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3240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7.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第一章,经络总论,1,第三节,1.,了解根结、标本、气街和四海的概念。,2.,熟悉根结、标本、气街和四海的内容,和应用。,3.,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应用。,目的要求,?,根结、标本、气街和四海是关于经络纵,横关系的理论。,?,根结、标本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气街和四海主要从大范围分析经络的,横,向,关系。,3,概述,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理论是在,阐明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经络腧穴有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即四肢和头、胸、腹、背之间经气的,来源、分布与联系,从而指导针灸临床辨,证和取穴。,4,概述,5,根,与,结,根,结

2、,概,念,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指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6,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具体见下表。(足六经,根结部位表),经脉,根(井穴),结,足,太阳,至阴,命门(目),足,阳明,厉兑,颃颡(鼻咽),足,少阴,涌泉,廉泉,足,少阳,足,窍阴,窗笼(耳),足,厥阴,大敦,玉英、络膻中,胸,足,太阴,隐白,太仓(胃),腹,头,根,与,结,的内容,出于标幽赋:“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四根,十二经脉以四肢井穴为“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头、胸、腹部为“结

3、”,四根三结,8,根、溜、注、入,指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井穴”;,溜:,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注:,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入:,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各阴阳经“络穴“(表,1-3-2,)。,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部位,根于四肢末端“井穴”,手足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结于头,结于胸,结于腹胸,根结归纳,10,四根,三结,1,强调十二经脉气以四肢末端为出发点,归,结于头胸腹。,2,说明经气活动上下相互联系的对应关系。,3,经气流注与五输穴排列一致,进一步强调,五输穴的重要作用。,4,是经气运行

4、的另一重要形式,强调四肢腧,穴对头身的重要作用。,根结理论的意义,11,临床上对于头、胸、腹方面的病症,可,以选取四肢部,“井穴”治疗。,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资生经:少商治“咽中肿塞,谷粒不下”,针灸大成:隐白治“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千金翼方:少泽治“妇人无乳”,12,根结,理论的应用,又可“根部”与“结部”相配合取穴,。,商阳配迎香:,齿痛、颈肿、鼻衄,隐白配大包:,崩漏、胸胁疼痛,头临泣配厉兑:,目痛、腹胀、梦魇,瞳子髎配足窍阴:,头痛、目疾、耳疾,13,根结,理论的应用,1,指导临床取穴配方:,上病下取:结部有疾,取根部穴。,下病上取:根部有疾,取结部穴。,上下配穴:根部穴与结部

5、穴配合组方。,2,指导临床治疗:,咽喉肿痛(结部)取少商(根部),疝气(结部),取大敦(根部),头痛、目疾、耳鸣耳聋瞳子髎配足窍阴,(上下根结配穴),下肢痹痛(根部)取风池(结部),14,根结,理论的应用归纳,标,与,本,15,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说明经脉上,下相互关联和本末关系。,“本”:指经气集中于四肢的本源部位。,“标”:指经气扩散于头面躯干一定部位。,16,标,本,概,念,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本在四肢,位在下,标在头身,位在上,,如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5,寸中,即跗阳,处,其标在两络命门,即目,穴为睛明。,具体内容见,P17,,表,1-3-3,。,标,与,

6、本,内容,17,标本归纳,足三阳经,本部在膝关节以下,,并有相应穴位,手三阴经,本在肘关节以下,,并有相应穴位,标在头面、颈部,,并有相应穴位,标在胸背及颈,并有相应穴位,18,本在肘关节以下,,并有相应穴位,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本部在膝关节以下,,并有相应穴位,1,强调经气集于四肢,散于头面、躯干的一定部位,,阐明经气运行上者应于下,下者应于上的密切关系。,2,“本”是经气汇集的重心,“标”是经气扩散,的区域,说明四肢与躯干两极之间的经气联系。,3,阐明了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重要治疗作用。,4,标本理论更强调了与十二经脉营气流注不相一,致走向的另一系统,更广的说明经气的升降出

7、入,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表明了人体机能活动的复杂性。,标本理论的意义,19,1,本部腧穴的应用(病在上,取之下),肘膝以下本部的腧穴除治疗近部疾患外,,具有治疗本经远隔部位疾患的重要作用。,百症赋:“太冲泻唇喎以速效”,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立愈”,20,治疗方面:,标本,理论的应用,1.,本部腧穴的应用,治疗近部疾患,治疗其远隔部位疾患:,上病下取,头身之疾取肘膝以,下各特定穴治疗:如,四总穴歌的应用、,21,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2,标部腧穴的应用(病在下,取之上),头面标部的腧穴,能治疗头面、五官及脑的疾病。,通玄指要赋:“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

