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728908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意象-意境,古代诗歌鉴赏,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1“意象”简释,物象:客观自然景物。,枯藤老树昏鸦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大散关,痛苦忧伤,喜悦赞美,豪壮奔放,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2 诗歌的意象类型,例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比喻性意象,例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题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2、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烘托性意象,例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回答问题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象征性意象,3、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青海

3、长云暗雪山”即是。(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7、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江碧鸟

4、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古诗常见意象集释,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离別或不息。,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芳 草,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芭 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表示凄苦、寂寞、惆怅,1、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

5、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世人难解梅格调,真色孤芳绝代姿。独领风骚迎瑞雪,暗香只有松竹知。,象征孤直、顽强,松柏,论语:“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 凋也。”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另外:菊花象征 桃花象征 牡丹象征 杨花

6、象征 柳树象征,高洁、隐逸、脱俗美女的容颜高贵、富贵飘零、离散分别,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1、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断肠人在天涯。2、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3、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鸿雁、青鸟、鱼: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所以常用来表达相思,1、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好把音书 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2、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李 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猿啼,表现凄厉、哀伤。,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燕子:春天的象

8、征,表欢快、生机或物是人非,1、杜甫: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2、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3、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1、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2、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含离 别,悲情,爱情,相思之意。,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

9、,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李璟 浣溪沙),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1、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4、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浮云,1、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往往与远行的游

10、子相联系),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李 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 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 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见月思友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

11、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1、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2、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4、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长亭:是陆上的送别场所,1、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3、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西楼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1、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2、许浑:日暮酒醒人已去,满天

12、风雨下西楼。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1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2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3辛弃疾: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4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

13、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鉴赏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整体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漫成一首(杜甫)(1999)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

14、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常见意境举隅,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高考意境的设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意境。,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

15、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答案:(1)离散、漂泊;(杨花柳絮,飘飏无定,又使人联想到身世的飘泊无依。)暮春;哀伤、惆怅,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1、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2、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鉴赏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把握住抒情主人

16、公的性格形象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高考试卷上的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某些词语的内涵是什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

17、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全国卷)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

18、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四川)夜 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设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这是一道根据意象去揣摩画面的意境思想情感的题。),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

19、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问题:从三、四句中找出有感情的字,并分析这两句中作者是如何营造意境的?,这是一首闺怨诗,一个“凉”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嗟怨的情感、营造了一个孤寂落寞的意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白 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试析这首诗的主旨及其表现出的的诗人的情感。,这株白梅高洁绝俗,而又不孤芳自赏,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贡献出来,以加快春天的到来,寄托了诗人的理想。白梅的前两句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手法,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