語,不必去費口舌爭辯,費了口舌爭辯的事情,便非良善的言語,也非美好的事物。求真知的大智慧者,社會知識不必

42、廣博,廣博反而得了知障,這就是聖人守一而萬事畢的原理。所以,求得外在廣博的知識,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因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遠,越追越迷,而且永遠無法探求真正的答案。因此,聖人不必去追求外在的知識,更不必追求物慾來佔為己有,他只是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去禮讓人,然而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結果,反而受人欽佩,讓人來崇敬。不但如此,另一方面,更使祂的博物精神,留在世人的心靈中,刻下了永恆的追思和懷念。因此,祂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物,而不去侵害萬物,只是調和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七、老子道德經中道,一、就道的認識論意義而言:1.道超越名言概念的思考。道可道,非常道。道隱無名2.道不是

43、感覺經驗的對象。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七、老子道德經中道,二、就道的形上意義而言:1.道乃萬物生化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2.道的生化作用沖虛無窮,以自然為法,以反為動,以弱為用,具有主宰性、常存性、先在性、獨立性、遍在性。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有物混

44、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日遠,遠日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勤。弱者,道之用。,七、老子道德經中道,3.道又內在於天地萬物之中,為天地萬物所同具。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4.道乃一切事物活動的規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三、就道在實踐哲學中的意義而言:1.道乃人生最高之價值歸趣。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大道廢,有仁義,七、老子道德經中道,2.道乃人格修養的法則,兼指修養所得的人格或心境。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及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3.道又指政治理想實現的方法或原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道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