8、,要觅于风池”;肘后歌取风府治疗腿脚疾患。,胸、腹、背部的穴位,不但主治相应脏腑的病症,,还主治与脏腑相关联的组织器官的病症。如脾俞可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泄泻,又可治疗四肢萎软无力。,标本,理论的应用,22,2.,标部腧穴的应用,头面标部穴位,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头晕目眩取风池。,胸背标部穴位,以俞募为代表;治疗相应,内脏病,如肺脏病取肺俞。,治疗其远隔部位疾病:下病上取:取标部,穴位治疗下肢疾患,如:四肢瘫痪,取神,庭。,23,1,标本、根结理论意义上大体一致,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强调以四肢为根本,为经气之源;以头,面躯干为结为标。为经所汇聚与弥漫输布之所。,2,从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9、的流注之外的另一角度,,阐述经气流注运行的升降出入,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3,为针灸临床辨证,确立治则,配穴原则,取穴,配方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4,强调四肢部腧穴对头面,躯干作用的重要性。,标本、根结小结,24,气,街,25,气,街,气街是经气聚集(纵横)汇通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之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26,气,街,气街,主要说明头、胸、腹、胫这些部位是,经气循行的共同通道,气街理论从部位上联系,“标”和“结”,可以看出,头、胸、腹是

10、“标”,和“结”的所在,“根”和“本”位于四肢,,“标”和“结”位于头、胸、腹三部,与气街关,系密切。,27,28,气街与“结”、“标”部位对照,气街理论的意义及应用,头气街以脑为中心,胸气街以心肺为中,心,腹气街以肝、脾、肾及六腑为中心。脏,腑通过气街而前后相连,在躯干部胸气街将,胸膺与背部相连贯,腹气街将腹与背腰部相,连贯。气街以横向分布为主,联络前后,沟,通脏腑体表的内外关系,纵贯人体上下,成,为经络联系的统一体。,29,头气之街,脑。(手足三阳及督脉所通),胸气之街,膺、背俞(心、肺、心包),(手三阴所通),腹气之街,腹部,背俞(肝、脾、肾及六,腑)(足三阴所通),胫气之街气街(气冲穴

11、),承山,踝上下,30,气街理论的意义及应用,因此,凡分布在相应气街部位的腧穴,可治,疗各相关部位的疾病。,头痛、头晕,百会、风池;,咳嗽、气喘,中府、肺俞;,心痛、心悸,膻中、心俞;,腹痛、腹泻,中脘、天枢、脾俞、大肠俞;,下肢痿痹,伏兔、足三里等。,气街理论的意义及应用,31,1,分布于相应气街部位的腧穴,既能治疗,局部病、又可治疗相关内脏的疾病。,2,扩大了十四经穴的主治范围:各经穴除,治疗本经及联系的脏腑器官病外,还可治疗其,他脏腑经脉器官病。,3,是针灸临床腧穴配伍的重要理论依据。,如俞募配穴,前后配穴,近部取穴等。,气街应用归纳,32,33,四,海,四,海,四海指:髓海、气海、血海

12、、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分。,灵枢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34,髓海位于头部,上输百会、下输风府,气海位于胸部,上输大椎、下输人迎,血海位于下腹部,上输大杼、下输上巨,虚、下巨虚,水谷之海位于上腹,上输气冲、下输足,三里,四海的部位及输注穴,35,四海的联系:,髓海脑位于头部神气本源,主宰,脏腑、经络功能活动。,气海膻中胸部宗气所聚处,推动,肺之呼吸和心血运行。,血海冲脉腹部十二经之根本,化,生原气,水谷之海胃上腹部化生营卫气血,四海的联系,1.,四海对十二经脉起总领作用,2.,四海是全身精、神、气、血的生化

13、和汇聚之所,3.,四海是十二经脉的归依。,4.,四海是对头、胸、腹脏器功能的最大概括,5.,强调了水谷、气血、脑髓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四海的理论意义,37,1,髓海(脑在头),(,1,)生,理,(,2,)病理表现,临床诊治,精明之府,精神最高主宰,元神之府,神气之本源,诸阳之会,阳气之依归,是人体各系统的统帅,髓海有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取百会,风府及,相关穴治疗,四海理论的应用,38,2,气海(膻中在胸),(,1,)生,理,在胸中,属上焦,为宗气所聚之所,通心肺,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是心肺功能,正常的关键,(,2,)病理表现,

14、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少气不足以言。,取大椎,人迎,及相关穴治疗,四海理论的应用,(注:悗:音同满,悗息,即胸满喘息),临床诊治,3,水谷之海(胃在上腹),(,1,)生理,位于中焦,主受纳,化生精微营卫、气,血之本源,“为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多气多血,气血最盛。主润宗筋,为后天,之本源,(,2,)病理表现,水谷之海有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饥不受谷食,取足三里及,相关穴治疗,四海理论的应用,40,临床应用,4.,血海(冲脉下腹部),(,1,)生理:冲脉起,于肾下胞中,(肾间动气),前通任脉:阴脉之海,后通督脉:阳脉之海,并足阳明:后天之本,注足少阴:先天之本

15、,联系带脉:约束诸经,沟通十二经脉,,容纳,,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十二经脉之海,四海理论的应用,(,2,)病理表现,血海有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取大杼,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治疗,41,临床应用,?,血海有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译:血海邪气亢盛,就会觉得身体胀大,郁闷不,舒,但又不知所患。,?,血海不足: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译:血海不足,常觉身体瘦小,意志消沉,但又,不知所患。,42,第四节,经络的作用,43,(,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1.,十二经脉、经别:,表,脏腑;脏腑之间,2.,十二经脉、十五络脉:,表,表;表,脏腑

16、,3.,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经,4.,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前后腹背,头身上下,5.,诸经协同:,“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作用,44,经络作用,(,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及协调阴阳。即,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养全身,保持人体的,相对平衡。,(,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1.,抵御外邪:“溢奇邪”,。,2.,多重“防线”:“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腑,脏”;“双向性”。,3,传注病邪:,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太阳表证内传),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肝病两胁痛,胆病

17、右肩痛,,心火上炎舌生疮等),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肺病可引起大肠,不通,心移热于小肠等),经络作用,46,(,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1.,感应形式:,“得气”,“行气”,2.,临床意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不至)”,3.,补虚泻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针灸第一要则,4.,调整方式: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兴奋,抑制,;,抑制,兴奋,经络作用,47,(,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二,),传注病邪、反映

18、病候,经络系统病理变化,49,第五节,经络的应用,(,一,),经络诊法,(,二,),分经辨证,(,三,),循经取穴,(,四,),药物归经,经络的临床应用,(,一,),经络诊法:,当脏腑组织发生病变时,常在其所联系的,经脉上(尤其肘膝关节以下部位)出现多种阳,性反应。通过对经脉所过部位的详细诊查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经络诊法:望诊、问诊和切诊,经络的临床应用,经络的临床应用,(,一,),经络诊法:,1.,望诊:,通过观察局部的变,色、隆起、凹陷、出血、血管,充盈及皮肤粗糙等线条状、或,点状、片状等阳性反映点所处,经脉系统来初步诊断是何脏腑,组织发生了病变。,52,手太阳小肠经,2.,问诊:,前额

19、头痛,阳明头痛,颞侧(偏)头痛,少阳头痛,枕部(后)头痛,太阳头痛,头顶痛,厥阴头痛,痛经,足太阴脾经线路上出现疼痛,经络的临床应用,3.,切诊:,通过指腹触摸或按压以感觉皮温和湿,度或皮肤肌肉的隆起、结节、压痛等异常反,映点所处经络来诊断疾病。,慢性腹泻,足太阴脾经所过处出现皮,下硬结。,胃病,足三里处有明显压痛,经络的临床应用,(,二,),分经辨证,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及其,所属脏腑组织,根据经络循行联系以分析,病症归属何经何络,即分经辨证。,经络的临床应用,1.,十二经脉主病:,是动则病本经及所属脏腑异常变动所产,生的病症,主所生病本经及穴位能主治本经所发生,的病症。,2.,十二经

20、脉主病分类:,外经病、脏腑病、其他病证(络脉、经筋、,皮部病)。,(,二,),分经辨证,56,根据生理联系诊断,如心火上炎引起舌部刺,痛,肝火上炎引起两眼红赤,胆囊炎在阳陵,泉下面有压痛。,根据循行所过辨证,如前额部以阳明经为主,,后项痛以太阳经为主,侧头痛以少阳经为主,,巅顶痛与督脉、足厥阴有关。,(,二,),分经辨证,57,(,三,),循经取穴,指在辨证分经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穴性,的不同,选取与病症相关联经脉上的穴位。腧,穴是气血汇聚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气血容,易瘀积阻滞的部位,针灸之可疏通经络消除疾,病。,经络的临床应用,1.,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经脉所分布联系的部位,就是其穴主治范围

21、。,2.,手足六阴经以治内脏病症为主;手足六阳经,以治经脉外行线上病症为主。但六阳经还治,六腑及气、血、津、液、筋及骨所生病症。,(,三,),循经取穴,59,(,四,),药物归经(药物治疗),1.,概念,:,应用经络学说,对药物性能进行归,类(经)整理的一种方法,。,2.,归经,:,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特殊作用,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经络的临床应用,60,小结,与,思考,2.,思,考,题,1,、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会”?,2,、十二经脉在四肢、头面、躯干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的走向、流注及衔接规律?,4,、何为“十五络脉”?,5,、一源三岐?,6,、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